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扫帚星”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彗星等同于火灾、洪灾、暴风雨、战争、杀戮、死亡、传染病、地震、红雨、怪胎……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彗星心存恐惧与敬畏之心,在古代彗星甚至被冠以“末日前兆”或“宇宙威胁”这些不吉利的名号,它们的出现常常被视为大灾难爆发前的预示,或是上天对地球人发出的警告。
  同样闪现于茫茫黑夜,月亮、星星常常成为美的象征和被歌颂的对象,同为天体的彗星却为何被视为厄兆呢?
  这主要是彗星的运行规律“异于常人”所致。其他天体的运行都遵循一套明显的规律,具有可预测性,比如星星,按照四季的变换规律可绘出星图、组成星座,并被冠以人类给予的美丽名字。相反,彗星的行踪出没不定,让古人不可预知,便容易让人联想起神谕,即众神不定期地给人类活动发出指示或警告。
  那么,在古人的脑海里,彗星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世界各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依照目睹的彗星形状作出了不一样的解读。比如彗星后面一般都拖着长长的尾巴,不同文化对这一景象有着不同的联想,有的认为这同一个女人的侧影神似,脑后甩动着飘飘长发疾驰而去,这一剪影被解读成上帝对地球人的不满,所以发出了这个哀伤的信号。 有的则认为彗星像一把炽热的利剑,锐猛的刀锋燃烧着划过夜空,而剑代表“兵象”,说明上天对人类极为不满,要通过制造战争来发泄愤怒,占星观象的术士就会据此预测,战争和屠杀不久将至。看到彗星如同看到上帝愤怒的脸,人们怎能不怕?
  人们对彗星的恐惧不仅来自于彗星形状所暗含的隐喻,还来自于长久相传的有关彗星的神话故事。比如古罗马的《西卜林神谕集》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都把彗星与灾难联系在一起,前者认为彗星的出现是大火灾的前兆,后者则认为彗星会带来洪水、硫磺。
  犹太人视彗星为上帝手上的石头,扔到地球上引发洪灾以惩戒人类;古代蒙古人则把彗星称为“邪恶之女”,当她接近地球时,便会制造一系列的摧毁性灾难,如暴风雨和霜冻。彗星总是与可怕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它所代表的不祥之意让人类对它敬而远之。
  实际上,彗星所背负的“罪名”不仅出现在虚构的神话故事中,即使在史籍上它也常常被史学家拿来做解释诞生历史黑暗时代的原因。比如在瑞士,地震、传染病、红雨,甚至是双头动物怪胎的出现,都被归咎于彗星的出没。罗马史书上记载,恺撒大帝被暗杀那年曾出现过火红色的彗星,庞贝与恺撒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也是因为彗星的出现。在英国,彗星被认为是导致黑死病横行的元凶;在印加帝国,当地土著在富兰克西斯科·皮萨罗(西班牙征服南美的殖民者)到来前几天,曾看到彗星划过,由此认定它是种族大屠杀即将展开的预示。这些论据都赫然出现于史书之上,更增添了彗星不祥的可信性。
  虽然古代中国人也把彗星的出现与各种灾难联系起来,且一直以“扫帚星”比喻不祥之人或事,并沿用至今,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古代中国的占星家在观测彗星时,持有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已发掘出的大量关于彗星的图表表明,古代中国人在记录彗星的形状、类型、轨迹等方面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中国关于彗星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汉朝,当时人们把彗星描绘成“长尾巴野鸡”或“扫帚”模样的星体。这些详细的资料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其他文献
暖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发,我将三粒小小的种子种在了散发着清香的春泥中。这三粒种子是我在窗台上捡到的,见它们没有坏掉,就将它们种下了。种下去后,我每天都去探望一下,渴望它
秋晨,雨潇潇地下着,风凄凄地刮着。我走在那曾经郁郁葱葱、树木葱茏的小道上,看着片片枯黄的树叶如垂死的黄蝶般飞落,路边朵朵曾经娇艳美丽的花朵逐渐老去,最终凋零。踩着片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对事物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体验是文章真实、具体、生动的基础。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抓住了观察的“四要”,从而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观察要有
要教育好孩子,老师或家长首先要真正了解、理解、尊重、爱护孩子。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孩子的心灵,才能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其排忧解难,化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有效地激发
接连两期,我们谈了老子之形而上的﹃体﹄与形而下的﹃用﹄,所引述者,皆国内俊彦之文章。然而万不可据此以为老子的影响力局限于国人,伟大思想之魅力,岂能为国门所阻遏?老子的哲思,早
法国国家研究成果推广局与法国科研中心合作 ,建立了数据库 ,储存全国 5 0 0 0家研究机构的信息和技术资料 ,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项目有企业承包、产品价格分析、产品与外国
上世纪90年代,我两次到新加坡探亲,了解到祖籍安溪的华侨抗日英雄庄惠泉搜集了大量华侨抗日的史料,其中有日本侵略者在新马杀害无数华侨罪行的资料。而新加坡出版的《新马华
“咔嚓,咔嚓……”蜡烛加工厂的机器在不停地运作。下班时,一位老工人发现蜡巢里还留下一些彩色的蜡油,于是,他用灵巧的双手把从蜡巢里抠出来的蜡油捏来捏去。不一会,就捏出
本刊讯5月23日至24日,60余位国内外抗战史方面的研究专家会聚宜昌,参加“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宜昌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
我所于1980年建成的人工气候室,经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鉴定合格。几年来,除承担邮电系统各种仪表和设备气候环境试验外,还承接其它系统电工电子产品气候环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