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觉得异常单纯,待到涵泳再三,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这首诗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远方游子想借采摘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来表达缠绵的乡思。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首诗之后,往往也如此理解。但仔细品读这首诗后就会碰到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里的很多诗句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一般认为“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心爱的女子。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写得极为凄婉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也就是“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是他。
  如此说来,诗意便是游子划着小船渡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远在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游子漂泊异乡,与妻子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这种理解显得很直白,流于肤浅,而且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诗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中的“同心”指心意相通,情投意合,“离居”指异地相隔,分居两地,“离居”通过“远道”“旧乡”等词语可以明确感知,那“同心”何以体现呢?仅凭宦游在外的游子的一往情深或者说一厢情愿的告白就可以认定吗?妻子在故乡真的望眼欲穿,急盼良人归来吗?很可惜,诗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那么诗歌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我们不妨先从女子的角度体味一下本诗的妙处。朱光潜在《美感与联想》中说:“在关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更加鲜明具体,生动传神。荷花又称芙蓉,“采芙蓉”就是采摘荷花,刚好之前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夜色》里就有采莲女“采莲”的场景,该文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刻画了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我们不妨带上想象的翅膀,诗意地展开,用心去感受诗中的画面。
  首先是远景镜头:风和日丽的清晨,一叶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面上,江南农家女子采莲会友,忙得不亦乐乎。采莲之际,选几枝沾着露水,红润欲滴的莲花送给心上人岂不正是表明心迹的最佳方式?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若将之一并摘置袖中、插于发际,幽香袭人,岂不叫人心醉?——这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所展示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镜头拉近,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和周围热闹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其他女子都在嬉笑打闹,而她却凝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化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庞——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的来源:当姑娘们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她采摘了最美的“芙蓉”,却无法送给最爱的他!这种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下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的写作方法具有以“乐景”衬“哀情”的强烈效果。
  接着,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镜头前的,似乎不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有灵犀般,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黯然神伤之时,万里之外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学生认为,这两句写的是回望“旧乡”的實景,从而产生了本诗的主人公是离乡游子的错觉。其实,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是采莲女的想象,表现的依然是她的思念。不过该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营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种表现手法称为对写法,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这种写法使诗歌的视角由单一转向多个,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是女主人公热切的期盼与思之不得相见的愁苦,而后两句则是女主人公的想象,远在外地的丈夫也在思念着故乡,但山水阻隔,无法相聚。正因为有了两个人不同的视角,才营造了富有立体感的意境,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同时诗的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也有了感情的落脚点和归宿。
  接下来的镜头应该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田田荷叶、娇艳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凄楚而坚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闪现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逝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云天,双方茫然相望,却望而不见。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伤感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达方式,便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涉江采芙蓉》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感情热烈真挚而又专一痴情的江南女性,通过想象,把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缱绻情思表达出来。这种虚实结合及对写法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最后这对有情人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会是一个悲剧还是喜剧呢?如果是喜剧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是个悲剧呢?按照传统诗歌的写法,当会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最后,笔者向同学们展示了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闺中思妇盼夫归的情感。
  【作者单位:陕西周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古诗文是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而受其滋养,何愁培养不好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节日寻诗,汇编成册”“活动引领,诗意生活”“巧借媒体,提升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社团活动中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希望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  关键词:生活教育;社团活动;古诗词;节日;
期刊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被捧在手心里,一味地呵护、鼓励、赞赏和激励导致他们受不得半点委屈,经不起一点失败。身为班主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孩子们身上的那种独断独行的霸道蛮横,那种温室里过度保护的脆弱娇嫩:风雨来临时,他们手足无措;遭受打击时,他们怨天尤人……  周四,学校举行了班级足球联赛,前两轮,班级的足球小健将们一鼓作气,拿下了争夺冠亚军的机会。看着他们一张张喜不自胜、眉飞色舞的笑脸,一个个斗志昂扬、健步
期刊
一、形音推断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与词义关系甚密。考生可以根据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考生只要知其常用读音便可推测其在句中的含义。如“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的“利”通“痢”,腹泻;“父没,或劝之仕”中的“没”通“殁
期刊
教学议论文写作时,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准备素材本,搜集、摘录独特的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那么怎样做摘录,摘录怎样的素材更有价值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论据素材的搜集、摘录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一、素材分类和摘录格式要指导  1.指导学生将论据素材按内容分成几大类(如诚信类、人性类、教育类、时尚类、环保类等),分类进行搜集、摘录,同一大类下还可再细分。将每类素材再按事例性
期刊
摘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方式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
期刊
摘要:父母对孩子的爱要落到实处,要体现“商量”,并要做到以下几点——陪伴:要转变观念及思想,把握机会,让陪伴不再是负担,而是义务,责任,幸福。问候:要善于抓住机会,多问候孩子,主动和孩子交流。倾听:引导孩子敞开心扉大胆地畅谈人生,倾听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计划,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引导孩子的言行。鼓励: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鼓励,使孩子的心灵能够舒展,潜能得以发掘。锻炼: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们:  当我拿起笔给你们写信的时候,你们天真而灿烂的笑脸再一次浮现在我眼前。能作为六班的一员,和你们共同度过这美好而难忘的三年,我深感荣幸。  当你们满怀喜悦和期待地走进四中的大门,并被分到六班时,我看着你们期待的眼神,感到难以抑制的喜悦和幸福。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的到来,勾起了我对自己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欣喜之余,我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航船即将起锚,作为舵手的我,
期刊
因为经常给新上岗的教师培训,所以笔者与很多新教师一起走过了开学前的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此期间,笔者发现一些新入职的教师因准备不足,自我调整不够,一开学或人浮于事,不能把握工作重心;或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情况严重者遭受挫败,怀疑选择,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心力交瘁,就此离职的也不鲜见。为帮助新上岗的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实际,给新入职的教师提几点建
期刊
一、案例呈现  笔者根据“说真话,抒真情”这一主题,先上写作指导课,随后给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记事为主的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  从写作结果评判,学生均能够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这表明前一堂写作指导课实现了教学目标。然而,不少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新问题:能够写真人真事,却热衷于完整叙述,记流水账,不会根据中心选取素材,导致习作散乱,不集中。  以一位女同学写
期刊
7月29日,第一天。像所有此类培训活动的第一步一样,在简洁明快的开班典礼仪式之后,我们的培训言归正传,书入正题——吴晓红院长以一堂《教育经验提升技巧解读: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拉开了培训班的大幕,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同时也定下了接下来几天讲座内容的高度和基调。  下午,王帆教授在讲座《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中反复使用并强调的一个词是“未来已来”,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震。这一说法很多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