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人想到养老,多半会想到要有钱有房。然而,今年53岁的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牙医师李伟文却认为,在人生的快乐存折中,钱不需要太多,但朋友才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源泉。
成就感会陪伴你一生
“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爱是温暖的,是愉快的,怎么会到成伤这么痛苦呢?当李伟文第一次读到特蕾莎修女的这句话时,大为不解。但是后来,当他投身于荒野,在荒野中悠游、静坐、沉思、反省,十多年后,坐在家门口的小餐厅阳台上,午后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自己的时候,他突然对这句话有所感悟,眼角湿润了。
李伟文小时候参加童子军,从一般团员到团长,他喜爱着童子军的团队生活——一群各个不同的人,彼此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达成心愿。
有了自己的家以后,爱读书的他就在家中办了个读书会,参加的人从朋友发展到朋友的朋友,一个介绍一个,由几人十几人到二十几人三十几人,最多达到七八十人。不过,成员主要集中在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群体。每逢周末或者有闲的夜晚,大家在一起谈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聚会演讲,讨论问题,当然,一应餐点、饮料由李伟文免费提供。他为此喜悦无比。
一天,一位朋友带摄影家、作家徐仁修走进了这个家庭读书会。徐仁修告诉在座的各位生活无忧的人士,生活并非无忧。他向他们展示自己长年拍摄的生态摄影作品,并通过一张张的照片记录下台湾自然环境迅速遭到破坏的过程。他告诉他们,每一次他拍摄完一幅美丽的景象后,过一段时间再来看就发现美景已然不在,他很心痛,也努力劝阻,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由于照片极具震撼力,徐仁修的演讲激起了读书会伙伴的共鸣,他们开始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自然,到自然荒野里悠游,从反省中,体会到“万物都是一体的,别人就是我们”的生命真谛。不久,他们决定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为台湾的自然生态尽一份心力。
在台湾,李伟文不能不说是个奇人。在荒野的十来年,李伟文当义工的时间比当牙医师的时间还多,平均每周看诊约30多小时,当义工的时间却有40多小时。现任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北县研考会委员等职务的他,除了维持“本业”,一年至少还要撰写60篇书本推荐序、主持150场演讲,假日更要忙着带领游客走访台湾山川百岳、沼泽湿地,为众人解说大自然的奥妙,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宣传荒野的理念,他们印制了许多年历、桌历、书、图册等宣传义卖品。宣传品要不停地做,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对那些消耗掉的纸或者说消耗的树木进行救赎呢?李伟文说,吃素。据统计,吃素的人一年省下的能源耗损可以救一公亩树木,所以,在可以自己决定食物的时候,我吃素。
为环保而吃素?这大概也是鲜有的吃素理由了。李伟文说,如果说荒野改变了他,那么就是饮食上的这一改变了。
被荒野改变的,远不止李伟文。比如荒野乡土关怀小组召集人黄雍熙,原在大陆与人合开了一家鞋厂,在荒野成立那一年,参加完花莲的自然体验活动后,看到台东滨海公路正在拓宽的可怕景象,看到三栈溪毫无必要的堤防与消波块毁掉人与自然互动的可能,为了留住童年时的自然环境,雍熙告诉他的合伙人,他要请假留在台湾保护花莲,需要多久时间他不知道,若是合伙人不同意,他就把他的股份卖掉。
悠游在荒野的丰富里,浪漫的荒野行脚者们,希望自己是一片让阳光穿透的玻璃,吸引更多的人回归荒野的自然生活。并且,一起慢慢变老。
50岁还像夏花一样灿烂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李伟文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起成长的好朋友。1995年,李伟文与朋友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之后他又成立静态的电影欣赏会,由朋友开放家中场地,一个月相聚看一次电影,一起在电影中分享人生况味。
2009年,李伟文又成立了“夏瓣生聚乐部”。为什么叫“夏瓣生”?李伟文笑着说,由于成员们大多年纪在50岁上下,这三个字的谐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们希望50岁还像夏天,仍像盛开的花瓣一样灿烂。
2012年开始,夏瓣生开始有了“蜗行台湾”的构想。概念是像蜗牛一样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进台湾的风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团那样,往往只是走马看花的路过。更重要的是,蜗行不同于一般的旅行,乃在于它的公益性质。每人每走一公里,就要捐出20元,捐给当地公益团体、小区或学校,一边旅行,一边做公益,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回馈的快乐。
一次台南蜗行,也让李伟文的好朋友们有了以后一起定居的想法。当时,参加的成员对那一次体验到的台南美食、巷弄文化与艺术人文气氛惊艳不已,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干脆到台南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吧!”没想到,真的有许多人响应,大伙儿真的开始看地,成员还走访台湾的养生村与老人住宅,最后真的在台南买了一块空地,作为蜗居基地!
