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对于准确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预知教学的重难点功不可没。但是正如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一样,统一的教学案也有它隐性的弊端。试想,如果,一个备课组下的十几位教师,十几个班级都使用同一版本的教学案,那么课堂不就变成机械化的工厂了么?
一、“危害性”分析
1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养成惰性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包括专业知识的丰富与教学经验的积累。这种成长需要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了统一的教学案,谁还愿意去劳心费神呢?所以使用统一的教学案恰恰给部分教师提供厂一个不作为的温床,会让教师养成懒惰、得过且过的习惯,上课前不去钻研教材,只等现成的“集体教学案”。
再者,编写教学案基本都是老教师“做庄”,年青教师跑腿。长此以往,年青教师就会思维钝化,灵感泯灭。钻研教材、教法,组织课堂教学,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亦会弱化,更不用说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了。
2 不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抹杀个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一律。教学过程既是程式性的,更是创造性的;既是可预见的,更是充满变数的。一句话,教学内容可以重复,但是教学风格和特色却不可以复制。因此,教学工作绝不能搞成一刀切的工厂化生产,而应更多地体现教师个人的魅力。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导课结课,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设计,授课的先后顺序,和学生对话、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无法复制的内功夫。
然而,在统一的教学案下,老教师定好课型与教学环节,其余教师就拿着别人的教案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同一年级,同一进度,同一作业,同一模式,老师也变得同一“个性”,与电脑的复制过程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案泯灭了教师个人的智慧,扼杀厂教师个人的活力,培养不出名师或大师,只能培养教书匠。
3 不利于因材施教,难显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几千年传承不变的教学原则,但使用统一的教学案却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众所周知,集体备课针对的是一般学生,并没有做到从具体班级、具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我们上课的对象恰恰是具体的学生。学生之间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怎么能适用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教学环节和同样的作业?所以这样的教学案不利于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整改措施
1 真正进行二次备课
(1)备个人特色。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是最富创造性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应结合集体备课的成果,针对个人教学风格,遵循“择其适己者而从之,其不适己者而交流完善之”的原则来归纳、提升、创造性地完成个性化备课。从而实现参与集体备课者的“多赢”,达到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的完美结合。
(2)备学生学情。班与班之间的学情肯定是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的班主任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处理,部分班级可以放开手脚,任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稍加点拨皆可;而有些班级则要在教师先作一番讲解的基础上,使得问题降低难度后再交出学生探讨。因此,课任教师在拿到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后,就很有必要对之进行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与反思: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有没有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宽松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等。尤其像数学这样班与班差别较大的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设计文科与理科两张教学案,成绩特别突出与特别落后的班级均应单独设计教学案。
2 真实进行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只有反思,才能发现缺憾,弥补不足。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师缺少教学反思,基本都是课上完扔一边,以致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不能有效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进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哪些补充等。最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对用过的教学案进行一次修改,为下一轮的教学奠定基础。
3 真诚进行自我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自己的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这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充分性首先应体现在我们教师身上。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自身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全面的提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等。因而,无论对于有着怎样素质现状的教师,都应毫不例外地提出重新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要求。只有当自我发展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的提高进入良性的循环。我以为,一个教师,如果他有着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那么他就会处于一种永不知足,永不停息,不断追求更新、更好、更完善的思想境界和孜孜不倦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素质的提高就会有很显著的效果。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一、“危害性”分析
1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养成惰性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包括专业知识的丰富与教学经验的积累。这种成长需要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了统一的教学案,谁还愿意去劳心费神呢?所以使用统一的教学案恰恰给部分教师提供厂一个不作为的温床,会让教师养成懒惰、得过且过的习惯,上课前不去钻研教材,只等现成的“集体教学案”。
再者,编写教学案基本都是老教师“做庄”,年青教师跑腿。长此以往,年青教师就会思维钝化,灵感泯灭。钻研教材、教法,组织课堂教学,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亦会弱化,更不用说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了。
2 不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抹杀个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一律。教学过程既是程式性的,更是创造性的;既是可预见的,更是充满变数的。一句话,教学内容可以重复,但是教学风格和特色却不可以复制。因此,教学工作绝不能搞成一刀切的工厂化生产,而应更多地体现教师个人的魅力。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导课结课,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设计,授课的先后顺序,和学生对话、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无法复制的内功夫。
然而,在统一的教学案下,老教师定好课型与教学环节,其余教师就拿着别人的教案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同一年级,同一进度,同一作业,同一模式,老师也变得同一“个性”,与电脑的复制过程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案泯灭了教师个人的智慧,扼杀厂教师个人的活力,培养不出名师或大师,只能培养教书匠。
3 不利于因材施教,难显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几千年传承不变的教学原则,但使用统一的教学案却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众所周知,集体备课针对的是一般学生,并没有做到从具体班级、具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我们上课的对象恰恰是具体的学生。学生之间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怎么能适用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教学环节和同样的作业?所以这样的教学案不利于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整改措施
1 真正进行二次备课
(1)备个人特色。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是最富创造性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应结合集体备课的成果,针对个人教学风格,遵循“择其适己者而从之,其不适己者而交流完善之”的原则来归纳、提升、创造性地完成个性化备课。从而实现参与集体备课者的“多赢”,达到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的完美结合。
(2)备学生学情。班与班之间的学情肯定是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的班主任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处理,部分班级可以放开手脚,任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稍加点拨皆可;而有些班级则要在教师先作一番讲解的基础上,使得问题降低难度后再交出学生探讨。因此,课任教师在拿到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后,就很有必要对之进行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与反思: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有没有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宽松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等。尤其像数学这样班与班差别较大的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设计文科与理科两张教学案,成绩特别突出与特别落后的班级均应单独设计教学案。
2 真实进行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只有反思,才能发现缺憾,弥补不足。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师缺少教学反思,基本都是课上完扔一边,以致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不能有效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进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哪些补充等。最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对用过的教学案进行一次修改,为下一轮的教学奠定基础。
3 真诚进行自我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自己的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这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充分性首先应体现在我们教师身上。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自身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全面的提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等。因而,无论对于有着怎样素质现状的教师,都应毫不例外地提出重新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要求。只有当自我发展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的提高进入良性的循环。我以为,一个教师,如果他有着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那么他就会处于一种永不知足,永不停息,不断追求更新、更好、更完善的思想境界和孜孜不倦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素质的提高就会有很显著的效果。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