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个9岁的英国男孩跟父亲发生了争执,其中涉及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二天,小男孩就给撒切尔夫人写了一封信:“昨晚做祈祷时,我爸爸说除了耶稣,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我觉得您没有做过错事,因为您是首相。”男孩问道:“是我爸说得对,还是我说得对?”撒切尔夫人在回信中说:“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我们永远不会像耶稣那样善良、温柔和聪明……作为首相,我努力把事情做好,因为耶稣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会更加努力。但是你爸爸说得对,我们永远不可能像耶稣那样完美无缺。”
我还记得近三十年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为中译本《科学知识进化论》写的一篇前言。波普尔从未到过中国,但接触过一些很好的中国学生。他曾这样告诫他们:“如果有人发现了你坚持一种错误的看法,你应当对此表示感谢。对于批评你的错误想法的人,你也应当表示感谢,因为这会导致改正错误,从而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对波普尔的这段话,我跟我的学生们有过讨论,他们大多不以为然。做了错事,怎么就不丢面子呢?讨论中,有位学生谈及西方电影中的常见镜头:某人做了错事心中不安,便跑到教堂忏悔,在密室里向神父说了一通。完了,神父照例会说:“孩子,只要你认错,上帝总会原谅你的。”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地离开了教堂。这样的认错又有什么意义呢?参与讨论的同学都附和他的看法,我就说:“心有不安,说明他良知未泯;能说出来,说明他勇于认错;但这只是改过迁善的第一步啊。况且,认错是取得他人谅解的基础。”“人的心理,总是喜欢向反面想的。你谦虚一些,人家倒替你下个转语,想到你也有些好处,你一味夸张,人家也要下个转语,替你往坏处想一想。两个人互相争执,引咎责躬的,反容易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就是此理。”(吕思勉语)虽然大家赞同我的这几句分析,但“犯错误是丢面子”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一两次交流就能纠正的。
认真反思一下,你我很多时候确实是把犯错当作丢面子的事。这背后或许蕴涵深远的文化上的缘由,有待专家学者来解读阐释。可是,只要抱持这样的错误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不会是认错、纠错,而是死命掩盖错误以保住面子。尤其是那些“尊者”“亲者”“贤者”,他们似乎是永远正确的。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子贡就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过犹如日月之蚀,犯过时人人见之,改过时人人仰之。可见,掩盖错误实无必要(有时甚至是愚蠢之极),改过迁善则往往能成为佳话。像撒切尔夫人坦言自己也会犯错且会努力纠错把事情做好,也可以说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当然是不会犯错的,他们一旦认错而下罪己诏,那就会被视为莫大的美德。公元前83年,汉武帝“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戍,从此不复出军,让社会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他的罪己诏促成了西汉中期的政策转折,挽回了西汉王朝的颓势,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命运。假如汉武帝至死不肯认错,至死还要求后继者(昭帝)按其政策行事,历史就很难走出歧途,西汉的中兴大概要挪后好几十年,汉祚由此而终也未可知。当然,王朝享祚的短促不足惜,可惜的是那千千万万个被牺牲了的老百姓。如此说来,“尊者”“亲者”“贤者”的认错、纠错,关涉个人之事小,关涉社会之事大。难怪古人要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知错能改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这种错误的错误观。
我还记得近三十年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为中译本《科学知识进化论》写的一篇前言。波普尔从未到过中国,但接触过一些很好的中国学生。他曾这样告诫他们:“如果有人发现了你坚持一种错误的看法,你应当对此表示感谢。对于批评你的错误想法的人,你也应当表示感谢,因为这会导致改正错误,从而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对波普尔的这段话,我跟我的学生们有过讨论,他们大多不以为然。做了错事,怎么就不丢面子呢?讨论中,有位学生谈及西方电影中的常见镜头:某人做了错事心中不安,便跑到教堂忏悔,在密室里向神父说了一通。完了,神父照例会说:“孩子,只要你认错,上帝总会原谅你的。”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地离开了教堂。这样的认错又有什么意义呢?参与讨论的同学都附和他的看法,我就说:“心有不安,说明他良知未泯;能说出来,说明他勇于认错;但这只是改过迁善的第一步啊。况且,认错是取得他人谅解的基础。”“人的心理,总是喜欢向反面想的。你谦虚一些,人家倒替你下个转语,想到你也有些好处,你一味夸张,人家也要下个转语,替你往坏处想一想。两个人互相争执,引咎责躬的,反容易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就是此理。”(吕思勉语)虽然大家赞同我的这几句分析,但“犯错误是丢面子”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一两次交流就能纠正的。
认真反思一下,你我很多时候确实是把犯错当作丢面子的事。这背后或许蕴涵深远的文化上的缘由,有待专家学者来解读阐释。可是,只要抱持这样的错误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不会是认错、纠错,而是死命掩盖错误以保住面子。尤其是那些“尊者”“亲者”“贤者”,他们似乎是永远正确的。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子贡就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过犹如日月之蚀,犯过时人人见之,改过时人人仰之。可见,掩盖错误实无必要(有时甚至是愚蠢之极),改过迁善则往往能成为佳话。像撒切尔夫人坦言自己也会犯错且会努力纠错把事情做好,也可以说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当然是不会犯错的,他们一旦认错而下罪己诏,那就会被视为莫大的美德。公元前83年,汉武帝“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戍,从此不复出军,让社会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他的罪己诏促成了西汉中期的政策转折,挽回了西汉王朝的颓势,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命运。假如汉武帝至死不肯认错,至死还要求后继者(昭帝)按其政策行事,历史就很难走出歧途,西汉的中兴大概要挪后好几十年,汉祚由此而终也未可知。当然,王朝享祚的短促不足惜,可惜的是那千千万万个被牺牲了的老百姓。如此说来,“尊者”“亲者”“贤者”的认错、纠错,关涉个人之事小,关涉社会之事大。难怪古人要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知错能改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这种错误的错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