让我们在一起慢慢变老
去年,李伟文与一群知交老友们,一共12户人,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这群大多50岁上下的壮年人,共同集资,在台南市选了一块地,自建一栋老人公寓,取名为“蜗居”,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共同的回忆很重要。”李伟文说,他曾看过很多人事业成功,拼上全部时间,老时却很寂寞。他希望老了以后,能跟有共同记忆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时间。
李伟文说,他生活在都市的许多朋友,梦想的退休生活,都是到风光美好的乡村当农夫。不过,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有接近自然的恬静,却不太实际。因为五六十岁还有体力种田,但是到了七八十岁一定没体力了。此外,乡下的交通与医疗资源都不便,生活便利性也不够。因此,选在台南,不但交通、医疗资源都方便,天气、食物、文化氛围都宜居,最重要的是,整栋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到底蜗居与一般公寓有什么不一样?负责设计的建筑师李两成认为,设计老年住宅时,不应只想到无障碍空间等,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一般人买房子都会希望公摊比愈小愈好,然而,他设计中的蜗居,公摊比却大于30%,一楼是一座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共同的书房、食堂、还有晒衣场,能够每天一起做饭、吃饭、洗衣等,增加人与人交流接触机会。
此外,一楼的公共空间,未来也可以作为活动平台。蜗居居民之一的曾文娟说,蜗居成员卧虎藏龙,横跨医界、银行、出版、建筑等领域,有人懂爵士乐、有人懂网络,未来将集合大家的专长,开不同课程,成为台南一个文化活动新据点。
留学德国的李两成表示,自行设计、自己兴建的老人住宅,在德国已有愈来愈多案例,在台湾可能还是第一次。自己盖的房子,不仅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更省钱,更符合经济效益。
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还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护协会的背景,这些朋友大多爱好自然,曾经一起踏过许多森林溪谷,未来希望选择树葬,将骨灰回归于自然中。
此外,李伟文认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孙就自然会来这个地方祭拜。连祭拜都可以“揪团”,孩子们也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互相成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实的“友谊长存”。
这辈子一直到五十几岁,从来没有与任何人看过电影,也曾一个人到欧洲旅游50天的李两成,因缘际会参加了电影欣赏会与蜗行台湾后,慢慢发现有伴的乐趣。现在头发已银灰色的他笑说:“一个人的心理需求,下意识里慢慢会改变。现在,我觉得老的时候,若有一群朋友,也不错啊!”曾文娟则体悟:“如果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久,就要一群人。”
若说老年生活的满意度是人生最后一场期末考。李伟文与他的朋友们,早就“揪团”准备中!
责编/梅子
成就感会陪伴你一生
“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爱是温暖的,是愉快的,怎么会到成伤这么痛苦呢?当李伟文第一次读到特蕾莎修女的这句话时,大为不解。但是后来,当他投身于荒野,在荒野中悠游、静坐、沉思、反省,十多年后,坐在家门口的小餐厅阳台上,午后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自己的时候,他突然对这句话有所感悟,眼角湿润了。
李伟文小时候参加童子军,从一般团员到团长,他喜爱着童子军的团队生活——一群各个不同的人,彼此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达成心愿。
有了自己的家以后,爱读书的他就在家中办了个读书会,参加的人从朋友发展到朋友的朋友,一个介绍一个,由几人十几人到二十几人三十几人,最多达到七八十人。不过,成员主要集中在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群体。每逢周末或者有闲的夜晚,大家在一起谈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聚会演讲,讨论问题,当然,一应餐点、饮料由李伟文免费提供。他为此喜悦无比。
一天,一位朋友带摄影家、作家徐仁修走进了这个家庭读书会。徐仁修告诉在座的各位生活无忧的人士,生活并非无忧。他向他们展示自己长年拍摄的生态摄影作品,并通过一张张的照片记录下台湾自然环境迅速遭到破坏的过程。他告诉他们,每一次他拍摄完一幅美丽的景象后,过一段时间再来看就发现美景已然不在,他很心痛,也努力劝阻,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由于照片极具震撼力,徐仁修的演讲激起了读书会伙伴的共鸣,他们开始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自然,到自然荒野里悠游,从反省中,体会到“万物都是一体的,别人就是我们”的生命真谛。不久,他们决定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为台湾的自然生态尽一份心力。
在台湾,李伟文不能不说是个奇人。在荒野的十来年,李伟文当义工的时间比当牙医师的时间还多,平均每周看诊约30多小时,当义工的时间却有40多小时。现任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北县研考会委员等职务的他,除了维持“本业”,一年至少还要撰写60篇书本推荐序、主持150场演讲,假日更要忙着带领游客走访台湾山川百岳、沼泽湿地,为众人解说大自然的奥妙,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宣传荒野的理念,他们印制了许多年历、桌历、书、图册等宣传义卖品。宣传品要不停地做,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对那些消耗掉的纸或者说消耗的树木进行救赎呢?李伟文说,吃素。据统计,吃素的人一年省下的能源耗损可以救一公亩树木,所以,在可以自己决定食物的时候,我吃素。
