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评价课堂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有效教学的理念也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同时,美术学科赋予了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性”、“愉悦性”等学科内涵。本文在课程改革和美术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从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以北大附元培班素描基础课为案例,围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探寻实现初一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22-02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于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发了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有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主要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和关注教师教学效益等问题。
一、有效教学在美术学科里的内涵和表现
基于大量的文献搜索与归纳,结合时代与新课改赋予的内涵,笔者认为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对视觉形象的理解、创造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美术表现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课堂;学生热情和持久地融入课堂实践等。基本的趋势为,从过去强调的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及心理学原因探索
经过近2个月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元培班教授素描课后,笔者在每节课的自我反思总结过程中发现:课堂的气氛和作业成果并未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总体呈现一种低效教学状态。例如:8次课堂中只有1-2次较好的控制课堂纪律;2课时的课程只实现了预计进度的60%;学生们对素描的热情逐渐淡化,课堂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为改善低效教学现象,笔者以一般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结合观察学生上课时所呈现的状态和整理问卷调查数据,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为导向,试图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探寻心理学维度的原因。
1.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性
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这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論中第四层:对尊重的需求。
2.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
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初中生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喜欢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自我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越来越接近自己期望成为的人物。
3.缺少耐心与受挫能力较低
元培班学生较敏捷的思维与较强的接受力利于对素描基本知识的吸收,就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轻松拿手。但一落实到实践环节中的物体塑造,超过45%的人就会失去耐心,将自己的不擅长归因于素描本身很难而非自身努力不够,从而产生挫败感或通过心理暗示来说服自己已经尽力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使其合理化。这也体现了一种自我实现中成就感的需要。
三、改善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与实施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阐述的:“人是一种不断产生需求的动物,人的需要本身按照强烈程度梯状排列,每一种驱力都和是否满足另一种驱力的状态有关。”
因此笔者以此为理论导向,提出几条相应的心理学策略以改善低效教学的现状。
1.从学生的尊重需求出发,主题式教学与问题情境相结合
传统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多落实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塑造形体的能力,其提高的途径多趋于日复一日的静物练习,避免不了枯燥乏味的上课过程。因此,主题式教学能够提供一种较为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师生可经过讨论选定主题,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给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基础上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通过问题情境为输出口,增添课程的愉悦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2.从学生的爱和归属需求出发,以拼图法小组学习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
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团体归属感,课堂可借鉴由Robert Slavin改进的拼图法II(jigsaw)中的“专家小组讨论”和“回到原小组报告”环节。 即所有的学生都阅读相同的教材,但是每一组内的每一学生都额外得到某一主题的材料成为那方面的专家。各组接受同一主题的学生集合起来,构成专家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回到原来小组,轮流对其他组员教导所学的内容。
四、结论
根据课堂实践对比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初步显示:85%的学生认为在主题式教学中收获大于之前,更愿意投入课堂实践中去。68%的学生对素描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没有以前那么难了。事实证明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学策略研究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它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程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
[2]Robert E.Slavin,张文哲译.教育心理学[M].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4.
[3]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4]张民杰.班级经营学说与案例应用[M].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5.
[5]琳达·达林-哈蒙德,冯锐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关键词】有效教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22-02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于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发了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有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主要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和关注教师教学效益等问题。
一、有效教学在美术学科里的内涵和表现
基于大量的文献搜索与归纳,结合时代与新课改赋予的内涵,笔者认为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对视觉形象的理解、创造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美术表现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课堂;学生热情和持久地融入课堂实践等。基本的趋势为,从过去强调的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及心理学原因探索
经过近2个月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元培班教授素描课后,笔者在每节课的自我反思总结过程中发现:课堂的气氛和作业成果并未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总体呈现一种低效教学状态。例如:8次课堂中只有1-2次较好的控制课堂纪律;2课时的课程只实现了预计进度的60%;学生们对素描的热情逐渐淡化,课堂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为改善低效教学现象,笔者以一般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结合观察学生上课时所呈现的状态和整理问卷调查数据,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为导向,试图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探寻心理学维度的原因。
1.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性
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这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論中第四层:对尊重的需求。
2.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
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初中生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喜欢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自我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越来越接近自己期望成为的人物。
3.缺少耐心与受挫能力较低
元培班学生较敏捷的思维与较强的接受力利于对素描基本知识的吸收,就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轻松拿手。但一落实到实践环节中的物体塑造,超过45%的人就会失去耐心,将自己的不擅长归因于素描本身很难而非自身努力不够,从而产生挫败感或通过心理暗示来说服自己已经尽力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使其合理化。这也体现了一种自我实现中成就感的需要。
三、改善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与实施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阐述的:“人是一种不断产生需求的动物,人的需要本身按照强烈程度梯状排列,每一种驱力都和是否满足另一种驱力的状态有关。”
因此笔者以此为理论导向,提出几条相应的心理学策略以改善低效教学的现状。
1.从学生的尊重需求出发,主题式教学与问题情境相结合
传统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多落实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塑造形体的能力,其提高的途径多趋于日复一日的静物练习,避免不了枯燥乏味的上课过程。因此,主题式教学能够提供一种较为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师生可经过讨论选定主题,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给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基础上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通过问题情境为输出口,增添课程的愉悦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2.从学生的爱和归属需求出发,以拼图法小组学习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
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团体归属感,课堂可借鉴由Robert Slavin改进的拼图法II(jigsaw)中的“专家小组讨论”和“回到原小组报告”环节。 即所有的学生都阅读相同的教材,但是每一组内的每一学生都额外得到某一主题的材料成为那方面的专家。各组接受同一主题的学生集合起来,构成专家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回到原来小组,轮流对其他组员教导所学的内容。
四、结论
根据课堂实践对比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初步显示:85%的学生认为在主题式教学中收获大于之前,更愿意投入课堂实践中去。68%的学生对素描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没有以前那么难了。事实证明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学策略研究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它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程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
[2]Robert E.Slavin,张文哲译.教育心理学[M].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4.
[3]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4]张民杰.班级经营学说与案例应用[M].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5.
[5]琳达·达林-哈蒙德,冯锐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