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里院建筑是青岛一种分布广泛的民居建筑形式,也是青岛100多年城市建筑进程中具有浓郁平民符号意味的独特生活样本,代表了青岛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青岛极具生命力的城市性格,也记录了一个城市平民化的发展和变化历程。然而,大量里院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遭到拆除和破坏,保护现状堪忧,里院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里院;价值;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青岛里院建筑,是19世纪末为 安置中国本土居民而设计的带有西方建筑特点又有中国传统建筑韵味的一种独特建筑样式,里院建筑规模大、分布广,逐渐成为青岛老城的重要肌理。里院建筑记录了平民阶层在当时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从而造就了独特的“里院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大批里院建筑退出历史的舞台,保留下来的里院建筑也已破败不堪,保护现状堪忧。因此,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与与利用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一、里院建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一)里院建筑产生的背景
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德国人统治的16年里,在城市建设、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等方面对青岛产生了众多的影响。德国统治者运用西方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将青岛总体划分为华人区和欧人区两个部分,将德县路以南的临海一代建为欧人区,而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台东和台西区域。德国人规定华人不许在欧人区建房居住。而华人区人口众多,为满足商业和居住的需求,里院建筑形式应运而生。
(二)里院建筑的特点
传统意义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甚至可以直接去第二进院子提货。“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规模比里更大,但公共空间并不大。通常一个大的院子是由几个小院子组成的多进套院,有3~4个门,在门口处设置水龙头,每小院子设置双蹲位厕所。发端于欧洲的联排式住宅TOWN HOUSE,在20世纪初随着沿海租界的开发而大批量建设,在各地本土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態。目前,中山路北部的部分里院建筑仍然可以看出早期将欧洲联排住宅形式与中国四合院布局结合的特征。
青岛复杂的地形和道路网决定了里院具有丰富的平面形式,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院落空间,以斜角四边形、矩形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不规则院落,总体上有“口、日、凸、目、回”等形式。一般每个院落都设有公共厕所和水龙头,居民大多在院落进行交流、娱乐、洗衣做饭等活动。
二、里院建筑保存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里院建筑保存现状
里院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人居住的华人区,在当时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云南路附近区域、海关后区域、西大森区域、胶州路附近区域和东镇区域。1980年对里院建筑的统计显示,里院建筑的数量达到近800个。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里院建筑迎来了毁灭性的宿命。
2001年,辽宁路附近迎来改造,这片区域大量的里院建筑惨遭拆除,这些里院大都是日本占领中国期间建造的。2006年,海关后改造中,区域里几乎所有的里院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大森、东镇的里院建筑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2007年,云南路附近大量的里院在改造的春风中迎来冬日。2010年,随着快速路的建设发展,李村路、北京路附近的里院也被拆掉。2012年,中山路改造过程中,大量的里院遭到毁灭性的的破坏。现如今只有四方路附近的里院建筑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但也命途堪忧。在档案馆中有473处里院建筑的档案,有227处已经遭到拆除,159处没有地址介绍,如今在这些档案中的里院建筑留存下来的只有67处。通过对里院建筑片区的仔细勘查发现有25处不在档案中的里院建筑依然留存,现在老城内现存的里院建筑总共还有87处。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人口密度大,构成较为复杂。里院内混合而居的生活方式从里院建造之初一直延续至今,一个狭小的里院房间里要挤下一户家庭,甚至几代人,杂物几乎占满了整个房屋,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和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里院低廉的租金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受到外来务工人员青睐,因而里院中的人口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给正常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里院居住环境日益恶劣,居住在里院内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导致里院呈现出十分混杂的状态。
二是基本生活设施匮乏,安全隐患较为突出。里院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建造时期标准低下,厨房、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缺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居室内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居民只能用马桶来解决“方便”问题。尽管院内有公共的厕所,但百十号人共用非常不便,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每到夏天院内的气味更加严重。里院建筑配套设施陈旧、缺乏,居民公用水龙头和厕所,并在有限的空间里乱搭乱建,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建筑本体日益老化,缺乏正常的维护。里院建筑老化日益严重,除了时间、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人为的过度使用、缺少正常的维护有着莫大的关联。建筑结构年久失修,出现松动情况,墙体表皮破损、开裂、缺角或被重新粉刷,很多木质结构构件已经腐烂、老化,建筑的木门与走廊上的护栏也已腐烂不堪,破败的里院建筑渐渐失去了当年的优美景象。
三、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原则及模式探讨
随着青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里院建筑面临着进入危房期、改造期,同时,也进入了保护期。里院建筑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着经济、旅游、人文等潜在的重要价值。要加强对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实现最大化保护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充分发挥其潜在人文价值。
(一)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原则
