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的正式身份尤其重要。比如官场位置,往往能显示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位和名誉。按照民间的说法,很多官场人物都处心积虑、准备升官发财;可是,也有官场中人打算罢黜官职、试图退归故里。比如,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尚任,就有这种特殊的经历,他居然被莫名其妙地“罢官”了。
三百多年来,人们惋惜不已,甚至愤愤不平,在罢官原因上,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文人书生们,一头钻进故纸堆,皓首穷经找证据,企图弄明白这位“天下第一家”的文化名人、剧作大家,到底为什么原因突然被罢官呢?
要研究孔尚任罢官的经历,首先要看看他那官是怎么当上去的?
翻翻当年的历史,用今天的话说,那属于“伯乐”亲自相中的结果。那位“伯乐”并非别人,居然是享有一代英主之称的康熙皇帝。
孔尚任虽出生高门望户,书香世代,可谁知他就那么地不争气,竟会屡试不第的。古代相信,“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眼看政治方面就没什么戏了,很难想到,孔尚任已人到中年,居然会时来运转,被九五之尊的皇帝一眼相中。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
当时,而立之年的康熙来曲阜“祭孔”。那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第41个年头儿,作为一个政权,大清尚在襁褓期。因此,康熙祭孔有没有当当伯乐的意图,后人不太清楚,但他需要借助“圣人家”的社会影响,用“尊孔”的政治大旗笼络人心,以巩固趔趔趄趄的大清,则是没有任何疑义。孔尚任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隐居曲阜石门山苦修,梦想咸鱼翻身的他,会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在御前讲经。这自然属于历史的偶然。
时年36岁的孔尚任,据说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引驾”和“御前讲经”都非常成功,因此深得皇帝青睐。相关史料记载:“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这个“不拘例”就是破格。孔尚任由一名地位卑微的童生,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这个官职负责国民教育之类的事情,自然可以领略浩荡皇恩了。
其实,也并非没有疑问。按常理,所谓“不拘例”,通常要碰到很多机会受重用、被提拔,特别是以当今皇帝为后台,那么大的来头,那么硬的后台,自然可以捞到很多官场上的便宜。“议用”到较为重要的位置,还能成问题吗?可是,朝廷并没有让孔尚任一步登天,而是仅给了他一套低级的行头。皇帝既没有许以高官显位,也没让进枢密要害,这就未免令人起疑了。
康熙皇帝亲临曲阜,哪是为了“祭孔”呢?分明是为自己画像来了!他要为自己画张尊孔崇儒的政治粉墨像,让天下人尤其汉族知识分子都知道,他爱新觉罗·玄烨和你们是一样的,也属于圣人门徒,高举孔儒大旗。既然是为自己画像,为何不就此机会,顺手给一介布衣的孔家之后赏副顶戴花翎,给自己尊孔崇儒的外表?那样,皇帝的光辉形象岂不风采倍增呢?按照常理,孔尚任进身为官,也并不属于学问造化;分明是官场的运气来了,即便学问再深,也只能充当一具小小的玩偶。
当然,要研究孔尚任罢官,自然要问问谁能动他?显然,第一位大人物就是康熙皇帝。孔尚任的官职既算作“御赐”,那么,他那个身份也就跟科举入仕大不一样了。换句话说,他那才是真正的“恩科”进身,“殿试”登堂。如此一个跟天子门生没什么两样的人物,又是圣人火种,正是需要大加利用的时候。因此,对付孔尚任的角色,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其他人物谁也办不到。
事实上,康熙一直都希望将孔尚任这只装点门面的木偶做大、做强。孔尚任在出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一带治河三年。回京后,立刻调任户部主事。官虽不算大,但级别升上来了,成为正六品的朝廷命官,而且,开始进入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实权机构了。此后不久,孔尚任又升为广东清吏司员外郎,虽说只是个从五品,但比照现在的官阶,也算是步入高级行政官员的行列了。
可以说,孔尚任如果精明,能够好自为之,也就是与康熙政治上保持一致,他那个前途还真的是无可限量呢!可惜,他不识时务,越来越脱身于政治木偶。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废了他呢?这对康熙来说是件异常痛苦、分外尴尬的事。显然,当初“选马”是你,今日“杀马”也是你,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所谓圣明天子,也会出现失策的时候。如果稍有回旋余地,康熙皇帝是决不会自抠眼珠子的。换言之,依当时的情形看,孔尚任如果不是犯了天条,康熙再怎么都不会撕牌的。那么,孔尚任能够捅破哪些王法呢?一准是孔尚任政治上出大问题,康熙绕不过去了!
