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没有刻意做课,也没有老师听课,只有202班的孩子陪着我度过了这40分钟。从数学专业角度来考察这堂课一定问题多多,如此还将过程记录下来,只为一个理由——我用科学的理念上了一节数学课。
前阵子由于学校内做产、培训教师急剧增加及个别代课教师因身体原因突然辞职的影响,身为科学专职教师的我执起了二年级数学教鞭,正儿八经做起了数学代课老师。
前任交给我时刚开始上第四单元“表内乘法”,这个单元总得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有很多学生在单元教学前就已经会背乘法口诀,倒也没遇上什么难题。当然也有极个别学生对“3个5相加与3和5相加”始终搞不清,说实话我还真弄不清这到底是数学老师无能还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抑或是其他?
很快1至5的乘法教学顺利完成了,大多数学生掌握得不错。但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却让我犯难了,看起来似乎很难教。记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个内容的,现在突然出现,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国家的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一样在逐渐与世界主流教学理念接轨,因为理科是无国界的。
仔细学习了该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及教参后,觉得可以用科学的理念来上这节课。根据“用教材教”的原则,我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编,准备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设计意图进行教学;第二个环节则完全是自行增加的内容,利用“宣传窗”来上课。
开始上课后,我出示了一个只露一面红色圆面的圆柱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画面,要求他们把看到的画面记录在课前发下的白纸上。接着面朝学生从左端慢慢走到右端,然后再慢慢地走回,每次到一定位置就停顿一会儿,便于学生记录。约5分钟后,开始汇报观察到的情况,结果同预设一样,他们画大多数是正圆、“胖”椭圆、“瘦”椭圆乃至“瘦”到如同一条线。在回答问题时,还有个别学生冲口说:“这和月亮一样的。”为了引导学生得出正圆到椭圆到线的变化原因,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画的圆面为什么会有正圆到椭圆到线不断变化的情况?
生1:因为老师拿着的这个东西(圆面)在动。
生2:圆面在动,我们看过来就不一样的。
当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画面不一样的原因是观察角度变化的结论就很顺利地得出了。接着,我让学生弄清楚正面(前面)、侧面、上面的概念,仿照科学分组实验,利用带把的杯子,让学生一一辨认。约20分钟左右,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结束了。
根据教学安排,我将学生拉到小操场,开始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出教室后,我让学生分两排站在宣传窗的对面,要求他们面朝宣传窗左右走动,并用手指比划所看到的宣传窗,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学生都说是长方形,左右走动后长方形会变短。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接下来教学就进入复杂环节了。我先要求队伍站到宣传窗的东侧面(宣传窗是南北朝向的),要孩子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一根“棍”。
师:棍上还有什么?
生:有一个小圆弧(宣传窗的顶棚,这个名称是在我的提示下说出来的)。
因为下面要着重讲到东侧面和西侧面的不同,所以我对这个有弧度的挡雨板进行了必要的解说:由于要挡雨水,所以是南面短(靠花坛),北面伸出比较长。然后带着学生到西侧面去观察。看了后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说现在看到的画面与刚才在对面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生:一样的,都是一条“棍”,上面有圆弧。
师:两条棍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上面的小圆弧呢?
生:也一样。
师:真的一样吗?
生:一样!
当孩子大声回答“一样”时,我知道教学的高潮即将开始。
接着我要求学生右手下垂,左手沿着圆弧长的方向伸直,并且保持着这个姿势走回到宣传窗的东侧面,这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圆弧长的一边和左手所指示的方向恰好相反了!
我大声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说,你看到的左右两边一样吗?
生:一样(稀稀拉拉)……不一样的(很多同学嚷起来了)。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原来长的在左手边,现在长的在右手边了(根本的不同终于让孩子们自行发现了)。
师:好,现在请把左手垂下,右手指向长圆弧方向,我们再走回去看看。
经过反复比对,学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东、西两侧观察侧面,方向是相反的。我想这必定会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还剩5分钟时,我将孩子们拉回到教室里,一番总结后让他们做课本中的练习题,批改时发现正确率明显高于前面的表内乘法,心中一阵高兴。要知道以前每次新课后,总会有很多孩子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漏,很少有大丰收的局面。
由于自认为上出了一堂科学味很浓的数学课,空课时一直比较兴奋,我一边回味一边思考,思前想后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充分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建模问题,使简单的定位观察演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些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学习兴趣飞涨,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提供了保证。
第二,让学生在观察宣传窗活动中意识到看起来似乎完全相同的观察结果实际上并不一样(如东、西两侧面挡水圆弧的观察),这个新增加的内容是难了点,但确实让孩子意识到了观察物体不能想当然,要充分抓住主要特征来进行判断,这和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培养“实证意识”完全一致。
第三,当前的教育正在努力实现由专职教师来教学每个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这么做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即一批整合能力强的教师由于较少接触其它学科教学,难以在其它学科中汲取精华,结果在专职化大潮中缺乏融会贯通能力而被淹没。我认为,成为一个职业教师,搞好自己的专业学科也差不多了,但要成为教学名家,显然单个学科教学经历有点薄,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一门课程,若有追求不妨尝试做个“全科”教师吧。
前阵子由于学校内做产、培训教师急剧增加及个别代课教师因身体原因突然辞职的影响,身为科学专职教师的我执起了二年级数学教鞭,正儿八经做起了数学代课老师。
前任交给我时刚开始上第四单元“表内乘法”,这个单元总得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有很多学生在单元教学前就已经会背乘法口诀,倒也没遇上什么难题。当然也有极个别学生对“3个5相加与3和5相加”始终搞不清,说实话我还真弄不清这到底是数学老师无能还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抑或是其他?
