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新时期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提到了首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最核心的功能。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怎样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讲解工作的需求,充分挖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新时代讲解员需要探究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和服务 职业自信 创新
一、教育和服务的关系
教育和服务的关系在博物馆职能中应该是:服务是基础、是本质,教育是核心、是升华,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的讲解员做好本职的讲解工作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今天的博物馆以教育为先,服务为基础,博物馆工作要服务于大众,新时期的讲解员就要做好服务,满足各类群体的不同需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游客群体和学生群体。对于一般游客来说,为他们做好优质的服务是重点,这其中的服务包含热情的接待,细心的讲解,诚心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更侧重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包含历史的教育,文物的讲解、保护、宣传、利用,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升华……让学生通过博物馆的讲解了解一方文化、一段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博物馆中,无论是一般游客,还是学生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都离不开服务和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做好优质服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大树,那么根系就是这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形就是其职业素养的表现。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根系发达。提高职业素养,坚定职业自信,应该是由内而外,内外兼修。
修内,就是树立真正热爱观众,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始终以真诚、平等、热情的方式和观众对话,恪守职责,忠于职责,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有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一颗服务大众的热心,一颗学无止境的进取心。培养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为自己充好电。一个好的讲解员应该有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保障。丰厚的知识来源于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保证每天读书一小时,讲解练习一小时。做到这些就可以积少成多,才能使“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真正的修内。
“修外”,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讲解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精通自己的职业。要达到精通职业,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升自己。
其一,坚持讲解技能的训练。分为讲解员的语言技能训练,如吐字发音等。要求每天练习绕口令,做好唇、齿、舌的训练以及语言艺术训练,练习优美文章的诵读,精品文物的讲解,力争做到语言的准确、生动、风趣,有情感和节奏感等,使自己的讲解更清楚,耐人寻味,让受众群体乐于接受。
其二,提高讲解词撰写能力,抓住文物和藏品的内涵,提高写作技巧,使得讲解词具有“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完美诠释文物、藏品和历史。在讲解词的撰写上,要做到首先深挖文物内涵,掌握其历史背景,探究其历史用途,制作工艺和社会价值。其次,注重讲解词撰写的技巧,过渡句和过渡段的衔接,以历史为线,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读懂文物,讲清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三,注重形体礼仪,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心理,提升职业技能。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和真挚的语言,构建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讲解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仪表、礼仪的训练,从日常的待人接物,从讲解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次一个发音做准备,打牢基础。
三、坚定职业自信,做好优质教育
在中国博物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使其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天的博物馆讲解员已不是每天单一地进行讲解,除了讲解之外还需要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展览以及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撰写各类教育读物和课程,组织博物馆研学、数字化教育、志愿者及博物馆之友的招募、培训等,尤其在今天研学热潮背景下,怎样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构建适合本土博物馆的研学方案,有序开展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是讲解员工作的新挑战。博物馆讲解员要明确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职业自信。新时期的讲解员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都要尽其所能,一显身手。以西北农耕博物馆为例,其充分发挥西北农耕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挖掘西北农耕博物馆的农耕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开展以“知农事,种五谷”为主题的体验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以西北农耕文化为主体,感受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大众(尤其学生群体)了解传统耕作方式,农耕工具的演变,古老农作物种植方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讲解员也在活动中策划、组织、实施,把个人才能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职业自信。
四、台前和幕后
台前到幕后不是角色的转变而是任务的转换。讲解员是台前工作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活动的实施者,是文物和观众的纽带,发挥教育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不仅体现在台前,大量的工作更需要幕后去完成。
幕后工作多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有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厂等活动的组织、管理,有教育专题讲座的策划、备课,研学活动的策划等。从台前到幕后体现了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在新时期发生的转变,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是为了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作用。
五、创新探究
创新需要思想上的转变,用新眼光、新思想去寻找契机,探究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教育。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博物馆的一亩三分地,要考虑怎样适应社会的需求,“让文物活起来”,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拓展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以博物馆的文化为载体寻找合作团体,发挥团队的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线上教育刻不容缓,受年初疫情的影响,博物馆人员都行动起来,中国文物报组织的线上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展陈设计班以及《云探国宝》等精彩的线上博物馆展览为人们送上文化大餐。我们要看到线上教育的优势:首先,线上活动的受众面广。其次,课程可以反复聆听,便于日后学习。线上教育开展为更好地服务大众开辟了新的路径。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把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放到线上,利用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型媒体让博物馆成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的风景,让更多的人能获得收益。为各自博物馆文化的传播、知识的普及开拓新天地。
