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会隆重地过春节。吃完了正月十五的汤圆、元宵,这才算是过完了春节。当春节的味道还意犹未尽时,你可知道春节这个名字是到了民国时才有的?
“春节”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一直被称为“过年”,直至1913年(民国二年)7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大总统呈上一份报告,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今天,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来一窥民国时期春节的习俗。
本文所配发的老照片,为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北京人过春节时的情景。那时的普通人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还是很兴奋、很满足,街上的花灯摊、风筝摊、卖糖葫芦的等等,都显示出一种喜庆的氛围。而每家的女人们围在桌前包饺子的场景,以及年夜饭和各种年画,让现代人更加怀念旧时春节的那种朴素的年味。
旧时春节,大多数家庭都会贴年画,大门上要贴门神,两侧要贴春联。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年画的浓墨重彩,则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在中国北方,过年时家家户户是一定要摆供的,这是头等大事。一般家庭,从大年三十下午,正屋的主桌上就要摆好供品了。除了香炉、烛台等物件外,最主要的就是供品了,大枣饽饽、鸡、鱼、豆腐、肉、花鱼,还有各类点心和水果,当然,最少不了的是最前排的水饺。
天擦黑,大人们就要出门去请“先人”,回来要焚香祭拜。这是把祖先都“请回来”一起过年,这是很严肃、庄重的事。从照片上可以看得出当时普通人家的供桌上的摆设,虽然不是很奢侈,但也很有仪式感。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要赶回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了,这是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饭。没有赶回家的,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顿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著名作家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北平年景》:“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饺子是年夜饭必需品,这也是年夜饭最后的“压轴戏”,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在包饺子时,会往几个饺子里包上栗子和枣子,吃了这种水饺的人就被认为是会有吉祥好运。“栗子”的发音与“立子”相同,象征着生子;“枣儿”的发音与“早儿”相同,寓示着早生儿子。梁实秋曾写道:“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饺子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就开始撒欢玩了,放鞭炮当然是最让他们兴奋的事了。而大人们也开始守岁,边聊天,边打麻将牌,或者打索胡纸牌、用天九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等,只是为了娱乐而已。一直要到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人们就开始出门拜年了,见面行礼问声“过年好”,这时春节的味道就更浓了。
(编辑/吴洁)
“春节”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一直被称为“过年”,直至1913年(民国二年)7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大总统呈上一份报告,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今天,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来一窥民国时期春节的习俗。
本文所配发的老照片,为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北京人过春节时的情景。那时的普通人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还是很兴奋、很满足,街上的花灯摊、风筝摊、卖糖葫芦的等等,都显示出一种喜庆的氛围。而每家的女人们围在桌前包饺子的场景,以及年夜饭和各种年画,让现代人更加怀念旧时春节的那种朴素的年味。
旧时春节,大多数家庭都会贴年画,大门上要贴门神,两侧要贴春联。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年画的浓墨重彩,则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在中国北方,过年时家家户户是一定要摆供的,这是头等大事。一般家庭,从大年三十下午,正屋的主桌上就要摆好供品了。除了香炉、烛台等物件外,最主要的就是供品了,大枣饽饽、鸡、鱼、豆腐、肉、花鱼,还有各类点心和水果,当然,最少不了的是最前排的水饺。
天擦黑,大人们就要出门去请“先人”,回来要焚香祭拜。这是把祖先都“请回来”一起过年,这是很严肃、庄重的事。从照片上可以看得出当时普通人家的供桌上的摆设,虽然不是很奢侈,但也很有仪式感。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要赶回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了,这是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饭。没有赶回家的,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顿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著名作家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北平年景》:“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饺子是年夜饭必需品,这也是年夜饭最后的“压轴戏”,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在包饺子时,会往几个饺子里包上栗子和枣子,吃了这种水饺的人就被认为是会有吉祥好运。“栗子”的发音与“立子”相同,象征着生子;“枣儿”的发音与“早儿”相同,寓示着早生儿子。梁实秋曾写道:“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饺子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就开始撒欢玩了,放鞭炮当然是最让他们兴奋的事了。而大人们也开始守岁,边聊天,边打麻将牌,或者打索胡纸牌、用天九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等,只是为了娱乐而已。一直要到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人们就开始出门拜年了,见面行礼问声“过年好”,这时春节的味道就更浓了。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