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代化问题的哲学反思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异化现象是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深刻表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广泛而深人的批判,揭示了异化现象的秘密,同时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现代性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从中找到解决之道。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代化问题;反思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具体阐诉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其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
  一是从生产的对象来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人创造劳动产品为自己服务,但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不但脱离了劳动者,而且变为其对立面,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越受其所支配,最终造成了物的异化。
  二是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劳动并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求,对于人们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强制性的劳动,是作为人的谋生手段而存在的。这就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
  三是从人的类本質来看,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的前两个表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类”、“类本质”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他所要论证的就是从人的生产活动同动物的本能的生命活动的区别来看的异化现象。从人的类本质来看,人类已经摆脱了其狭隘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人类依旧靠物质来维持自身肉体的生存,将自己降低为动物。
  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前面三种异化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异化。但是,这个“人”具体指的是劳动者、资本家还是普通市民,他并未做详细的介绍,与前三个表现相比,马克思对人与人相异化这一表现所作的阐释并不多,这也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缺陷。
  二、现代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异化根源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现代化问题的重要表现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发展需要解决的最为严峻的迫切问题。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破坏了整个人类与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
  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我们可以从哲学的根源加以探讨。第一是从人的异化方面来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向我们昭示了: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是一种典型的物对人的统治。就是因为人的异化,所以人们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第二,人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初期,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看到对自然的大肆掠夺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受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大市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想实现人类的不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被提了出来。
  (二)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问题是现代化问题的又一表现
  文明形态的转换,必然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工业文明以来的全球化过程,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市场化的过程,并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由于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其结果是造成了当代人类的两大生存困境: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摄取所带来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
  (三)人类生存的意义危机问题也是现代化问题的表现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物质的极大繁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享受和选择的可能,不少现代人成了一些购物狂,他们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购买商品。这些在大学生身上更是表现的特别明显,由此许多青年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精神空虚,找不到自身的灵魂家园。
  三、现代化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构建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关系,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控制人口、优化环境和保护资源,坚定不移地加强环境保护。同时以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法律意识为切入点,广泛传播生态知识、法律知识,使人们形成有关生态保护的价值观,通过生态法律制度规定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
  (二)发挥科技的人文价值功能,增强人的主体性
  人作为技术主体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认识到技术异化的存在,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作为技术主体,应该认识到我们认识的有限性,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不确定性世界的把握是不全面的,所以,人类对技术的应用应该谨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弱化技术的负效应。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的主体 性首先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与此同时要想增强人的主体性还必须使人的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三)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丰富人的自我精神世界,要从构建自我价值观、自我信念着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
  [2]陶渝苏.异化理论与现代化诉求——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2.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申永华.提升人的主体性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作者简介:
  李雪清(1992.1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源来说是国际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共产主义者的基本素养。然而,共产主义者又生活在具体国度,对自己的祖国有着天然的热爱。共产主义者的爱国精神与世界情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代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又要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向世界宣扬中国主张,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梦。  关键词:共产主义者;世界情怀;爱国精神;中国主张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源来说是国际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