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严密的逻辑与注重审美意境的美学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如果运用发挥得好,就会相得益彰,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新闻创作的客观性与美学功能的有机融合
尊重事实、秉持客观立场是新闻报道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实现对事实的全面准确还原离不开报道者对事实细节的精确把握,也要求报道者在新闻文本行文中,对个人主观思想、情感等因素干预稿件内容真实性、客观性的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到有意规避。客观性、真实性的价值原则表现为文本语句的高效、精炼表达,同时也表现为文本逻辑形式与结构形态的高度明晰。
通常,在新闻行文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一定意义上的美学特征。比如:新闻作品呈现的内容选题、以文字等形式为载体的现场还原与环境再现(包括对当事人话语的直接引用),在很多情况下能够促发受众形成审美意义上的感官反应和心理感受,或者是美学范畴内的解读,进而深化扩展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思考和认知。另外,特定的新闻报道行文中排列组织方式和语素的选择使用,也可以产生令人赏心悦目、情感共鸣的美感效果。
应该说,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真实性、逻辑性等因素与美学因素是同时存在的,难以分割,只是美学元素应服从并服务于客观事实层面的内容。而且,一个作品的客观表达和逻辑使用以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也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美学元素推动实现。
二、新闻创作美学功能的合理把握和控制
市场经济时代,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受众青睐,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娱乐化和世俗化方向倾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掌控新闻的娱乐与审美,形成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新闻信息的“生产商家”,具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媒体对信息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许多媒体都把新闻的娱乐化和世俗化作为吸引受众注意的方式之一。这其中,如果新闻报道的美学元素运用得好,通过增加新闻中的娱乐内容,会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如果美学功能运用失当,过度渲染,夸大、歪曲或轻视事实,则必然会破坏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某种负面效果。所以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和控制新闻作品的美学功能。这样才能在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美学元素表现创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赢得媒体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新闻作品中的美学创作引入人文关怀
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上,不仅要善于把握客观事实、善于逻辑表达、善于运用审美元素,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愫。而且这种具有一定道德要求和情感要求的创作,也应该属于新闻创作的美学范畴。新闻作品的创作中,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使资料与信息更加精确化,使最后的新闻作品既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情味,又不失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信息的客观性,这应该是新闻作品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
强调新闻作品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重视人类的和谐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爱护并尊重他人,对人的权利和尊严进行保护和尊重,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平等。二是重视受众,报道角度要从受众出发,理解受众的感受,尽量帮助受众解决困难,让受众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来自社会的关怀。
施以美的文字表达、美的心灵感悟,并基植在客观事实的报道上,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感染人、不鼓舞人、不震撼人呢?由此可以说,把握好新闻创作的美学功能,是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责任编辑:白洁
一、新闻创作的客观性与美学功能的有机融合
尊重事实、秉持客观立场是新闻报道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实现对事实的全面准确还原离不开报道者对事实细节的精确把握,也要求报道者在新闻文本行文中,对个人主观思想、情感等因素干预稿件内容真实性、客观性的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到有意规避。客观性、真实性的价值原则表现为文本语句的高效、精炼表达,同时也表现为文本逻辑形式与结构形态的高度明晰。
通常,在新闻行文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一定意义上的美学特征。比如:新闻作品呈现的内容选题、以文字等形式为载体的现场还原与环境再现(包括对当事人话语的直接引用),在很多情况下能够促发受众形成审美意义上的感官反应和心理感受,或者是美学范畴内的解读,进而深化扩展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思考和认知。另外,特定的新闻报道行文中排列组织方式和语素的选择使用,也可以产生令人赏心悦目、情感共鸣的美感效果。
应该说,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真实性、逻辑性等因素与美学因素是同时存在的,难以分割,只是美学元素应服从并服务于客观事实层面的内容。而且,一个作品的客观表达和逻辑使用以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也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美学元素推动实现。
二、新闻创作美学功能的合理把握和控制
市场经济时代,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受众青睐,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娱乐化和世俗化方向倾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掌控新闻的娱乐与审美,形成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新闻信息的“生产商家”,具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媒体对信息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许多媒体都把新闻的娱乐化和世俗化作为吸引受众注意的方式之一。这其中,如果新闻报道的美学元素运用得好,通过增加新闻中的娱乐内容,会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如果美学功能运用失当,过度渲染,夸大、歪曲或轻视事实,则必然会破坏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某种负面效果。所以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和控制新闻作品的美学功能。这样才能在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美学元素表现创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赢得媒体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新闻作品中的美学创作引入人文关怀
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上,不仅要善于把握客观事实、善于逻辑表达、善于运用审美元素,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愫。而且这种具有一定道德要求和情感要求的创作,也应该属于新闻创作的美学范畴。新闻作品的创作中,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使资料与信息更加精确化,使最后的新闻作品既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情味,又不失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信息的客观性,这应该是新闻作品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
强调新闻作品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重视人类的和谐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爱护并尊重他人,对人的权利和尊严进行保护和尊重,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平等。二是重视受众,报道角度要从受众出发,理解受众的感受,尽量帮助受众解决困难,让受众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来自社会的关怀。
施以美的文字表达、美的心灵感悟,并基植在客观事实的报道上,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感染人、不鼓舞人、不震撼人呢?由此可以说,把握好新闻创作的美学功能,是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