一是延续整体历史风貌的原则。里院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作为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街区的整体风貌又有很大影响。要以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作为出发点,将单体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作为切入点,延续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保留里院建筑的文化精髓,展现青岛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二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里院建筑的居住条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动态的保护原则,在维护里院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创新改造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本着为里院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是多样化利用的原则。在对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的地理位置、环境、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采取多元化的适宜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例如,环境较为安静的里院可采用老年公寓模式,处于繁华商业街两侧的里院建筑可采用商业模式或是商住一体模式加以更新等。
(二)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模式
一是商住一体模式。此模式尊重里院的传统风貌,保护里院建筑特色,既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能保护里院建筑传统模式,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里院保护与更新理念。如即墨路25号里院,建筑本身为商住一体模式,只需在总体框架和建筑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对卫生间、厨房进行改造,并适当添加上下水管道、水暖等配套设施,从而满足了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
二是餐饮模式。如今的里院建筑大多分布在中山路附近片區,交通便捷,可以效仿劈柴院把里院改造成餐饮模式,汲取劈柴院更新改造利用的优点并摒弃其不足,探寻餐饮模式的新途径。在进行餐饮模式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青岛地域特色,把青岛名吃“肉脂渣”“辣炒蛤蜊”等引入里院,形成种类丰富的就餐中心。
三是文化旅游创意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灵活的布局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里院建筑的空间形态。创意产业只有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营造老城区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魅力。如保定路10号里院建成里院客栈,将里院特色发挥极致,用作客栈,大大吸引了本地和外地游客,好评不断,效益极佳。
四是休闲娱乐模式。改造为特色图书馆、咖啡馆或网咖等特色空间,提供快速、覆盖面广的WIFI,围绕中间的庭院空间种植绿化,构造优美环境,让游客惬意享受;将里院改造为摄影场地,合理的保护利用烘托出里院建筑独特的文化氛围,为电影拍摄、电视制作提供取景,同时结合周围天主教堂、劈柴院婚纱、写真拍摄,形成独特的摄影场地。
参考文献:
[1]王莹,梁雪.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
[2]李明.青岛:老房子的记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鲁海.老楼故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兰芳.青岛里院的场所精神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刘海.重构与复兴——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6]张慧华.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7]郭靖.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8]王雪.近代青岛历史建筑——里院[D].青岛:青岛大学,2014.
[9]韩勇,匡富春.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J].美与时代,2010(12).
[10]付岚岚.青岛大鲍岛街区里院建筑改造利用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2014(1).
作者简介:郭静(1986-),女,现任职于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里院;价值;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青岛里院建筑,是19世纪末为 安置中国本土居民而设计的带有西方建筑特点又有中国传统建筑韵味的一种独特建筑样式,里院建筑规模大、分布广,逐渐成为青岛老城的重要肌理。里院建筑记录了平民阶层在当时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从而造就了独特的“里院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大批里院建筑退出历史的舞台,保留下来的里院建筑也已破败不堪,保护现状堪忧。因此,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与与利用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一、里院建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一)里院建筑产生的背景
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德国人统治的16年里,在城市建设、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等方面对青岛产生了众多的影响。德国统治者运用西方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将青岛总体划分为华人区和欧人区两个部分,将德县路以南的临海一代建为欧人区,而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台东和台西区域。德国人规定华人不许在欧人区建房居住。而华人区人口众多,为满足商业和居住的需求,里院建筑形式应运而生。
(二)里院建筑的特点
传统意义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甚至可以直接去第二进院子提货。“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规模比里更大,但公共空间并不大。通常一个大的院子是由几个小院子组成的多进套院,有3~4个门,在门口处设置水龙头,每小院子设置双蹲位厕所。发端于欧洲的联排式住宅TOWN HOUSE,在20世纪初随着沿海租界的开发而大批量建设,在各地本土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態。目前,中山路北部的部分里院建筑仍然可以看出早期将欧洲联排住宅形式与中国四合院布局结合的特征。
青岛复杂的地形和道路网决定了里院具有丰富的平面形式,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院落空间,以斜角四边形、矩形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不规则院落,总体上有“口、日、凸、目、回”等形式。一般每个院落都设有公共厕所和水龙头,居民大多在院落进行交流、娱乐、洗衣做饭等活动。
二、里院建筑保存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里院建筑保存现状
里院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人居住的华人区,在当时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云南路附近区域、海关后区域、西大森区域、胶州路附近区域和东镇区域。1980年对里院建筑的统计显示,里院建筑的数量达到近800个。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里院建筑迎来了毁灭性的宿命。
