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容的组织和考试形式的改革,指出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协调一致。
[关键词] 计算机 教学 问题 考试 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纲或教材,其内容大致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2000基本操作、WORD软件操作、数据库软件FOXPRO FOR WINDOWS基本操作及INTERNET入门。在一级考试中,WINDOWS2000操作、FOXPRO操作各自占15%,WORD软件操作占30%(其中汉字录入占15%),选择题占40%。二级考试中以某种高级语言的使用作为考核依据。我们认为,与近年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要求相比,现行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存在一些较大不足:
1、该课程的大纲或内容对于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非均适用,几年的实践证明,即使与计算机专业比较疏远的文科学生一级首次考试的通过率也在70%以上。那么对于那些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通信等学生而言,可能就没有必要花同样多的时间来掌握同样多的内容。或者说,应该安排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较为密切,而对文科类学生而言,这种结合就不那么紧密。二者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虽然都是接受“使用工具”型的教育,但在内容组织方面应该有所不同。
2、从家庭、办公事务来看,在掌握Windows2000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Office套件的内容和上网进行信息探索与交流。Office套件主要由: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软件、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Powerpoint幻灯片在制作软件和Outlook通信软件等组成。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在家庭使用计算机,还是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无论对于从事文秘、统计、管理、分析等工作,还是进行学术报告、交流,都是最基本的技能。而如上所述的大纲或教材明显不能覆盖Office套件,特别是电子表格和幻灯片这两部分非常实用的内容被删掉,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时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的需要。
3、一些考试是机试,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答题。由于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软件都是Windows环境下的可视化软件,因而要求考题的组织要科学化。现在有些选择题对于简单或陈旧,比如,类似于“软盘上的小方口有何用处?”、“OA指什么?”、“冯?诺依曼是何许人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什么?”等这样的题目就不该出现,有些考题考核的内容是组织键的功能,或者要求学生记住要完成某个操作应点击什么菜单及几级菜单,这样的考题是没有用的。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的考试:一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如高考、英语等级考试以及我们谈论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种考试要求考生在系统掌握某方面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地回答、解决问题,甚至要求能够有创新地解决问题。在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题海战术,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种是技能鉴定的考试,其考核内容的组织及考试形式都是按照模块化来进行的。考试通过一个模块的考试,主管机构发给这个模块的通过证书,考生取得若干个模块证书后,可获得某种岗位的上岗证。在进行这种工程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效果来看,采用“重复式练习”的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某种技能操作。从教学角度来讲,严格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一定适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按照若干个模块来组织,考试形式也应与现行的“通考”不同。由于地域局限、基础差异,分模块考试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其所需选择模块学习,避免教师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而难以开展教学的局面。
1、课程内容的设置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设置: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2:中文Windows2000基本操作;模块3:Word文字处理系统;模块4:Excel电子表格软件;模块5:Access或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不要求编程);模块6: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模块7:Internet基本操作(含简单的网络知识,侧重于Internet上的信息浏览、交流);模块8:个人网页制作。
2、考试形式
在内容明确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以后,考试的形式也可考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我们设想,模块1、2、3作为第一次考核的内容,考试可以每学期的期中进行;对一级文科而言,模块4、6、7组成第二次考核内容,对一级文科而言,模块5、7、8是第二次考核的内容,考试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两次考试均通过者,可获得一级等级证书。以两次考试代替一次“通考”的好处是,学生在考试前要复习的内容不会太多,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另外,每次考试时间不必安排一小时,但两次考试时间的总和可以超过一小时,有利于更全面地考核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情况。
三、教学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协调
1、增加本课程的课时量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总课时是50学时(其中课堂30/20学时,上机20/30学时),与其它高校(总学时70~90,有的学校将上机课时分为开实验和闭实验)相比,课时明显偏少,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讲授完课程要求内容,以往的做法是任课教师在晚上或周末给学生补课。建议将本课程的总课时增加到75左右(其中课堂25学时,上机50学时),以便能顺利实施上述对本课程的内容的新设想。在安排课时时建议请有关专业方面的专家根据教材进行科学性论证,有的课程是可以压缩课时,但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压缩,象如此重要的课程,应给予足够的课时而不是一味地压缩。
2、加强考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考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要严格把关,才能使考试真正起到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的作用。除了模块1以外,其余模块都是关于某种软件的操作,这样,对这种知识的考试题型就应不同于常规的概念题、思考题、应用题。
3、加大实验室的投入与管理