为环保而吃素?这大概也是鲜有的吃素理由了。李伟文说,如果说荒野改变了他,那么就是饮食上的这一改变了。
被荒野改变的,远不止李伟文。比如荒野乡土关怀小组召集人黄雍熙,原在大陆与人合开了一家鞋厂,在荒野成立那一年,参加完花莲的自然体验活动后,看到台东滨海公路正在拓宽的可怕景象,看到三栈溪毫无必要的堤防与消波块毁掉人与自然互动的可能,为了留住童年时的自然环境,雍熙告诉他的合伙人,他要请假留在台湾保护花莲,需要多久时间他不知道,若是合伙人不同意,他就把他的股份卖掉。
悠游在荒野的丰富里,浪漫的荒野行脚者们,希望自己是一片让阳光穿透的玻璃,吸引更多的人回归荒野的自然生活。并且,一起慢慢变老。
50岁还像夏花一样灿烂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李伟文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起成长的好朋友。1995年,李伟文与朋友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之后他又成立静态的电影欣赏会,由朋友开放家中场地,一个月相聚看一次电影,一起在电影中分享人生况味。
2009年,李伟文又成立了“夏瓣生聚乐部”。为什么叫“夏瓣生”?李伟文笑着说,由于成员们大多年纪在50岁上下,这三个字的谐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们希望50岁还像夏天,仍像盛开的花瓣一样灿烂。
2012年开始,夏瓣生开始有了“蜗行台湾”的构想。概念是像蜗牛一样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进台湾的风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团那样,往往只是走马看花的路过。更重要的是,蜗行不同于一般的旅行,乃在于它的公益性质。每人每走一公里,就要捐出20元,捐给当地公益团体、小区或学校,一边旅行,一边做公益,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回馈的快乐。
一次台南蜗行,也让李伟文的好朋友们有了以后一起定居的想法。当时,参加的成员对那一次体验到的台南美食、巷弄文化与艺术人文气氛惊艳不已,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干脆到台南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吧!”没想到,真的有许多人响应,大伙儿真的开始看地,成员还走访台湾的养生村与老人住宅,最后真的在台南买了一块空地,作为蜗居基地!
让我们在一起慢慢变老
去年,李伟文与一群知交老友们,一共12户人,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这群大多50岁上下的壮年人,共同集资,在台南市选了一块地,自建一栋老人公寓,取名为“蜗居”,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共同的回忆很重要。”李伟文说,他曾看过很多人事业成功,拼上全部时间,老时却很寂寞。他希望老了以后,能跟有共同记忆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时间。
李伟文说,他生活在都市的许多朋友,梦想的退休生活,都是到风光美好的乡村当农夫。不过,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有接近自然的恬静,却不太实际。因为五六十岁还有体力种田,但是到了七八十岁一定没体力了。此外,乡下的交通与医疗资源都不便,生活便利性也不够。因此,选在台南,不但交通、医疗资源都方便,天气、食物、文化氛围都宜居,最重要的是,整栋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到底蜗居与一般公寓有什么不一样?负责设计的建筑师李两成认为,设计老年住宅时,不应只想到无障碍空间等,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一般人买房子都会希望公摊比愈小愈好,然而,他设计中的蜗居,公摊比却大于30%,一楼是一座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共同的书房、食堂、还有晒衣场,能够每天一起做饭、吃饭、洗衣等,增加人与人交流接触机会。
此外,一楼的公共空间,未来也可以作为活动平台。蜗居居民之一的曾文娟说,蜗居成员卧虎藏龙,横跨医界、银行、出版、建筑等领域,有人懂爵士乐、有人懂网络,未来将集合大家的专长,开不同课程,成为台南一个文化活动新据点。
留学德国的李两成表示,自行设计、自己兴建的老人住宅,在德国已有愈来愈多案例,在台湾可能还是第一次。自己盖的房子,不仅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更省钱,更符合经济效益。
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还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护协会的背景,这些朋友大多爱好自然,曾经一起踏过许多森林溪谷,未来希望选择树葬,将骨灰回归于自然中。
此外,李伟文认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孙就自然会来这个地方祭拜。连祭拜都可以“揪团”,孩子们也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互相成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实的“友谊长存”。
这辈子一直到五十几岁,从来没有与任何人看过电影,也曾一个人到欧洲旅游50天的李两成,因缘际会参加了电影欣赏会与蜗行台湾后,慢慢发现有伴的乐趣。现在头发已银灰色的他笑说:“一个人的心理需求,下意识里慢慢会改变。现在,我觉得老的时候,若有一群朋友,也不错啊!”曾文娟则体悟:“如果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久,就要一群人。”
若说老年生活的满意度是人生最后一场期末考。李伟文与他的朋友们,早就“揪团”准备中!
责编/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