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势头在强化,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的最大源头。当前,推动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刚性需求,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正视短板,避免服务业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强化与其他实体产业的互动融合,其发展潜力的不断释放,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2016年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
2016年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连续4年实现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的“双超越”;增加值占到GDP的5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4%,接近60%,比第二产业高出21.2个百分点。
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加强。去年,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平均增长10%,超过制造企业1.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各类服务创新,促进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转为提供产品和服务,乃至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掌握核心技术或业务的服务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嵌入制造流程,寻求全产业链的增值。
服务需求旺盛,新兴服务消费增势强劲。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和新生代年轻人的成长,服务消费特别是新兴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去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为1652.9亿元,增长32.2%,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990亿元,增长77%;邮轮游客出入境226.1万人次,增长82.4%。
服务业投资增长平稳,部分行业增速有所加快。2016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7.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的增速高于整个服务业,并比2015年有所加快;另外,去年前11个月服務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额均超过13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8%和51.8%。
服務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走出去”实现新进展。去年前10个月,我国实现服务进出口4291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14625亿元、进口282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23.7%。部分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增长较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增长较快,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大企业作为服务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2016年135家服务业500强企业实现海外收入15114.3亿元,增长3.3%,海外资产67521.7亿元,增长29.6%。
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个别服务行业的增速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波动大。在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增长明显分化。受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刺激,去年房地产业增速大幅反弹,达到8.6%,仅次于“其他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较2015年上升4.6个百分点。由于股市大幅震荡等因素影响,金融业增速下滑显著,去年仅增长5.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15年降低9.3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持续增长面临不少制约。当前,服务消费的有效供给还无法适应需求的变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发展较为滞后,消费者满意度不高。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服务类投诉23.5万件,增长25.2%。其中,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移动电话服务、餐饮、美容美发的投诉占到40.2%。此外,扩大和提升服务消费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一些服务创新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和认可,民问资本进入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仍受一定限制,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等。
部分垄断程度高的服务行业民间投资仍在下滑。去年,服务业民问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2%,增速回落7.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还低1.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速为2.4%,铁路运输业下跌达29.7%。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恶化。按国际收支口径计算,2016年服务贸易逆差出现明显扩大。其中,旅行逆差2400.2亿美元,增长25.4%,占整个服务贸易逆差的92.3%;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的贸易逆差也有一定增长。只有加工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保持着顺差,但规模相对较小。
服务业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根据去年近百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统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服务企业用工需求排在前5位的行业。不过,这些行业的用工需求或是连续几个季度减少,或是增幅明显下降。金融等行业用工需求有所增长,但其在用工需求总量的比重不高。
影响机遇和挑战的主要因素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去产能,提高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相应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通过降低要素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有利于为各类服务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动力。另外,推动精准扶贫脱贫、加大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有效投资、落实产权保护制度等,也将为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奠定基础。
振兴实体经济对服务业发展既是利好也是要求。实体经济不仅指工农业,还包括大部分服务行业,要改变服务业是“虚”产业的认识。当前,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能力,促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攀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有更多资金可以用于主动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避免服务业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防止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空转和房地产市场沉淀。
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以及众创空间等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普惠金融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今年美联储加息进程有望延续,可能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国内资本外流,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国内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进口。此外,2017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在震荡中缓慢回升,国际油价会比去年有所上涨,这将有利于改善国内原油输送行业的经营状况。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扩量增质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效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合优化资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业和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促进服务消费扩大和升级。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服务消费的短板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消费。以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为载体,加强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的融合,营造多行业互动联系的消费生态体系,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促进海外消费回流。
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适当扩大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推进入境旅游签证、通关便利化,完善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体系,抑制旅游逆差扩大化势头。完善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监管方式。加强服务外包业务的全球布局,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多渠道扩大服务业就业创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行业就业规模,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2016年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
2016年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连续4年实现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的“双超越”;增加值占到GDP的5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4%,接近60%,比第二产业高出21.2个百分点。
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加强。去年,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平均增长10%,超过制造企业1.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各类服务创新,促进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转为提供产品和服务,乃至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掌握核心技术或业务的服务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嵌入制造流程,寻求全产业链的增值。
服务需求旺盛,新兴服务消费增势强劲。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和新生代年轻人的成长,服务消费特别是新兴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去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为1652.9亿元,增长32.2%,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990亿元,增长77%;邮轮游客出入境226.1万人次,增长82.4%。
服务业投资增长平稳,部分行业增速有所加快。2016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7.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的增速高于整个服务业,并比2015年有所加快;另外,去年前11个月服務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额均超过13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8%和51.8%。
服務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走出去”实现新进展。去年前10个月,我国实现服务进出口4291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14625亿元、进口282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23.7%。部分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增长较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增长较快,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大企业作为服务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2016年135家服务业500强企业实现海外收入15114.3亿元,增长3.3%,海外资产67521.7亿元,增长29.6%。
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个别服务行业的增速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波动大。在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增长明显分化。受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刺激,去年房地产业增速大幅反弹,达到8.6%,仅次于“其他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较2015年上升4.6个百分点。由于股市大幅震荡等因素影响,金融业增速下滑显著,去年仅增长5.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15年降低9.3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持续增长面临不少制约。当前,服务消费的有效供给还无法适应需求的变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发展较为滞后,消费者满意度不高。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服务类投诉23.5万件,增长25.2%。其中,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移动电话服务、餐饮、美容美发的投诉占到40.2%。此外,扩大和提升服务消费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一些服务创新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和认可,民问资本进入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仍受一定限制,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等。
部分垄断程度高的服务行业民间投资仍在下滑。去年,服务业民问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2%,增速回落7.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还低1.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速为2.4%,铁路运输业下跌达29.7%。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恶化。按国际收支口径计算,2016年服务贸易逆差出现明显扩大。其中,旅行逆差2400.2亿美元,增长25.4%,占整个服务贸易逆差的92.3%;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的贸易逆差也有一定增长。只有加工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保持着顺差,但规模相对较小。
服务业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根据去年近百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统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服务企业用工需求排在前5位的行业。不过,这些行业的用工需求或是连续几个季度减少,或是增幅明显下降。金融等行业用工需求有所增长,但其在用工需求总量的比重不高。
影响机遇和挑战的主要因素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去产能,提高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相应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通过降低要素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有利于为各类服务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动力。另外,推动精准扶贫脱贫、加大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有效投资、落实产权保护制度等,也将为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奠定基础。
振兴实体经济对服务业发展既是利好也是要求。实体经济不仅指工农业,还包括大部分服务行业,要改变服务业是“虚”产业的认识。当前,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能力,促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攀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有更多资金可以用于主动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避免服务业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防止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空转和房地产市场沉淀。
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以及众创空间等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普惠金融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今年美联储加息进程有望延续,可能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国内资本外流,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国内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进口。此外,2017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在震荡中缓慢回升,国际油价会比去年有所上涨,这将有利于改善国内原油输送行业的经营状况。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扩量增质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效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合优化资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业和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促进服务消费扩大和升级。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服务消费的短板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消费。以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为载体,加强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的融合,营造多行业互动联系的消费生态体系,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促进海外消费回流。
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适当扩大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推进入境旅游签证、通关便利化,完善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体系,抑制旅游逆差扩大化势头。完善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监管方式。加强服务外包业务的全球布局,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多渠道扩大服务业就业创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行业就业规模,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