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中小企业作为当今经济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哪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将通过面板数据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就全国范围中小企业的吸纳能力进行研究,然后对东中西部各自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合而今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有关论证,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相关人员就业。
关键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8502
1引言
就业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企业却因具有就业人数绝对额大、单位资金投入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潜力大三个特征,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就业的主要承担者。
纵观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文献,大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文献较少,考虑全国各地区差异,从定量角度实证研究哪些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4~2010年年度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理论上能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实践意义上能为各地区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性证据。
2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本文选择从业人员(万人)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能够作为解释变量的变量有很多,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以及变量相关性因素,确定使用企业数量(个)、出口交货值(亿元)作为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样本为2004~2010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面板数据。
其中,为31个省市区的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为各省市区中小企业个数,为各省市区中小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随机误差项。变量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4-2010年。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类型,后两者又均可分为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又分为个体固定、时期固定和个体时期双固定等情形。本文将根据样本数据,首先判断模型具体形式,再采用相应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
3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的地区差异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方式和程度可能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1)以3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2)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三个面板数据子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此对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和出口交货值这三个面板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三个面板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进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较精确的。
3.1全国样本模型估计与解释
先进行模型形式的判定。分别计算统计量并进行Hausman检验,将模型确定为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同时对个体和时点两种固定模式均予以采用。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个体固定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小企业的数量每增加一个,将会提供65个工作岗位;中小企业的出口交货值每增加一亿元,将产生320个工作机会。为说明地区就业环境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根据截距将31个省市区分为4类(表1):截距越大说明回归模型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正面影响越大。
表1依据截距大小的地区分类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优良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直辖市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欠发达地区广东441.89东湖南98.42中北京30.62东甘肃28.18西山东310.40东湖北89.29中天津15.28东新疆19.37西江苏192.35东山西86.51中上海34.51东宁夏9.48西河南176.71中辽宁75.45东重庆52.73中青海6.22西浙江131.79东江西69.21中海南5.30东福建128.30东安徽62.07中西藏0.84西四川126.95中广西54.59西河北125.54中黑龙江50.40中陕西50.15西云南46.74西吉林44.43中内蒙古43.04中贵州33.09西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优良地区以东部省份居多。这些省份普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环境条件优良。经济上,规模大,增速快,相互带动效应明显。政策上,地方政府重视中小企业,建有全方位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以上各因素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省份大多分布在中部和西部。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大多不具备优势,地处内陆,海外市场难以拓宽。经济上,大多数省份处于中等水平,相互带动效应有限。政策上,中小企业也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政策的力度和效果弱于就业环境优良地区。
四个直辖市的截距较小,甚至小于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的截距。由于直辖市一般属于特大城市,生产经营成本极高;中小企业的资金并不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在大城市中成功生存。因此尽管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具备区位、人才优势,却难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沃土。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欠发达地区的截距项非常小,大多分布在西部。西部省份区位上处于劣势、劳动力资源不足、经济欠发达。而海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战略地位以及其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致使海南省的中小企业不发达,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表2依据截距大小的时点回归结果
年份截距200410.4820059.6920061.5020073.542008-10.422009-6.082010-8.72表2时点固定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2008年之前面板模型的截距项为正;2008年突然剧烈下降,随后2009、2010年小幅回升,但依然为负值。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以出口外向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弱。之后政府主导的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4万亿投资虽对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起到提振作用,但并未使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恢复到危机之前水平。
3.2东、中、西地区子样本
为了考察不同地域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差异,依次对东、中、西部地区子样本进行分析。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确定三个地区均使用个体固定的变截距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
表3东、中、西部个体固定模型结果
企业数量出口交货值R2调整后的R2东部0.0053880.0375210.99470.9937中部0.0090190.0394260.98340.9803西部0.0075100.0971590.97900.9749从回归结果中可以得到,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增加一个,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分别增加54、90、75人,近似的反映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员工规模。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平均规模较大,或因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多所致。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雇员规模偏小,表现出此区域内劳动力成本较高,且中小企业有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的倾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雇员规模介于东中部之间。由于人口稀疏,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由于技术缺乏难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
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每增加一亿元,平均在东、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375、394、972个。可以看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东、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出口增加对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不如西部省份。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增加单位出口交货值对就业人数的贡献在出口量大的省份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的外贸出口型中小企业仍然较少,东部省份外贸出口型中小企业较为发达。
4结论
本文利用2004-2010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小企业就业的面板数据,确立企业个数和出口交货值为影响因素,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四点结论。
(1)我国不同地域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省份,凭借优良的区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最好的地区。中部西部的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2)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有较大影响,金融危机过后有所恢复,但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3)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特点不同。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成熟,有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的倾向,出口外向型企业多;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外向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弱。
(4)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与出口交货值的增长对于吸纳就业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加大与边境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并解决人员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统计年鉴(2005~2011)[S].