很快1至5的乘法教学顺利完成了,大多数学生掌握得不错。但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却让我犯难了,看起来似乎很难教。记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个内容的,现在突然出现,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国家的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一样在逐渐与世界主流教学理念接轨,因为理科是无国界的。
仔细学习了该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及教参后,觉得可以用科学的理念来上这节课。根据“用教材教”的原则,我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编,准备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设计意图进行教学;第二个环节则完全是自行增加的内容,利用“宣传窗”来上课。
开始上课后,我出示了一个只露一面红色圆面的圆柱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画面,要求他们把看到的画面记录在课前发下的白纸上。接着面朝学生从左端慢慢走到右端,然后再慢慢地走回,每次到一定位置就停顿一会儿,便于学生记录。约5分钟后,开始汇报观察到的情况,结果同预设一样,他们画大多数是正圆、“胖”椭圆、“瘦”椭圆乃至“瘦”到如同一条线。在回答问题时,还有个别学生冲口说:“这和月亮一样的。”为了引导学生得出正圆到椭圆到线的变化原因,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画的圆面为什么会有正圆到椭圆到线不断变化的情况?
生1:因为老师拿着的这个东西(圆面)在动。
生2:圆面在动,我们看过来就不一样的。
当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画面不一样的原因是观察角度变化的结论就很顺利地得出了。接着,我让学生弄清楚正面(前面)、侧面、上面的概念,仿照科学分组实验,利用带把的杯子,让学生一一辨认。约20分钟左右,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结束了。
根据教学安排,我将学生拉到小操场,开始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出教室后,我让学生分两排站在宣传窗的对面,要求他们面朝宣传窗左右走动,并用手指比划所看到的宣传窗,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学生都说是长方形,左右走动后长方形会变短。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接下来教学就进入复杂环节了。我先要求队伍站到宣传窗的东侧面(宣传窗是南北朝向的),要孩子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一根“棍”。
师:棍上还有什么?
生:有一个小圆弧(宣传窗的顶棚,这个名称是在我的提示下说出来的)。
因为下面要着重讲到东侧面和西侧面的不同,所以我对这个有弧度的挡雨板进行了必要的解说:由于要挡雨水,所以是南面短(靠花坛),北面伸出比较长。然后带着学生到西侧面去观察。看了后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说现在看到的画面与刚才在对面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生:一样的,都是一条“棍”,上面有圆弧。
师:两条棍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上面的小圆弧呢?
生:也一样。
师:真的一样吗?
生:一样!
当孩子大声回答“一样”时,我知道教学的高潮即将开始。
接着我要求学生右手下垂,左手沿着圆弧长的方向伸直,并且保持着这个姿势走回到宣传窗的东侧面,这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圆弧长的一边和左手所指示的方向恰好相反了!
我大声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说,你看到的左右两边一样吗?
生:一样(稀稀拉拉)……不一样的(很多同学嚷起来了)。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原来长的在左手边,现在长的在右手边了(根本的不同终于让孩子们自行发现了)。
师:好,现在请把左手垂下,右手指向长圆弧方向,我们再走回去看看。
经过反复比对,学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东、西两侧观察侧面,方向是相反的。我想这必定会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还剩5分钟时,我将孩子们拉回到教室里,一番总结后让他们做课本中的练习题,批改时发现正确率明显高于前面的表内乘法,心中一阵高兴。要知道以前每次新课后,总会有很多孩子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漏,很少有大丰收的局面。
由于自认为上出了一堂科学味很浓的数学课,空课时一直比较兴奋,我一边回味一边思考,思前想后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充分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建模问题,使简单的定位观察演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些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学习兴趣飞涨,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提供了保证。
第二,让学生在观察宣传窗活动中意识到看起来似乎完全相同的观察结果实际上并不一样(如东、西两侧面挡水圆弧的观察),这个新增加的内容是难了点,但确实让孩子意识到了观察物体不能想当然,要充分抓住主要特征来进行判断,这和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培养“实证意识”完全一致。
第三,当前的教育正在努力实现由专职教师来教学每个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这么做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即一批整合能力强的教师由于较少接触其它学科教学,难以在其它学科中汲取精华,结果在专职化大潮中缺乏融会贯通能力而被淹没。我认为,成为一个职业教师,搞好自己的专业学科也差不多了,但要成为教学名家,显然单个学科教学经历有点薄,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一门课程,若有追求不妨尝试做个“全科”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