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三情”“三德”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三情”“三德”的内涵
所谓“三情”即亲情、友情、爱情。亲情是以血缘为纽带并明显有别于另外两情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家庭或亲情的标尺是“孝”“悌”二字。亲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不以亲情废法废德,大义灭亲是其外化标志。友情是指亲情、爱情以外的一种人际关系,其特点是由于某种原因或媒介发生相识相知与相信,并能共事共享与共难的“哥们”。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结合,社会学上称之为婚姻,是一种最古老的契约关系。爱情是亲情之源,使爱情永葆鲜活的关键是智慧更新,使两情相悦成为一本常读常新、永读不厌的好书。另一点就是忠贞,从社会学上讲就是守约。
“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本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内容。家庭美德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上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孝”可以拓展到臣子对君主的“忠”。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和谐社会,家人间要有浓浓的亲情,朋友间要有真挚的友情,夫妻间要有忠贞的爱情。作为社会成员,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家庭美德。
(二)“三情”“三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首先,“三情”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自从有了人类,最先出现的就是“情”,后来出现的一切都是在“情”的基础上演进而来。“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血缘凝结成的部族亲情,采摘狩猎共同协作结成的友情,部族战争氏族成员间形成的生死情……这些“情”就是今天的“三情”之源。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把握这些“情”,经历代先贤不断归纳总结,就出现了各个时代的行为规范,今天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开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内容。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对“三情”具有指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若星河,有的载于史籍,有的传于民间。不管以什么方式存在,都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准绳。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大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一是思想教化,通过教育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记》上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规范行为标准,使人们行有所依。如《弟子规》对人怎样做到有礼、有孝、上进,怎样遵章守纪、懂礼仪知廉耻、品行端行为正作出许多规范。《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三是明方法。德行修养要循序渐进,从生活的小事做起。《論语》里《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今天大学生群体呈现的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一夜暴富形成鲜明对照。
(三)“三情”“三德”的历史作用
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三情”典范和“三德”楷模,他们对社会文明与进步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其表现为:
1.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和谐稳定健康快乐的家庭生活,既是家庭成员的幸福,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标志。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建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后把家庭建设摆在首位。家庭建设表现为:一是重子女教育,孟母三迁、北宋“二程”母亲侯氏提出的“慈母败子”说,都是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在今天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二是重家庭团结,俗云:家和万事兴、兄弟阋墙家庭遭殃。为了兄弟团结,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堪称典范,她说:“记得有一天
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五只箭纷纷折断。她又拿出捆成一束的五支箭让他们折,五兄弟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也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成长为“一代天骄”。三是重夫妻和睦,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妻关系的最好词汇。“尾生之约”是中国古典的蓝桥之约,尾生虽然不会变通,但那种坚贞与执着仍被世人称道。四是敬老爱幼,“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借米”“黄香暧被”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效仿的典型。
2.爱岗敬业
我们能记住的历史人物都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他们或者因发明创造名载史册,或者因战功卓著名留青史,或者因推动历史进程成为风云人物,说起古代发明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我们如数家珍。更多的时候只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很少探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其实他们是胸装全局的战略家、背负民族大义的勇士、术业专攻的职业人,在本职岗位上都是行家里手,做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在今天的职业社会,人的一生就是职业人生,一个讲职业道德的人要做到:服从社会需要,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会义无反顾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称之为钉子精神;善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作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尤为可贵。我们耳熟能详的铁人王进喜、淘粪工时传祥、公交售票员李素丽、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俄白克……都是新时期爱岗敬业楷模,是道德典范的旗帜 3.稳定社会
社会公德对于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一个决策就会决定一方百姓生死,所以,百姓更关注公仆的“官德”。一任好官不仅要洁身自好,更要造福于民,带领百姓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称这样的官是“父母官”。有“父母”带着,百姓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孟子·梁惠王下》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出现盛世“贞观之治”,当时的初会状况是物阜民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宋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河清一清,老包笑一笑。”包拯勤政为民,秉公执法,被人民尊称为“包青天”。殊不知,包拯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嫂子长大,他尊称嫂子为嫂娘,但是当侄子犯法时,他不袒护、不包庇,秉公执法,铡了包勉。对嫂娘来说,包拯无异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可对广大百姓来说,包拯就是正义的化身,是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做主的好“父母官”。
当领导就要以百姓为重,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河南新乡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建设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这样的好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总书记把加强党风建设、整顿吏治作为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是我们党长治久安的良药,是稳定社会发展中国的关键。
二、大学生群体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
(一)由大学生群体的历史使命决定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一是担负着继往开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所谓继往,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继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谓开来,就是勇敢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称,对任何国家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将大大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失去机会就极难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足。而新技术革命挑战则集中地表现为人才竞争。所以,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将更加沉重。三是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改革是革除弊病,创新是开拓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发现新途经,在改革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历来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美国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中国的马云抓住机遇,大胆前行,他们缔造了神奇,创造了自己的帝国。