[2]方巧云.中小企业对社会充分就业的贡献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10).
[3]林汉川,夏敏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8502
1引言
就业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企业却因具有就业人数绝对额大、单位资金投入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潜力大三个特征,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就业的主要承担者。
纵观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文献,大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文献较少,考虑全国各地区差异,从定量角度实证研究哪些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4~2010年年度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理论上能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实践意义上能为各地区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性证据。
2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本文选择从业人员(万人)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能够作为解释变量的变量有很多,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以及变量相关性因素,确定使用企业数量(个)、出口交货值(亿元)作为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样本为2004~2010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面板数据。
其中,为31个省市区的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为各省市区中小企业个数,为各省市区中小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随机误差项。变量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4-2010年。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类型,后两者又均可分为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又分为个体固定、时期固定和个体时期双固定等情形。本文将根据样本数据,首先判断模型具体形式,再采用相应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
3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的地区差异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方式和程度可能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1)以3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2)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三个面板数据子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此对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和出口交货值这三个面板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三个面板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进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较精确的。
3.1全国样本模型估计与解释
先进行模型形式的判定。分别计算统计量并进行Hausman检验,将模型确定为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同时对个体和时点两种固定模式均予以采用。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个体固定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小企业的数量每增加一个,将会提供65个工作岗位;中小企业的出口交货值每增加一亿元,将产生320个工作机会。为说明地区就业环境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根据截距将31个省市区分为4类(表1):截距越大说明回归模型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正面影响越大。
表1依据截距大小的地区分类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优良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直辖市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欠发达地区广东441.89东湖南98.42中北京30.62东甘肃28.18西山东310.40东湖北89.29中天津15.28东新疆19.37西江苏192.35东山西86.51中上海34.51东宁夏9.48西河南176.71中辽宁75.45东重庆52.73中青海6.22西浙江131.79东江西69.21中海南5.30东福建128.30东安徽62.07中西藏0.84西四川126.95中广西54.59西河北125.54中黑龙江50.40中陕西50.15西云南46.74西吉林44.43中内蒙古43.04中贵州33.09西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优良地区以东部省份居多。这些省份普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环境条件优良。经济上,规模大,增速快,相互带动效应明显。政策上,地方政府重视中小企业,建有全方位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以上各因素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省份大多分布在中部和西部。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大多不具备优势,地处内陆,海外市场难以拓宽。经济上,大多数省份处于中等水平,相互带动效应有限。政策上,中小企业也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政策的力度和效果弱于就业环境优良地区。
四个直辖市的截距较小,甚至小于就业环境一般地区的截距。由于直辖市一般属于特大城市,生产经营成本极高;中小企业的资金并不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在大城市中成功生存。因此尽管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具备区位、人才优势,却难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沃土。
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欠发达地区的截距项非常小,大多分布在西部。西部省份区位上处于劣势、劳动力资源不足、经济欠发达。而海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战略地位以及其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致使海南省的中小企业不发达,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表2依据截距大小的时点回归结果
年份截距200410.4820059.6920061.5020073.542008-10.422009-6.082010-8.72表2时点固定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2008年之前面板模型的截距项为正;2008年突然剧烈下降,随后2009、2010年小幅回升,但依然为负值。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以出口外向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弱。之后政府主导的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4万亿投资虽对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起到提振作用,但并未使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恢复到危机之前水平。
3.2东、中、西地区子样本
为了考察不同地域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差异,依次对东、中、西部地区子样本进行分析。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确定三个地区均使用个体固定的变截距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
表3东、中、西部个体固定模型结果
企业数量出口交货值R2调整后的R2东部0.0053880.0375210.99470.9937中部0.0090190.0394260.98340.9803西部0.0075100.0971590.97900.9749从回归结果中可以得到,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增加一个,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分别增加54、90、75人,近似的反映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员工规模。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平均规模较大,或因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多所致。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雇员规模偏小,表现出此区域内劳动力成本较高,且中小企业有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的倾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雇员规模介于东中部之间。由于人口稀疏,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由于技术缺乏难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
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每增加一亿元,平均在东、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375、394、972个。可以看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东、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出口增加对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不如西部省份。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增加单位出口交货值对就业人数的贡献在出口量大的省份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的外贸出口型中小企业仍然较少,东部省份外贸出口型中小企业较为发达。
4结论
本文利用2004-2010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小企业就业的面板数据,确立企业个数和出口交货值为影响因素,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四点结论。
(1)我国不同地域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省份,凭借优良的区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就业环境最好的地区。中部西部的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2)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有较大影响,金融危机过后有所恢复,但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3)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特点不同。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成熟,有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的倾向,出口外向型企业多;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外向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弱。
(4)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与出口交货值的增长对于吸纳就业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加大与边境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并解决人员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统计年鉴(2005~2011)[S].
[2]方巧云.中小企业对社会充分就业的贡献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10).
[3]林汉川,夏敏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