2001年,辽宁路附近迎来改造,这片区域大量的里院建筑惨遭拆除,这些里院大都是日本占领中国期间建造的。2006年,海关后改造中,区域里几乎所有的里院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大森、东镇的里院建筑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2007年,云南路附近大量的里院在改造的春风中迎来冬日。2010年,随着快速路的建设发展,李村路、北京路附近的里院也被拆掉。2012年,中山路改造过程中,大量的里院遭到毁灭性的的破坏。现如今只有四方路附近的里院建筑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但也命途堪忧。在档案馆中有473处里院建筑的档案,有227处已经遭到拆除,159处没有地址介绍,如今在这些档案中的里院建筑留存下来的只有67处。通过对里院建筑片区的仔细勘查发现有25处不在档案中的里院建筑依然留存,现在老城内现存的里院建筑总共还有87处。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人口密度大,构成较为复杂。里院内混合而居的生活方式从里院建造之初一直延续至今,一个狭小的里院房间里要挤下一户家庭,甚至几代人,杂物几乎占满了整个房屋,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和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里院低廉的租金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受到外来务工人员青睐,因而里院中的人口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给正常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里院居住环境日益恶劣,居住在里院内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导致里院呈现出十分混杂的状态。
二是基本生活设施匮乏,安全隐患较为突出。里院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建造时期标准低下,厨房、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缺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居室内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居民只能用马桶来解决“方便”问题。尽管院内有公共的厕所,但百十号人共用非常不便,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每到夏天院内的气味更加严重。里院建筑配套设施陈旧、缺乏,居民公用水龙头和厕所,并在有限的空间里乱搭乱建,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建筑本体日益老化,缺乏正常的维护。里院建筑老化日益严重,除了时间、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人为的过度使用、缺少正常的维护有着莫大的关联。建筑结构年久失修,出现松动情况,墙体表皮破损、开裂、缺角或被重新粉刷,很多木质结构构件已经腐烂、老化,建筑的木门与走廊上的护栏也已腐烂不堪,破败的里院建筑渐渐失去了当年的优美景象。
三、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原则及模式探讨
随着青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里院建筑面临着进入危房期、改造期,同时,也进入了保护期。里院建筑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着经济、旅游、人文等潜在的重要价值。要加强对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实现最大化保护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充分发挥其潜在人文价值。
(一)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原则
一是延续整体历史风貌的原则。里院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作为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街区的整体风貌又有很大影响。要以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作为出发点,将单体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作为切入点,延续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保留里院建筑的文化精髓,展现青岛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二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里院建筑的居住条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动态的保护原则,在维护里院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创新改造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本着为里院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是多样化利用的原则。在对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的地理位置、环境、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采取多元化的适宜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例如,环境较为安静的里院可采用老年公寓模式,处于繁华商业街两侧的里院建筑可采用商业模式或是商住一体模式加以更新等。
(二)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的模式
一是商住一体模式。此模式尊重里院的传统风貌,保护里院建筑特色,既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能保护里院建筑传统模式,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里院保护与更新理念。如即墨路25号里院,建筑本身为商住一体模式,只需在总体框架和建筑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对卫生间、厨房进行改造,并适当添加上下水管道、水暖等配套设施,从而满足了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
二是餐饮模式。如今的里院建筑大多分布在中山路附近片區,交通便捷,可以效仿劈柴院把里院改造成餐饮模式,汲取劈柴院更新改造利用的优点并摒弃其不足,探寻餐饮模式的新途径。在进行餐饮模式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青岛地域特色,把青岛名吃“肉脂渣”“辣炒蛤蜊”等引入里院,形成种类丰富的就餐中心。
三是文化旅游创意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灵活的布局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里院建筑的空间形态。创意产业只有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营造老城区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魅力。如保定路10号里院建成里院客栈,将里院特色发挥极致,用作客栈,大大吸引了本地和外地游客,好评不断,效益极佳。
四是休闲娱乐模式。改造为特色图书馆、咖啡馆或网咖等特色空间,提供快速、覆盖面广的WIFI,围绕中间的庭院空间种植绿化,构造优美环境,让游客惬意享受;将里院改造为摄影场地,合理的保护利用烘托出里院建筑独特的文化氛围,为电影拍摄、电视制作提供取景,同时结合周围天主教堂、劈柴院婚纱、写真拍摄,形成独特的摄影场地。
参考文献:
[1]王莹,梁雪.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
[2]李明.青岛:老房子的记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鲁海.老楼故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兰芳.青岛里院的场所精神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刘海.重构与复兴——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6]张慧华.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7]郭靖.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8]王雪.近代青岛历史建筑——里院[D].青岛:青岛大学,2014.
[9]韩勇,匡富春.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J].美与时代,2010(12).
[10]付岚岚.青岛大鲍岛街区里院建筑改造利用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2014(1).
作者简介:郭静(1986-),女,现任职于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