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爱国情,报国志,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雄起的宏远志向;要有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敢当大任;要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目标远大;要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大学生实现这个蜕变,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行,不懂科学、不懂文化、不讲真情、不讲信誉是承担不起大事的。
(二)由大学生群体的“三情”“三德”现状决定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我们社会最有希望的群体,优点非常多,但不能因此掩盖他们身上的不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智商高、情商低、逆商差”,“三德”缺失严重,其表现可以归纳为:一是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只关心自己感受,不在意他人感受,如上课喧哗,影响他人听课;他们很少关注家人、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药家鑫、馬加爵虽是个案,但可以从某些方面折射出“90后”大学生身上“三德”缺失程度。二是功利心强,懒惰散漫,缺乏毅力。他们阅历丰富,更成人化,做事只做“有用”的,不做“费时费力”的事。在群体中只愿当“鸡头”,不愿当“牛尾”。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对“头悬梁”嗤之以鼻,考试只要过关就行,没有更高追求。三是追求享受,自以为是。当宝贝当太阳已成习惯,到哪都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好吃懒做,衣来伸手,稍有头疼脑热就受不了。不把家长和老师的告诫当回事,甚至瞧不起家长,认为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其实他们只是眼高手低。四是抗挫能力差。从小到大都在顺境中成长,不知道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一旦遇到挫折不是自己想办法如何克服,而是报怨和哭诉。据中国青年报首份大学新生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遭遇挫折后,有72.3%的同学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因此一蹶不振。
大学生群体“三情”“三德”缺失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既有领导干部腐化坠落、粗暴执法、尸位素餐的投射,或者也有“房叔”“房妹”等社会不公的无奈……总之,现实中确有诸多不如意,但这些都不能做为情感缺失、道德缺失的理由。
三、大学生群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高校要营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我们国家迎来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好时机,大学校园要不失时机地广泛开展国学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一是创新和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大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十八大报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里的文化当然不是照搬中国古代儒道墨法佛文化,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根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举措,可以说就是古代“和合”与“仁政”的体现,“和合”的“和”即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二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强大的综合国力进而使世界反思中国文化的影响作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设的四百多个孔子学院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诠释。三是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热心公益的人士,义务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海口市孝廉国学中心”、广州“少儿诵读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班”等,有些中小学的德育也加入了国学元素,如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感恩教育、孝的教育等。另外,还出现了专门以教授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民办学校,如上海的“孟母堂”。这些尝试,既为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同时也为大学开展国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要屏除以下思想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在改革开放日新月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过时,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酷,崇尚西方文化,认为现代文明是西方文化开创的;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腐朽反动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近年中国思想文化出现的混乱局面正是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冲击造成的。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毛泽东早就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有糟粕,如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等,我们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去掉这些糟粕的文化。同时,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并在百家争鸣中发展起来的,拒绝外来文化必将在枯竭中而衰落。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全盘继承和全部照抄都是错误的。
(二)高校要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
首先,是发挥教师在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进步的阶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的重任,是学生汲取营养、渴求知识之源。一个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顶礼模拜的偶像,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越课堂,其辐射作用对学生心灵的启迪更加久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教师在大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一言以蔽之。正因如此,教师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则更加艰巨。每个教师不仅是各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应当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无形中。时下出现的强迫学生陪酒、与学生搞婚外情、更有甚者猥亵强奸女童女学生,这些都是教师自辱门庭,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形象。此类问题必须严惩,杀一儆百。
其次,是发挥学科建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如果说教师的影响力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助攻作用,学科建设则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科建设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公共基础课如中文、外语、“两课”等在选材时注意截取既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我院藝术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把爱国爱家爱校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宣扬“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吾以及人之幼”。爱国爱校从孝敬父母开始,试想“一屋不扫”的人怎能齐天下。获国家文化部“桃李杯”编剧二等奖的学生原创作品“赶海乐”、为纪念汤若望诞辰420周年排练的轻音乐剧“汤若望”都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学生在演出实践中既受到了艺术熏陶,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鉴赏力,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方面的探索已经让学生德艺双收,为将来成为德艺双馨人才做了铺垫。学科建设中要克服开设一门课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切记,传统文化不是靠一个学科能传承的。
再次,是发挥各种有效形式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载体作用。内容是通过必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但能够更好表现内容的形式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大力支持。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各种节日举办的纪念活动,等等。
最后,是发挥规章制度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规范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时候在有些人眼中传统文化可能是繁文缛节,与今天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脚步格格不入,所以自觉不自觉地抵制传统文化。当道德的约束力和世俗的影响力失去效能的时候,只有靠制度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这也是无奈之举。
参考文献:
[1]任玲燕.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高教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精神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年辽教发[2012]130号。
