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多年,在全国大专院校中,新闻传播专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学科,新闻专业的学生迅速涌进新闻传播这个行业。其实,在这个行业中,做记者光有一腔热忱远远不够,记者职业特色鲜明,往往站立在时代前沿、风口浪尖,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做个合格记者,对新入行的同志来说很难,对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事关媒体的人才培养和核心竞争力储备。下面,根据本人在新闻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就如何做一个合格记者谈几点看法。
在《大公报》全盛时期掌门人、新闻名宿张季鸾看来,一个优秀的报人,不仅要能写文章,还要善于策划、编稿、做标题、排版子、辨别图片的优劣,甚至校对差错。当然,首先必须学会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跑出“名动天下”的好新闻来。
正是如此,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这个职业刚进中国的时候,被称作“访员”,很值得玩味。一个“访”字,催促我们带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奔走于巷陌之间、交际于三教九流,把握起于青萍之末的风向,成为捕捉新闻的先行者;提示我们必须像一个朋友一样上门去找采访对象,出发之前不仅要摸清对方的路数,更要明确自己所想知道的核心内容、怎么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因为没有一个谈话者喜欢对牛弹琴、或者浪费时间给你做专业知识的启蒙;鼓励我们坐在与采访对象平等的位置上真实感知,无论其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记者的目光都不应该仰视或者俯视,因为这会阻碍你进入对方的心灵深处,与对方进行思想的碰撞;也会扰乱你自己的心神,从而错过采访对象真实意思的表达,你下笔时将会陷入一片茫然。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也就意味着不是靠人家送上门来的材料剪贴出来的,不是拨打几个电话就能编排出来的,更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一双铁脚板从火热的生活中挖出来的鲜货,因为,新闻,它姓新。听说某家报社有一位记者曾经创下一天交稿16篇的纪录,还有一位地方报的记者只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报社规定的1个月的写稿任务,说实话很让人佩服。但是,衡量一个记者是不是“名记者”,关键恐怕还不是出稿量的多少,更多的要看你曾经写出了多少重磅新闻?刊载你撰写稿件的报纸会不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你的作品中流露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所有必备的品质中,重视细节,是一个记者成功的灵魂。《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娱乐信报》前社长崔恩卿提起他的办报感受时,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这句肺腑之言听似夸张,但相信大部分报人还是能够首肯的。为什么?因为老报人深知,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所有的努力,个人声败名裂还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小到“的、地、得”的使用方法,大到领导姓名、职务,新闻的真实性,乃至政治新闻报道的导向,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细节出彩,直接保证了新闻目的的成功实现,或许会在读者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细心的读者可以品味再三。可是一旦细节出问题,对个人而言,也许只是声名受损;对报社而言,小的会影响媒体信誉度,大的可能就会有被涉及单位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一旦出现导向问题、政治错误,那恐怕就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了;而有的虚假新闻,则有可能对读者、对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的:“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所以,做新闻工作越久,就越重视细节,因为老报人对于细节成败的体会更深。
作为一个从事二十多年新闻工作的老报人,对于刚刚跨进记者这个行当的新手,还有一点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报比天大”,所有真正志在新闻事业的人,都应当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业务立身,凭作品说话,坚决不搞任何形式的交易,坚决拒绝有偿新闻,坚决不做影响版面质量、阻碍报社发展之事。要把个人荣辱得失融入报纸质量这个魂魄之中,做对报纸质量、报社发展有利之事,把报纸的质量看作天字第一号的大事,把维护报社利益、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作为始终的追求。
最后要做的就是学习,做一个学习型的记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与时俱进,让学习相伴一生。因为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之事业愈不限其将来。■
(作者单位:安徽法制报社)
在《大公报》全盛时期掌门人、新闻名宿张季鸾看来,一个优秀的报人,不仅要能写文章,还要善于策划、编稿、做标题、排版子、辨别图片的优劣,甚至校对差错。当然,首先必须学会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跑出“名动天下”的好新闻来。
正是如此,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这个职业刚进中国的时候,被称作“访员”,很值得玩味。一个“访”字,催促我们带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奔走于巷陌之间、交际于三教九流,把握起于青萍之末的风向,成为捕捉新闻的先行者;提示我们必须像一个朋友一样上门去找采访对象,出发之前不仅要摸清对方的路数,更要明确自己所想知道的核心内容、怎么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因为没有一个谈话者喜欢对牛弹琴、或者浪费时间给你做专业知识的启蒙;鼓励我们坐在与采访对象平等的位置上真实感知,无论其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记者的目光都不应该仰视或者俯视,因为这会阻碍你进入对方的心灵深处,与对方进行思想的碰撞;也会扰乱你自己的心神,从而错过采访对象真实意思的表达,你下笔时将会陷入一片茫然。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也就意味着不是靠人家送上门来的材料剪贴出来的,不是拨打几个电话就能编排出来的,更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一双铁脚板从火热的生活中挖出来的鲜货,因为,新闻,它姓新。听说某家报社有一位记者曾经创下一天交稿16篇的纪录,还有一位地方报的记者只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报社规定的1个月的写稿任务,说实话很让人佩服。但是,衡量一个记者是不是“名记者”,关键恐怕还不是出稿量的多少,更多的要看你曾经写出了多少重磅新闻?刊载你撰写稿件的报纸会不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你的作品中流露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所有必备的品质中,重视细节,是一个记者成功的灵魂。《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娱乐信报》前社长崔恩卿提起他的办报感受时,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这句肺腑之言听似夸张,但相信大部分报人还是能够首肯的。为什么?因为老报人深知,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所有的努力,个人声败名裂还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小到“的、地、得”的使用方法,大到领导姓名、职务,新闻的真实性,乃至政治新闻报道的导向,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细节出彩,直接保证了新闻目的的成功实现,或许会在读者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细心的读者可以品味再三。可是一旦细节出问题,对个人而言,也许只是声名受损;对报社而言,小的会影响媒体信誉度,大的可能就会有被涉及单位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一旦出现导向问题、政治错误,那恐怕就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了;而有的虚假新闻,则有可能对读者、对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的:“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所以,做新闻工作越久,就越重视细节,因为老报人对于细节成败的体会更深。
作为一个从事二十多年新闻工作的老报人,对于刚刚跨进记者这个行当的新手,还有一点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报比天大”,所有真正志在新闻事业的人,都应当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业务立身,凭作品说话,坚决不搞任何形式的交易,坚决拒绝有偿新闻,坚决不做影响版面质量、阻碍报社发展之事。要把个人荣辱得失融入报纸质量这个魂魄之中,做对报纸质量、报社发展有利之事,把报纸的质量看作天字第一号的大事,把维护报社利益、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作为始终的追求。
最后要做的就是学习,做一个学习型的记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与时俱进,让学习相伴一生。因为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之事业愈不限其将来。■
(作者单位:安徽法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