学校现有的可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室规模远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每次课堂的教学规模学生数控制在80人以下,那么实验室规模也应控制在一次上机人数为80人左右即要。实验室规模不必太大,但实验室的数量要足够多,而且应避免一、二级课程混合上机的局面。应加强机房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机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保证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 计算机 教学 问题 考试 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纲或教材,其内容大致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2000基本操作、WORD软件操作、数据库软件FOXPRO FOR WINDOWS基本操作及INTERNET入门。在一级考试中,WINDOWS2000操作、FOXPRO操作各自占15%,WORD软件操作占30%(其中汉字录入占15%),选择题占40%。二级考试中以某种高级语言的使用作为考核依据。我们认为,与近年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要求相比,现行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存在一些较大不足:
1、该课程的大纲或内容对于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非均适用,几年的实践证明,即使与计算机专业比较疏远的文科学生一级首次考试的通过率也在70%以上。那么对于那些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通信等学生而言,可能就没有必要花同样多的时间来掌握同样多的内容。或者说,应该安排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较为密切,而对文科类学生而言,这种结合就不那么紧密。二者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虽然都是接受“使用工具”型的教育,但在内容组织方面应该有所不同。
2、从家庭、办公事务来看,在掌握Windows2000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Office套件的内容和上网进行信息探索与交流。Office套件主要由: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软件、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Powerpoint幻灯片在制作软件和Outlook通信软件等组成。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在家庭使用计算机,还是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无论对于从事文秘、统计、管理、分析等工作,还是进行学术报告、交流,都是最基本的技能。而如上所述的大纲或教材明显不能覆盖Office套件,特别是电子表格和幻灯片这两部分非常实用的内容被删掉,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时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的需要。
3、一些考试是机试,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答题。由于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软件都是Windows环境下的可视化软件,因而要求考题的组织要科学化。现在有些选择题对于简单或陈旧,比如,类似于“软盘上的小方口有何用处?”、“OA指什么?”、“冯?诺依曼是何许人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什么?”等这样的题目就不该出现,有些考题考核的内容是组织键的功能,或者要求学生记住要完成某个操作应点击什么菜单及几级菜单,这样的考题是没有用的。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的考试:一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如高考、英语等级考试以及我们谈论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种考试要求考生在系统掌握某方面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地回答、解决问题,甚至要求能够有创新地解决问题。在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题海战术,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种是技能鉴定的考试,其考核内容的组织及考试形式都是按照模块化来进行的。考试通过一个模块的考试,主管机构发给这个模块的通过证书,考生取得若干个模块证书后,可获得某种岗位的上岗证。在进行这种工程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效果来看,采用“重复式练习”的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某种技能操作。从教学角度来讲,严格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一定适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按照若干个模块来组织,考试形式也应与现行的“通考”不同。由于地域局限、基础差异,分模块考试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其所需选择模块学习,避免教师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而难以开展教学的局面。
1、课程内容的设置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设置: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2:中文Windows2000基本操作;模块3:Word文字处理系统;模块4:Excel电子表格软件;模块5:Access或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不要求编程);模块6: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模块7:Internet基本操作(含简单的网络知识,侧重于Internet上的信息浏览、交流);模块8:个人网页制作。
2、考试形式
在内容明确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以后,考试的形式也可考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我们设想,模块1、2、3作为第一次考核的内容,考试可以每学期的期中进行;对一级文科而言,模块4、6、7组成第二次考核内容,对一级文科而言,模块5、7、8是第二次考核的内容,考试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两次考试均通过者,可获得一级等级证书。以两次考试代替一次“通考”的好处是,学生在考试前要复习的内容不会太多,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另外,每次考试时间不必安排一小时,但两次考试时间的总和可以超过一小时,有利于更全面地考核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情况。
三、教学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协调
1、增加本课程的课时量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总课时是50学时(其中课堂30/20学时,上机20/30学时),与其它高校(总学时70~90,有的学校将上机课时分为开实验和闭实验)相比,课时明显偏少,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讲授完课程要求内容,以往的做法是任课教师在晚上或周末给学生补课。建议将本课程的总课时增加到75左右(其中课堂25学时,上机50学时),以便能顺利实施上述对本课程的内容的新设想。在安排课时时建议请有关专业方面的专家根据教材进行科学性论证,有的课程是可以压缩课时,但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压缩,象如此重要的课程,应给予足够的课时而不是一味地压缩。
2、加强考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考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要严格把关,才能使考试真正起到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的作用。除了模块1以外,其余模块都是关于某种软件的操作,这样,对这种知识的考试题型就应不同于常规的概念题、思考题、应用题。
3、加大实验室的投入与管理
学校现有的可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室规模远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每次课堂的教学规模学生数控制在80人以下,那么实验室规模也应控制在一次上机人数为80人左右即要。实验室规模不必太大,但实验室的数量要足够多,而且应避免一、二级课程混合上机的局面。应加强机房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机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保证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