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虚即气”是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其思想的本体论、宇宙论、心性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命题而展开。张载哲学的思想体系正是通过对气化的不同解读而体贴出来。因而对于张载哲学宇宙论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透彻、条理的找到其体系脉络从而加深对张载哲学的理解。
  关键词:太虚;本体;气化
  一、万物一源的太虚本体论
  张载“太虚”本体论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佛老“空”“无”的有力回应,同时也填补了儒家在形上学方面的空白。在张载看来,世界的存在并非是“空”与“无”,而是万物有一个共同实在的、有无浑一的本源,“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①。“虚空”的“太虚”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万物的本源是充盈太虚之中的无形之气,故“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而“太虚”又即“太和”,“太和”道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②,太虚之气正是在这一“清通不可象”的“神”性的作用下聚成有形之物。因此,“太虚即气”一句并非是“太虚”等于“气”,“太虚”实乃一空间,其中包含“气”与“神”两者,“气”是构成万物的元素,“神”是背后的主宰力量,“气”与“神”相即不离。由此可知,作为万物本源的“太虚”自然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一种融合有无的和合体。
  然气何以能成万物而非一物?“太虚则清,清则无碍,无碍则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③有形之物是因“碍”而“形”,所以原本全然之“清”无法完全的表现出来。又“凡物莫不有性,由通闭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④。“气”因“碍”而聚成有形之物,加之万物“通闭开塞”的能力不同,所以原本全然的“天地之性”在有形之物身上体现出的性质自然千差万别,如此“所以有人物之别”。
  《正蒙·太和》篇中又言“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聚成有形之物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永存,而是必然要再散殊为气复归于太虚,由“有”归于“无”,这样气就具备了绝对运动性和聚散不已的循环性。
  包含“太和之道”和“清通之气”的“太虚”构成了宇宙的终极结构性本源,其催生万物变化的动能“太和”与其载体“气”的不离状态成就了“太虚”广大深厚、包罗万象的本源特质。张载本体论实现了有无同一、体用不离,不仅是万物的本源所在,同时其内涵中也抽离出抽象的作用万物的道体存在,也为人性的伦理道德提供了形上学依据。
  二、天人同性的气化论
  (一)主宰性的道体—神
  “凡物莫不有性”,“性”从何来?《中庸》言明“天命之谓性”,“天”是“性”的根源。“性”为何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⑤。“性”包含了抽象的、超越性的“天地之性”即“虚”,又包含了具体的、局限性的“气质之性”即“气”。所以超越性的道体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浑一。那天地之性的内容是什么?即是超越性的主宰宇宙万物生化与存在的力量。“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⑥道的体现是在气化的过程中,而“道”的内容即是“天地之性”。“天所性者通极于道”⑦,气化之“道”正是“天地之性”的体现过程。“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万物生化的动力“氤氲”、“相荡”等来自于道,这种无形抽象的“天之不测”的“神”就是主导万物生化的力量,“气有阴阳,推行有渐有化,合一不测谓神”⑧。
  “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⑨,有形之物只是“神化”作用的产物与遗留物,气聚而成物得到的只是“神”的“糟粕”,故而就回应了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而这同时也就间接证明了天下万物都是运行在“神”的统摄下,拥有共同的主宰性根源。
  (二)必然存在的状态—化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在这样一种必然循环的趋势中我们又体悟到“化”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如果宇宙的生化顺序只是由“无形太虚”到“有形之物”的单向运动,拥有“气质之性”、“通闭开塞”能力不同的万物则无法全部回到“天地之性”的状态,如此也就“天人殊绝”,何谈“天人合一”?正是有了气散而归太虚的必然性,所以无论万物能力同异都能再回到“太虚”之中,复得“天地之性”,这是终极的“天人合一”。气的这种性质使得万物生死都处于循环往复的整体之“化”中,佛家的“寂灭无余”与道家的“徇生执有”都是割裂了这种整体性的思想。万物由太虚而来,又必归于太虚,方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⑩。既知太虚为本源与归宿,所以“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B11。
  “化”的性质一方面将有形之物与无形太虚的关系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形”与“无形”的区别只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万物都无法逃离由散到聚、又由聚到散的必然气化过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神”的作用贯穿于事物生化、运行的终始。因而“化”所体现的正是“神”的“妙万物”作用的整体过程。
  (三)合异于同的性质—感
  从宏观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神”与“化”对万物的重要影响作用,但这都是无形之道对有形之物的作用,那有形之物能否主动与无形之道建立联系?有形之间又是否具有关联性?张载哲学中“感”的命题正解决了这一疑问。