博物馆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需要教育人员的觉醒,让我们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探索。
(作者简介:何明霞,女,本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館员,研究方向:博物馆讲解)(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教育和服务 职业自信 创新
一、教育和服务的关系
教育和服务的关系在博物馆职能中应该是:服务是基础、是本质,教育是核心、是升华,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的讲解员做好本职的讲解工作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今天的博物馆以教育为先,服务为基础,博物馆工作要服务于大众,新时期的讲解员就要做好服务,满足各类群体的不同需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游客群体和学生群体。对于一般游客来说,为他们做好优质的服务是重点,这其中的服务包含热情的接待,细心的讲解,诚心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更侧重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包含历史的教育,文物的讲解、保护、宣传、利用,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升华……让学生通过博物馆的讲解了解一方文化、一段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博物馆中,无论是一般游客,还是学生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都离不开服务和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做好优质服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大树,那么根系就是这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形就是其职业素养的表现。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根系发达。提高职业素养,坚定职业自信,应该是由内而外,内外兼修。
修内,就是树立真正热爱观众,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始终以真诚、平等、热情的方式和观众对话,恪守职责,忠于职责,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有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一颗服务大众的热心,一颗学无止境的进取心。培养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为自己充好电。一个好的讲解员应该有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保障。丰厚的知识来源于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保证每天读书一小时,讲解练习一小时。做到这些就可以积少成多,才能使“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真正的修内。
“修外”,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讲解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精通自己的职业。要达到精通职业,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升自己。
其一,坚持讲解技能的训练。分为讲解员的语言技能训练,如吐字发音等。要求每天练习绕口令,做好唇、齿、舌的训练以及语言艺术训练,练习优美文章的诵读,精品文物的讲解,力争做到语言的准确、生动、风趣,有情感和节奏感等,使自己的讲解更清楚,耐人寻味,让受众群体乐于接受。
其二,提高讲解词撰写能力,抓住文物和藏品的内涵,提高写作技巧,使得讲解词具有“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完美诠释文物、藏品和历史。在讲解词的撰写上,要做到首先深挖文物内涵,掌握其历史背景,探究其历史用途,制作工艺和社会价值。其次,注重讲解词撰写的技巧,过渡句和过渡段的衔接,以历史为线,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读懂文物,讲清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三,注重形体礼仪,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心理,提升职业技能。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和真挚的语言,构建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讲解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仪表、礼仪的训练,从日常的待人接物,从讲解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次一个发音做准备,打牢基础。
三、坚定职业自信,做好优质教育
在中国博物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使其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天的博物馆讲解员已不是每天单一地进行讲解,除了讲解之外还需要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展览以及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撰写各类教育读物和课程,组织博物馆研学、数字化教育、志愿者及博物馆之友的招募、培训等,尤其在今天研学热潮背景下,怎样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构建适合本土博物馆的研学方案,有序开展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是讲解员工作的新挑战。博物馆讲解员要明确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职业自信。新时期的讲解员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都要尽其所能,一显身手。以西北农耕博物馆为例,其充分发挥西北农耕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挖掘西北农耕博物馆的农耕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开展以“知农事,种五谷”为主题的体验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以西北农耕文化为主体,感受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大众(尤其学生群体)了解传统耕作方式,农耕工具的演变,古老农作物种植方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讲解员也在活动中策划、组织、实施,把个人才能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职业自信。
四、台前和幕后
台前到幕后不是角色的转变而是任务的转换。讲解员是台前工作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活动的实施者,是文物和观众的纽带,发挥教育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不仅体现在台前,大量的工作更需要幕后去完成。
幕后工作多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有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厂等活动的组织、管理,有教育专题讲座的策划、备课,研学活动的策划等。从台前到幕后体现了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在新时期发生的转变,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是为了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作用。
五、创新探究
创新需要思想上的转变,用新眼光、新思想去寻找契机,探究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教育。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博物馆的一亩三分地,要考虑怎样适应社会的需求,“让文物活起来”,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拓展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以博物馆的文化为载体寻找合作团体,发挥团队的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线上教育刻不容缓,受年初疫情的影响,博物馆人员都行动起来,中国文物报组织的线上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展陈设计班以及《云探国宝》等精彩的线上博物馆展览为人们送上文化大餐。我们要看到线上教育的优势:首先,线上活动的受众面广。其次,课程可以反复聆听,便于日后学习。线上教育开展为更好地服务大众开辟了新的路径。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把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放到线上,利用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型媒体让博物馆成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的风景,让更多的人能获得收益。为各自博物馆文化的传播、知识的普及开拓新天地。
博物馆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需要教育人员的觉醒,让我们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探索。
(作者简介:何明霞,女,本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館员,研究方向:博物馆讲解)(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