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单根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单根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单根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13例,术后无需辅助外固定,术后第一天即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皮肤感觉异常.术后12例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无关节僵硬及肌腱粘连等并发症.1例发生髓内钉失效,最终发生畸形愈合.结论 闭合复位单根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达到坚强内固定而实现早期功能锻炼,但对于骨折累及掌骨头以及掌骨颈掌桡侧不完整的患者则需避免采用本术式.
其他文献
目的 初步总结并探讨应用截骨矫形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小指外展畸形患儿6例8侧,手术方法采用第四、五掌骨纵行截骨,可吸收棒填充截骨间隙,克氏针及石膏辅助固定,对术前、术后外观及影像学指标等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8侧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周患手基本恢复正常外观,复查X线片见第四、五掌骨间夹角在正常范围8°~23°,平均(14±4)°;小指力线恢复良好,环小指力线轴夹角为3°~10°,平均
目的 研究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肩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自2020年1月至12月我们对49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其中15例行肩关节镜手术),对53例患者术前进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后,我们发现高分辨率超声和MRI在检测各种类型的肩袖损伤或肩袖部分撕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分辨率超声在检测肩袖完全性撕裂时,比MRI更具敏感度(P<0.05),但在其他参数
目的 通过对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治疗第一腕掌骨关节炎的随访研究,评价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共纳入第一腕掌骨关节炎患者(Eaton Ⅲ期及以上)1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术.术后评价治疗效果,客观评价包括捏力、握力、拇指外展角度(掌侧、桡侧)、拇指对掌功能评分(Kapandji评分)和第一掌骨沉降率,主观评价包括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
目的 对腕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腕背腱鞘囊肿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对35例腕背腱鞘囊肿患者采用腕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进行至少1年、平均3年以上的随访.采用患者腕关节功能评估(patient 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问卷对术前和术后患手功能情况进行对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前和术后患侧腕关节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患者对切口外观的满意度、囊肿的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
目的 分析采用体外制作骨水泥填塞物方式应用诱导膜技术修复上肢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10月采用体外制作骨水泥填塞物方式应用诱导膜技术修复32例上肢骨缺损患者.非感染骨缺损10例,感染性骨缺损22例.骨缺损长度1.0~6.0cm,平均3.1 cm;节段性骨缺损23例,部分骨缺损9例.部位:桡骨7例,尺骨和肱骨各3例,尺骨与桡骨同时2例,指骨5例,掌骨7例,指骨与掌骨同时3例,腕骨2例.根据不同情况,体外制作圆柱体、块状或鹅卵石和珠链等多种形态骨水泥填塞物,凝固冷却后植入骨缺损处.记录骨愈合和并
目的 通过对沙漏样狭窄性神经病的解剖、临床特点、病因和治疗的研究,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我们自2007年至2020年收治27例(29根神经)由沙漏样狭窄导致的自发性神经麻痹病例,术前进行超声和电生理检查.对轻至中度狭窄行神经束膜松解手术,对神经束已经完全断裂的重度狭窄进行神经缝合手术.术后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结果 急性发作的疼痛往往是首发症状,疼痛持续短时间后即出现肌肉麻痹,症状进展快,程度重.手术探查显示神经呈沙漏样狭窄,但却找不到与狭窄有关的外在卡压结构.电生理检查显示严重的失神经改变,组织病理检
目的 探讨miR-152对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迁移作用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4、7、14 d采用qRT-PCR检测miR-152和CAND1基因在损伤神经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miR-152和CAND1在SCs中的表达;Transwell法测定SCs迁移能力;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NA免疫沉淀法(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证实miR-152与CAND
目的 探讨联体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术前初步测量和判断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宽度及长度,根据“提捏实验”判断预选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在一期闭合供区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供区.然后通过手持Doppler探测并标记供区合适的穿支位置.术中以布样环形包裹四肢,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依据术前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和长度裁剪布样,化宽度为长度设计联体穿支皮瓣.皮瓣供区:1例
目的 研究miRNA-206通过Akt信号通路抑制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模型,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206变化;小鼠肌肉原位注射miRNA-206 agomir或miRNA-206 sponge,3 d后小鼠建造肌肉失神经支配模型,7 d后免疫印迹检测肌肉萎缩标志蛋白Fbx32和TRIM63的表达量;以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NA-206和Akt 3\'UTR区域结合.结果 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NA-206在失神经导致的肌肉萎缩中下调.小鼠肌肉原位注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四肢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小儿四肢异物21例,均采用GE LOGIQ E9仪器术中定位并实时引导下行异物取出.结果 异物均顺利取出,手术用时7~25min,切口长度0.7~3.0cm.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创面不愈合、异物残留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1~1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结论 超声定位结合实时引导技术行小儿四肢异物取出具有无放射性伤害、定位精准、成功率高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在基层医院也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