  “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B12由此一句可以得知,“感”是万物都具有的性质,“感”即是“性”。“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性”的灵明之处便是“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B13,“感”正是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其作用则是合“异”于“同”。而“异”即是人与天、人与人、人与物的差别关系,“感”的目的即是要将这三者合一。“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B14,虽然物皆有感,但感的境界却不同。“天之感”是包含乾坤、阴阳之道的全然之感,而“人之感”则是具有了内外、耳目之分的污坏之感。虽然人之感有所污坏,但并非因此人就无法与天之感合一。“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人之感”的存在性正是要突破“气质”对于“天之感”与“人之感”之间的阻隔作用B15。“人之感”有缺陷,感又可合异,便有了“用感”使天、人、物合一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感而后有通”,“上天之载,有感必通”,“通”的意思即是“无碍”。由“通”的无碍性我们又联想到太虚的“神”。“太虚则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可见“感”不仅可以使人获得“天之感”,更是人得到全然的天地之性的途径,“感”使人体万物而通于道。(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本论文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研究生科研项目《张载天人观研究》(MYYJS2015003)研究成果之一。
  注解:
  ①②③《正蒙·太和》,《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7页、7页、9页
  ④《性理拾遗》,《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374页
  ⑤⑥⑨⑩B11《正蒙·太和》,《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9、9、9、7、10页
  ⑦《正蒙·诚明》,《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21页
  ⑧《正蒙·神化》,《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16页
  B12B13B14《正蒙·乾称》,《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63、63、63页
  B15《正蒙·诚明》,《张载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21页
  参考文献:
  [1]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曹树明,《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载《深圳大学学报》 第30卷,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仁斋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人伦思想,他重视人情,人欲,看重世俗。他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学说,家庭和睦,邻里亲善,用自己的学说和实际行动,构筑了一个关于“日用常行”的理想国。  关键词:仁斋; 人伦; 情; 欲  1627年,宽永四年,伊藤仁斋出生在京都堀川的上层町众之家,当时的日本在德川家光的统治时期,幕府开始从武治走向文治,尊崇朱子学。仁斋祖父了庆是京都上层町众,到其父亲时虽然家道已经开始衰落
美国的超级军事霸权 ,是其单极世界战略图谋的最重要支柱 ,也是当今世界矛盾斗争的重要焦点。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 ,美国的军事战略呈现全面调整和加速扩张的新动向 ,“
当下俄中关系成为俄罗斯“转向东方”新政策的重要矢量。然而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变化发生在中国深刻变革之际,即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谋求在
CIO应全面了解组织业务目标,否则无法充分支持组织任务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将创新的手段应用于技术管理,需要将这些概念和工作引入其他领域.
2016年10月,枫叶如火,丹桂飘香。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和全党全国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60多年前从汾河岸畔西进南下四川的尧乡子弟第二代于10月上旬组团进行
期刊
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新世纪,大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作为推动大学运作的观念与精神,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发展的航向.本文在对大学理念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对德中大学理念进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企业间的相互拖欠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直接影
据《经济日报》5月3日报道,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各级财政努力调整支出结构,政府卫生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他介绍,2016年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五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支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障
权与法的关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行政文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权与法的理念在我国行政文化进程中大致历经了人治行政、政策行政、法制行政,再向法治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