与其说现代人非常熟悉孔尚任的人品与经历,还不如说更了解他的文学作品。凭心而论,孔尚任基本很少政治上惊人的成就,民间最清楚的,当然还是著名的《桃花扇》了。孔尚任在官场呆了16年,他不去琢磨康熙为什么赏他一官半职,却花掉十多年的业余时间,搜集材料,数易其稿,创作什么感叹兴亡的《桃花扇》。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历来统治者心惊的就是这,而孔尚任的政治问题,也盖在于斯。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空议论”了什么问题呢?“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扯碎扯碎一条条,再一番鲜血满扇开红桃,开红桃。”这不是为那个“南明”唱挽歌,鼓动反清复明,公然要造反吗!
可以想见,1699年,刚刚出笼的《桃花扇》轰动京城时,康熙派人向孔尚任索取稿本,读罢心中会是什么滋味?如此明显而又强烈的反清倾向,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家伙却看不出来,居然还争相传抄。内廷竟与班社竞相演出,这些做法的确是丑态百出、愚蠢至极了。
要说,皇帝就是皇帝,人家政治嗅觉就是不一般,一鼻子就嗅出气味不对,其实,更能体现其政治智慧的,正是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处理无非三种:一是“热处理”,一是“冷处理”,再就是不处理的“处理”手段。
《桃花扇》怎么处理?按著名的“大清律”,对煽动造反的,一般人没得说,当然要“热处理”,要杀头、灭九族,动静越大越好。可是,对眼前这位孔尚任呢?杀,当然没问题,可一旦杀掉他,马上就面临下一个问题,即要不要诛他九族?这其实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只杀孔尚任而不灭其九族,搞个轰轰烈烈的“烂尾案”出来,“大清律”及他本人那就尴尬至极了。而灭门孔府,动静又闹得太大,不仅山东要血流成河,天下也要血流成河,没准就收不了场的!
康熙皇帝比谁都清楚,孔门之所以不能灭,是因为“尊孔”大旗不能砍,还必须继续扛下去,他那个略显幼稚的大清王朝,还得仰仗所谓大局稳定的旗帜呢。因此,孔尚任的一记耳光,使康熙皇帝不隐忍也得隐忍,一个惊天大案就这样硬压了下来。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感情用事,这算不算个政治智慧?从另一方面讲,投鼠而忌器,又叫他怎么不尴尬、不痛苦呢?
回味历史,对于《桃花扇》“热处理”不行,不处理当然也不行。这就别无选择,只有“冷处理”了。孔尚任固然不好杀头,但也不能继续留在官员队伍里了,这就是孔尚任为什么没有被杀,只是稀里糊涂罢官的由来。明明非掉脑袋不可的事,却只给了个罢官处分,极刑干系行政了结,天下还有比这更划算,更幸运的吗?
至于《桃花扇》一案为什么始终讳莫如深,没有定性,甚至还“盛演不衰”,找不到孔尚任罢官的任何档案证据,相信对那个八岁登基、曾铲除股肱老臣、经常不按常规出牌的清朝皇帝深入研究之后,谁都会恍然大悟,没法不击节的!