(一)“三情”“三德”的内涵
所谓“三情”即亲情、友情、爱情。亲情是以血缘为纽带并明显有别于另外两情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家庭或亲情的标尺是“孝”“悌”二字。亲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不以亲情废法废德,大义灭亲是其外化标志。友情是指亲情、爱情以外的一种人际关系,其特点是由于某种原因或媒介发生相识相知与相信,并能共事共享与共难的“哥们”。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结合,社会学上称之为婚姻,是一种最古老的契约关系。爱情是亲情之源,使爱情永葆鲜活的关键是智慧更新,使两情相悦成为一本常读常新、永读不厌的好书。另一点就是忠贞,从社会学上讲就是守约。
“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本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内容。家庭美德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上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孝”可以拓展到臣子对君主的“忠”。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和谐社会,家人间要有浓浓的亲情,朋友间要有真挚的友情,夫妻间要有忠贞的爱情。作为社会成员,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家庭美德。
(二)“三情”“三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首先,“三情”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自从有了人类,最先出现的就是“情”,后来出现的一切都是在“情”的基础上演进而来。“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血缘凝结成的部族亲情,采摘狩猎共同协作结成的友情,部族战争氏族成员间形成的生死情……这些“情”就是今天的“三情”之源。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把握这些“情”,经历代先贤不断归纳总结,就出现了各个时代的行为规范,今天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开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内容。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对“三情”具有指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若星河,有的载于史籍,有的传于民间。不管以什么方式存在,都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准绳。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大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一是思想教化,通过教育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记》上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规范行为标准,使人们行有所依。如《弟子规》对人怎样做到有礼、有孝、上进,怎样遵章守纪、懂礼仪知廉耻、品行端行为正作出许多规范。《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三是明方法。德行修养要循序渐进,从生活的小事做起。《論语》里《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今天大学生群体呈现的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一夜暴富形成鲜明对照。
(三)“三情”“三德”的历史作用
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三情”典范和“三德”楷模,他们对社会文明与进步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其表现为:
1.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和谐稳定健康快乐的家庭生活,既是家庭成员的幸福,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标志。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建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后把家庭建设摆在首位。家庭建设表现为:一是重子女教育,孟母三迁、北宋“二程”母亲侯氏提出的“慈母败子”说,都是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在今天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二是重家庭团结,俗云:家和万事兴、兄弟阋墙家庭遭殃。为了兄弟团结,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堪称典范,她说:“记得有一天
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五只箭纷纷折断。她又拿出捆成一束的五支箭让他们折,五兄弟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也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成长为“一代天骄”。三是重夫妻和睦,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妻关系的最好词汇。“尾生之约”是中国古典的蓝桥之约,尾生虽然不会变通,但那种坚贞与执着仍被世人称道。四是敬老爱幼,“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借米”“黄香暧被”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效仿的典型。
2.爱岗敬业
我们能记住的历史人物都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他们或者因发明创造名载史册,或者因战功卓著名留青史,或者因推动历史进程成为风云人物,说起古代发明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我们如数家珍。更多的时候只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很少探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其实他们是胸装全局的战略家、背负民族大义的勇士、术业专攻的职业人,在本职岗位上都是行家里手,做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在今天的职业社会,人的一生就是职业人生,一个讲职业道德的人要做到:服从社会需要,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会义无反顾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称之为钉子精神;善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作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尤为可贵。我们耳熟能详的铁人王进喜、淘粪工时传祥、公交售票员李素丽、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俄白克……都是新时期爱岗敬业楷模,是道德典范的旗帜 3.稳定社会
社会公德对于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一个决策就会决定一方百姓生死,所以,百姓更关注公仆的“官德”。一任好官不仅要洁身自好,更要造福于民,带领百姓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称这样的官是“父母官”。有“父母”带着,百姓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孟子·梁惠王下》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出现盛世“贞观之治”,当时的初会状况是物阜民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宋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河清一清,老包笑一笑。”包拯勤政为民,秉公执法,被人民尊称为“包青天”。殊不知,包拯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嫂子长大,他尊称嫂子为嫂娘,但是当侄子犯法时,他不袒护、不包庇,秉公执法,铡了包勉。对嫂娘来说,包拯无异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可对广大百姓来说,包拯就是正义的化身,是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做主的好“父母官”。
当领导就要以百姓为重,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河南新乡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建设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这样的好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总书记把加强党风建设、整顿吏治作为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是我们党长治久安的良药,是稳定社会发展中国的关键。
二、大学生群体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
(一)由大学生群体的历史使命决定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一是担负着继往开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所谓继往,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继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谓开来,就是勇敢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称,对任何国家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将大大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失去机会就极难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足。而新技术革命挑战则集中地表现为人才竞争。所以,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将更加沉重。三是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改革是革除弊病,创新是开拓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发现新途经,在改革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历来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美国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中国的马云抓住机遇,大胆前行,他们缔造了神奇,创造了自己的帝国。
