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柴油机是内燃机车动力之源,柴油机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车的安全运行。柴油机油起到润滑作用,对延长柴油机部件的使用寿命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内燃机车柴油机油的润滑原理及作用,对机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机油;使用管理;应对措施
绪论
内燃机车柴油机的润滑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柴油机是内燃机车的“心脏”,那么柴油机油(简称机油)则是机车的循环血液。机油质量的好坏,对于延长机车柴油机部件的使用寿命,检修期以及保证机车运用安全可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要加强运用中机油化验分析,加入机车使用前油品质量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1.机油润滑原理
柴油机工作时有许多零件作高速运动,在运动中这些零件相互接触的表面就发生摩擦,并产生热量。如在摩擦表面上加上机油,则摩擦表面即完全被机油油膜隔开,于是形成运动件与油膜间的摩擦,这种摩擦称为液体摩擦。液体摩擦能使零件的磨损以及克服摩擦所消耗的功率大为减少。
2.机油润滑作用
2.1减摩作用。机油能造成各摩擦表面间的液体摩擦,从而减少零件磨损和功率消耗,提高机械效率。
2.2清洗作用。机油能带走各摩擦表面间的磨损颗粒和其他杂质,减少零件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2.3冷却作用。机油能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降低零件的工作温度。
2.4密封作用。机油在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所形成的油膜还能起密封作用,防止高压燃气漏入曲轴箱。
3.福州机务段内燃机车使用情况
福州机务段内燃机车数量众多,分布比较分散,所含机车型号比较杂。目前我段使用的内燃机车总共124台,分布在福州、邵武、永安、漳平四个整备车间。其中担当客运内燃机车有:DF4B型5台、DF4D型26台。担当货运内燃机车有:DF4B型45台。担当调小机车有:DF5型26台、DF7型13台、DF7C型1台、DF10型6台、DF12型2台。
4.机油使用的特点
4.1从机油贮存到机油上车使用,经过贮存、发放、领取、装车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若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机油的质量。
4.2内燃机车使用的柴油机用机油贮量大,由于内燃机车运行中振动较大,时间久了会造成局部密封松动,出现机油泄漏现象,日常需要补给。
4.3石油能源越用越稀缺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柴油含硫量也在逐渐升高,柴油燃烧后生成硫化合物会加速润滑油老化变质缩短换油周期。
5.机油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5.1存放过程中机油被污染而变质。由于油罐、油桶等容器密封不严造成灰尘、砂粒等杂质的混入;存放环境无防雨设施或环境潮湿造成水分的混入;机油存放时间过长或长期暴露在高温下,都会引起机油的氧化,影响油品的使用性能。
5.2人为使用方法不当。检修工作或机车乘务员操作不当,在加装机油作业过程中将灰尘、砂粒等杂质混入或水分混入机油,造成机油污染。
5.3弄虚作假情况影响机油正常分析。个别机车乘务员为了机油化验能合格通过,在机车定检时,给化验室送检油样用其他机油替代本车机油,存在弄虚作假情况。本段D7G-0076 机车辅修,修程F4,机班送样到化验室化验,该油样从肉眼观察外观净透。后经运动粘度,碱值,不溶物等检测,其结果值接近新油标准。运用的机车机油不会如此干凈,所以我们询问了检修车间,在确定该车未更换新油的情况下,我们判定机班所送油样不是该机车油样。
5.4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漳平机务油库,机车用三代油用量较大,采用油桶储油和发放,存放在简易棚,场面混杂,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此项就被机务处油库消防安全和油库设备设施检查组通报过。
6.应对的措施
6.1机油的存放地应选择为阴凉、干燥和相对密闭的地方,防止高温下机油的氧化;防止雨水和潮湿空气对机油的影响;防止灰灰尘、砂粒、等杂质的混入。对存放的油品按日期进行编号,优先使用日期早的油品防止过期。
6.2加强检修作业人员与机车乘务员加装机油作业培训。以上大课的形式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最后组织作业人员实作考试,做到通过率百分百。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加装机油被污染的可能性。
6.3对个别职业素质不高机车乘务员,运用车间要指定干部对他们进行谈话帮教,同时建立违规乘务员档案,进行跟踪销号,若屡教不改者,可以实行考核。
6.4段里要加强机油存贮和发放场地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场地消防安全及设备设施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制订整改措施,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机油存贮和发放设备设施使用安全,根除消防安全隐患。
7.结束语
柴油机油从备用到使用这一过程历时长、环节多,其中包含着各种影响因素。为了保证机油能安全放心地投入到机车上使用,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还要不断完善使用管理方法,加强监督和指导,使得机车用上合格油、放心油。同时利用化验的检测手段,对运用中的机油进行质量把控,从而降低柴油机损坏的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有序。
参考文献:
[1]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化所油润室编,《铁路机车车辆用润滑油、脂》,哈尔滨、沈阳铁路局化验所,1987年.