值得一提的是,孔尚任家对此心知肚明,投桃报李。孔尚任死后,朝廷尽可能地将其社会影响“边缘化”,把他请得远远的,坟头上不留《桃花扇》任何痕迹,一任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好像任何愉快和不愉快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三百多年来,人们惋惜不已,甚至愤愤不平,在罢官原因上,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文人书生们,一头钻进故纸堆,皓首穷经找证据,企图弄明白这位“天下第一家”的文化名人、剧作大家,到底为什么原因突然被罢官呢?
要研究孔尚任罢官的经历,首先要看看他那官是怎么当上去的?
翻翻当年的历史,用今天的话说,那属于“伯乐”亲自相中的结果。那位“伯乐”并非别人,居然是享有一代英主之称的康熙皇帝。
孔尚任虽出生高门望户,书香世代,可谁知他就那么地不争气,竟会屡试不第的。古代相信,“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眼看政治方面就没什么戏了,很难想到,孔尚任已人到中年,居然会时来运转,被九五之尊的皇帝一眼相中。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
当时,而立之年的康熙来曲阜“祭孔”。那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第41个年头儿,作为一个政权,大清尚在襁褓期。因此,康熙祭孔有没有当当伯乐的意图,后人不太清楚,但他需要借助“圣人家”的社会影响,用“尊孔”的政治大旗笼络人心,以巩固趔趔趄趄的大清,则是没有任何疑义。孔尚任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隐居曲阜石门山苦修,梦想咸鱼翻身的他,会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在御前讲经。这自然属于历史的偶然。
时年36岁的孔尚任,据说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引驾”和“御前讲经”都非常成功,因此深得皇帝青睐。相关史料记载:“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这个“不拘例”就是破格。孔尚任由一名地位卑微的童生,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这个官职负责国民教育之类的事情,自然可以领略浩荡皇恩了。
其实,也并非没有疑问。按常理,所谓“不拘例”,通常要碰到很多机会受重用、被提拔,特别是以当今皇帝为后台,那么大的来头,那么硬的后台,自然可以捞到很多官场上的便宜。“议用”到较为重要的位置,还能成问题吗?可是,朝廷并没有让孔尚任一步登天,而是仅给了他一套低级的行头。皇帝既没有许以高官显位,也没让进枢密要害,这就未免令人起疑了。
康熙皇帝亲临曲阜,哪是为了“祭孔”呢?分明是为自己画像来了!他要为自己画张尊孔崇儒的政治粉墨像,让天下人尤其汉族知识分子都知道,他爱新觉罗·玄烨和你们是一样的,也属于圣人门徒,高举孔儒大旗。既然是为自己画像,为何不就此机会,顺手给一介布衣的孔家之后赏副顶戴花翎,给自己尊孔崇儒的外表?那样,皇帝的光辉形象岂不风采倍增呢?按照常理,孔尚任进身为官,也并不属于学问造化;分明是官场的运气来了,即便学问再深,也只能充当一具小小的玩偶。
当然,要研究孔尚任罢官,自然要问问谁能动他?显然,第一位大人物就是康熙皇帝。孔尚任的官职既算作“御赐”,那么,他那个身份也就跟科举入仕大不一样了。换句话说,他那才是真正的“恩科”进身,“殿试”登堂。如此一个跟天子门生没什么两样的人物,又是圣人火种,正是需要大加利用的时候。因此,对付孔尚任的角色,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其他人物谁也办不到。
事实上,康熙一直都希望将孔尚任这只装点门面的木偶做大、做强。孔尚任在出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一带治河三年。回京后,立刻调任户部主事。官虽不算大,但级别升上来了,成为正六品的朝廷命官,而且,开始进入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实权机构了。此后不久,孔尚任又升为广东清吏司员外郎,虽说只是个从五品,但比照现在的官阶,也算是步入高级行政官员的行列了。
可以说,孔尚任如果精明,能够好自为之,也就是与康熙政治上保持一致,他那个前途还真的是无可限量呢!可惜,他不识时务,越来越脱身于政治木偶。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废了他呢?这对康熙来说是件异常痛苦、分外尴尬的事。显然,当初“选马”是你,今日“杀马”也是你,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所谓圣明天子,也会出现失策的时候。如果稍有回旋余地,康熙皇帝是决不会自抠眼珠子的。换言之,依当时的情形看,孔尚任如果不是犯了天条,康熙再怎么都不会撕牌的。那么,孔尚任能够捅破哪些王法呢?一准是孔尚任政治上出大问题,康熙绕不过去了!