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爱国情,报国志,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雄起的宏远志向;要有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敢当大任;要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目标远大;要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大学生实现这个蜕变,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行,不懂科学、不懂文化、不讲真情、不讲信誉是承担不起大事的。
(二)由大学生群体的“三情”“三德”现状决定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我们社会最有希望的群体,优点非常多,但不能因此掩盖他们身上的不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智商高、情商低、逆商差”,“三德”缺失严重,其表现可以归纳为:一是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只关心自己感受,不在意他人感受,如上课喧哗,影响他人听课;他们很少关注家人、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药家鑫、馬加爵虽是个案,但可以从某些方面折射出“90后”大学生身上“三德”缺失程度。二是功利心强,懒惰散漫,缺乏毅力。他们阅历丰富,更成人化,做事只做“有用”的,不做“费时费力”的事。在群体中只愿当“鸡头”,不愿当“牛尾”。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对“头悬梁”嗤之以鼻,考试只要过关就行,没有更高追求。三是追求享受,自以为是。当宝贝当太阳已成习惯,到哪都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好吃懒做,衣来伸手,稍有头疼脑热就受不了。不把家长和老师的告诫当回事,甚至瞧不起家长,认为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其实他们只是眼高手低。四是抗挫能力差。从小到大都在顺境中成长,不知道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一旦遇到挫折不是自己想办法如何克服,而是报怨和哭诉。据中国青年报首份大学新生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遭遇挫折后,有72.3%的同学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因此一蹶不振。
大学生群体“三情”“三德”缺失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既有领导干部腐化坠落、粗暴执法、尸位素餐的投射,或者也有“房叔”“房妹”等社会不公的无奈……总之,现实中确有诸多不如意,但这些都不能做为情感缺失、道德缺失的理由。
三、大学生群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高校要营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我们国家迎来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好时机,大学校园要不失时机地广泛开展国学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一是创新和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大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十八大报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里的文化当然不是照搬中国古代儒道墨法佛文化,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根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举措,可以说就是古代“和合”与“仁政”的体现,“和合”的“和”即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二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强大的综合国力进而使世界反思中国文化的影响作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设的四百多个孔子学院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诠释。三是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热心公益的人士,义务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海口市孝廉国学中心”、广州“少儿诵读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班”等,有些中小学的德育也加入了国学元素,如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感恩教育、孝的教育等。另外,还出现了专门以教授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民办学校,如上海的“孟母堂”。这些尝试,既为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同时也为大学开展国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要屏除以下思想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在改革开放日新月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过时,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酷,崇尚西方文化,认为现代文明是西方文化开创的;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腐朽反动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近年中国思想文化出现的混乱局面正是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冲击造成的。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毛泽东早就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有糟粕,如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等,我们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去掉这些糟粕的文化。同时,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并在百家争鸣中发展起来的,拒绝外来文化必将在枯竭中而衰落。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全盘继承和全部照抄都是错误的。
(二)高校要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
首先,是发挥教师在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进步的阶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的重任,是学生汲取营养、渴求知识之源。一个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顶礼模拜的偶像,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越课堂,其辐射作用对学生心灵的启迪更加久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教师在大学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一言以蔽之。正因如此,教师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则更加艰巨。每个教师不仅是各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应当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无形中。时下出现的强迫学生陪酒、与学生搞婚外情、更有甚者猥亵强奸女童女学生,这些都是教师自辱门庭,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形象。此类问题必须严惩,杀一儆百。
其次,是发挥学科建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如果说教师的影响力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助攻作用,学科建设则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科建设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公共基础课如中文、外语、“两课”等在选材时注意截取既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我院藝术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把爱国爱家爱校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宣扬“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吾以及人之幼”。爱国爱校从孝敬父母开始,试想“一屋不扫”的人怎能齐天下。获国家文化部“桃李杯”编剧二等奖的学生原创作品“赶海乐”、为纪念汤若望诞辰420周年排练的轻音乐剧“汤若望”都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学生在演出实践中既受到了艺术熏陶,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鉴赏力,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方面的探索已经让学生德艺双收,为将来成为德艺双馨人才做了铺垫。学科建设中要克服开设一门课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切记,传统文化不是靠一个学科能传承的。
再次,是发挥各种有效形式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载体作用。内容是通过必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但能够更好表现内容的形式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大力支持。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各种节日举办的纪念活动,等等。
最后,是发挥规章制度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规范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时候在有些人眼中传统文化可能是繁文缛节,与今天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脚步格格不入,所以自觉不自觉地抵制传统文化。当道德的约束力和世俗的影响力失去效能的时候,只有靠制度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这也是无奈之举。
参考文献:
[1]任玲燕.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高教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精神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年辽教发[2012]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