[2]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编,《东风4型内燃机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关键词:柴油机;机油;使用管理;应对措施
绪论
内燃机车柴油机的润滑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柴油机是内燃机车的“心脏”,那么柴油机油(简称机油)则是机车的循环血液。机油质量的好坏,对于延长机车柴油机部件的使用寿命,检修期以及保证机车运用安全可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要加强运用中机油化验分析,加入机车使用前油品质量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1.机油润滑原理
柴油机工作时有许多零件作高速运动,在运动中这些零件相互接触的表面就发生摩擦,并产生热量。如在摩擦表面上加上机油,则摩擦表面即完全被机油油膜隔开,于是形成运动件与油膜间的摩擦,这种摩擦称为液体摩擦。液体摩擦能使零件的磨损以及克服摩擦所消耗的功率大为减少。
2.机油润滑作用
2.1减摩作用。机油能造成各摩擦表面间的液体摩擦,从而减少零件磨损和功率消耗,提高机械效率。
2.2清洗作用。机油能带走各摩擦表面间的磨损颗粒和其他杂质,减少零件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2.3冷却作用。机油能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降低零件的工作温度。
2.4密封作用。机油在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所形成的油膜还能起密封作用,防止高压燃气漏入曲轴箱。
3.福州机务段内燃机车使用情况
福州机务段内燃机车数量众多,分布比较分散,所含机车型号比较杂。目前我段使用的内燃机车总共124台,分布在福州、邵武、永安、漳平四个整备车间。其中担当客运内燃机车有:DF4B型5台、DF4D型26台。担当货运内燃机车有:DF4B型45台。担当调小机车有:DF5型26台、DF7型13台、DF7C型1台、DF10型6台、DF12型2台。
4.机油使用的特点
4.1从机油贮存到机油上车使用,经过贮存、发放、领取、装车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若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机油的质量。
4.2内燃机车使用的柴油机用机油贮量大,由于内燃机车运行中振动较大,时间久了会造成局部密封松动,出现机油泄漏现象,日常需要补给。
4.3石油能源越用越稀缺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柴油含硫量也在逐渐升高,柴油燃烧后生成硫化合物会加速润滑油老化变质缩短换油周期。
5.机油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5.1存放过程中机油被污染而变质。由于油罐、油桶等容器密封不严造成灰尘、砂粒等杂质的混入;存放环境无防雨设施或环境潮湿造成水分的混入;机油存放时间过长或长期暴露在高温下,都会引起机油的氧化,影响油品的使用性能。
5.2人为使用方法不当。检修工作或机车乘务员操作不当,在加装机油作业过程中将灰尘、砂粒等杂质混入或水分混入机油,造成机油污染。
5.3弄虚作假情况影响机油正常分析。个别机车乘务员为了机油化验能合格通过,在机车定检时,给化验室送检油样用其他机油替代本车机油,存在弄虚作假情况。本段D7G-0076 机车辅修,修程F4,机班送样到化验室化验,该油样从肉眼观察外观净透。后经运动粘度,碱值,不溶物等检测,其结果值接近新油标准。运用的机车机油不会如此干凈,所以我们询问了检修车间,在确定该车未更换新油的情况下,我们判定机班所送油样不是该机车油样。
5.4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漳平机务油库,机车用三代油用量较大,采用油桶储油和发放,存放在简易棚,场面混杂,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此项就被机务处油库消防安全和油库设备设施检查组通报过。
6.应对的措施
6.1机油的存放地应选择为阴凉、干燥和相对密闭的地方,防止高温下机油的氧化;防止雨水和潮湿空气对机油的影响;防止灰灰尘、砂粒、等杂质的混入。对存放的油品按日期进行编号,优先使用日期早的油品防止过期。
6.2加强检修作业人员与机车乘务员加装机油作业培训。以上大课的形式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最后组织作业人员实作考试,做到通过率百分百。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加装机油被污染的可能性。
6.3对个别职业素质不高机车乘务员,运用车间要指定干部对他们进行谈话帮教,同时建立违规乘务员档案,进行跟踪销号,若屡教不改者,可以实行考核。
6.4段里要加强机油存贮和发放场地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场地消防安全及设备设施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制订整改措施,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机油存贮和发放设备设施使用安全,根除消防安全隐患。
7.结束语
柴油机油从备用到使用这一过程历时长、环节多,其中包含着各种影响因素。为了保证机油能安全放心地投入到机车上使用,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还要不断完善使用管理方法,加强监督和指导,使得机车用上合格油、放心油。同时利用化验的检测手段,对运用中的机油进行质量把控,从而降低柴油机损坏的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有序。
参考文献:
[1]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化所油润室编,《铁路机车车辆用润滑油、脂》,哈尔滨、沈阳铁路局化验所,1987年.
[2]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编,《东风4型内燃机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