与其说现代人非常熟悉孔尚任的人品与经历,还不如说更了解他的文学作品。凭心而论,孔尚任基本很少政治上惊人的成就,民间最清楚的,当然还是著名的《桃花扇》了。孔尚任在官场呆了16年,他不去琢磨康熙为什么赏他一官半职,却花掉十多年的业余时间,搜集材料,数易其稿,创作什么感叹兴亡的《桃花扇》。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历来统治者心惊的就是这,而孔尚任的政治问题,也盖在于斯。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空议论”了什么问题呢?“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扯碎扯碎一条条,再一番鲜血满扇开红桃,开红桃。”这不是为那个“南明”唱挽歌,鼓动反清复明,公然要造反吗!
可以想见,1699年,刚刚出笼的《桃花扇》轰动京城时,康熙派人向孔尚任索取稿本,读罢心中会是什么滋味?如此明显而又强烈的反清倾向,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家伙却看不出来,居然还争相传抄。内廷竟与班社竞相演出,这些做法的确是丑态百出、愚蠢至极了。
要说,皇帝就是皇帝,人家政治嗅觉就是不一般,一鼻子就嗅出气味不对,其实,更能体现其政治智慧的,正是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处理无非三种:一是“热处理”,一是“冷处理”,再就是不处理的“处理”手段。
《桃花扇》怎么处理?按著名的“大清律”,对煽动造反的,一般人没得说,当然要“热处理”,要杀头、灭九族,动静越大越好。可是,对眼前这位孔尚任呢?杀,当然没问题,可一旦杀掉他,马上就面临下一个问题,即要不要诛他九族?这其实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只杀孔尚任而不灭其九族,搞个轰轰烈烈的“烂尾案”出来,“大清律”及他本人那就尴尬至极了。而灭门孔府,动静又闹得太大,不仅山东要血流成河,天下也要血流成河,没准就收不了场的!
康熙皇帝比谁都清楚,孔门之所以不能灭,是因为“尊孔”大旗不能砍,还必须继续扛下去,他那个略显幼稚的大清王朝,还得仰仗所谓大局稳定的旗帜呢。因此,孔尚任的一记耳光,使康熙皇帝不隐忍也得隐忍,一个惊天大案就这样硬压了下来。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感情用事,这算不算个政治智慧?从另一方面讲,投鼠而忌器,又叫他怎么不尴尬、不痛苦呢?
回味历史,对于《桃花扇》“热处理”不行,不处理当然也不行。这就别无选择,只有“冷处理”了。孔尚任固然不好杀头,但也不能继续留在官员队伍里了,这就是孔尚任为什么没有被杀,只是稀里糊涂罢官的由来。明明非掉脑袋不可的事,却只给了个罢官处分,极刑干系行政了结,天下还有比这更划算,更幸运的吗?
至于《桃花扇》一案为什么始终讳莫如深,没有定性,甚至还“盛演不衰”,找不到孔尚任罢官的任何档案证据,相信对那个八岁登基、曾铲除股肱老臣、经常不按常规出牌的清朝皇帝深入研究之后,谁都会恍然大悟,没法不击节的!
值得一提的是,孔尚任家对此心知肚明,投桃报李。孔尚任死后,朝廷尽可能地将其社会影响“边缘化”,把他请得远远的,坟头上不留《桃花扇》任何痕迹,一任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好像任何愉快和不愉快都没有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