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其他文献
优秀组织奖: 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 浙江省乐清市黄忠文学工作室 贵州省六盘水市北大培文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学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 四川省简阳市简阳中学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我不会忘却家乡的云,家乡的花,还有袅袅炊烟下的身影。水清石华,斜映枝丫,朱甍碧瓦,闲话桑麻,那是我的家乡!然而,离去的终会离去,我们都会离家,但那车马从遥远的暮色里伴着铜铃走来,携一纸家书,将“家”传递给每一个在外的人。 那一纸书文,于旁人而言不过是一堆旧纸,可对于远行的游子,那是干金也不换的。远方的人儿思念家乡的云。故人,在那方方正正的文字中谛告平安,传递祝愿。在我刚
对于《红楼梦》中宝钗指责黛玉不该阅读《西厢记》这类毁人心性的杂书,我是极为不满的。掬一杯清茶,翻开一纸书卷,从来无关功利。书如淡淡的云翳,汇集,自会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无论是水晶绝句,还是琐碎杂文,字里行间,都氤氲着一段生命的精彩,等待流芳。沈复的《浮生六记》用墨染出他的六记人生,琐碎杂事,却饱含真情,走出一个令林语堂都赞的“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人”。当年林觉民是一介小官,在战机中写给妻子的家书
浑厚而又细腻的京剧唱腔将叠加的转音演绎出深长韵味,绵长的尾声萦绕耳畔。手撑下颚,我茫然望向伴着节奏、轻敲椅侧的他,彼此无言…… 时过境迁,信纸泛黄,软薄柔和的纸上,厚实的文字依旧清晰,真挚的情感也依旧贮存。犹记那年夏日,弥留之际,除却那几句告别之语,便只能望见他眼底氤氲开的薄雾,嘴角牵扯的笑容同那盘旋反复的音调,难以捉摸…… 追忆流年往事,才明白,家书便是书尽家中万千事。 书信人手时,还是贪
行医卅载,尝尽百草,我竟也有患疾之时。阴雨天最是厉害。风湿入骨,腿痛得不听使唤。老了,落日残阳了…… 想起一张家传老方。煨一卷陈艾,觅筋络以炯灸之,淤塞自通。百草里最令我倾心的还是家乡特产的艾蒿。蕲州老艾,能熏灸旅人的浮生。 取出老爷子留下的家方来,一页页地拨,漫溯在药香里。芍药,薏苡,当归,丁公藤,藜芦,紫苏……百草在我眼前曳动,耳畔立刻回响起老爷子诫训的絮语。哪里是一册子药方,这是老中医留
驻足天南海北,踏遍海角天隅,等过熹微晨光,望过星河万丈,这世间盛景万千,终不过宣纸泼墨,一封家书为之娓娓道来。或语英雄本色,或言儿女情长,纵使纸卷泛黄,字迹褪去,寻家觅国之情怀,始终与一封封家书齐存,为后人捧读。 诚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无论是谁,一封家书,缓缓展开便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倾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之前,辗转难眠,他并不是畏惧死亡,只是心中有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坚
家书像是一部史诗,零零散散地落在一角一隅间,在南方与北方这条路线上跌跌撞撞,在秦岭与淮河间迷失方向。那些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鸿雁,早已续上了热烈的鲜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早在千年前,于饥寒交迫间苦苦等待的杜甫写下这样一笔辛酸泪,也搔短了鬓上的白发。战火与动荡的局势绞断所有与至亲间的聯系,这又是何等难以排遣的苦楚?杜甫把家放在他的草堂背后,过着“风卷屋上茅”的生活,而习主席与他的父亲则将家
写一封家书,其实从来无须专挑时间。大约在天际正欲破晓时,或是在阳光微凉的午后,抑或是在一片摇曳的烛影下,只要一支墨笔在宣纸上轻触,便能书下一行行带着心绪的字迹。也许内容无非是向家中聊告平安,传递情思,可我偏偏深陷于那一份份用赤胆忠心筑成的篇章中。 我想,也许是朴实无华的字眼最易触及人们心中想报效祖国的那片柔软。虽然这些书信中的文字,不似旁人一般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可它们所蕴藏的,往往是只有让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灯火久不灭,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坚守。归其根本,是纸墨与情感交融的传承,是家书与情谊相结的叮嘱。 或许你不以为然,认为家书不能起什么作用,认为文明的传承需要的是文化典籍、历史传记。诚然,文化典籍、历史传记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道义品质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而这又要依托于家书的叮嘱、情谊的传承。 今天,有很多人都忽视家书,误解家书。其实,家书不只是大多数人
2016年的6月,姥姥从家乡给我寄来一封家书。 那时正是我到哈尔滨求学的第三周,水土不服,加上又刚与老师、同学混个脸熟,名字还大多叫不全,打招呼也是尴尬地走过。从六三制的初二到五四制的初三,我和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十几篇古文、上百的单词和一册化学书这些有目共睹的东西,我们之间相差更多的,是三年的积累与努力。 “我们这儿可是卧虎藏龙啊!”这是在进学校大门時校长说的。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