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的每一台电脑上利用校园网与互联网接轨,师生随时下载教学中相关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利用网上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将课件放在电脑上,通过网络环境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为一个教学设计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从网络中去听、去读、去看,在有声有色的环境中感受、想象文章描绘的意境,领略文章的主题,并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索,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有形象性、直观性,也便于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难点可用动画或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一方面是减轻了抽象思维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例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等等与自然科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文章,用动画片的方式来演示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二、渲染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小说教学、散文教学尤其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境进行辅助。
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地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三、補充相关资料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还在网页上设计有“网上论坛”。全班学生在看过之后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叹、叫好的!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四、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五、快速效果反馈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能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开阔视野,加大课堂信息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课堂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的每一台电脑上利用校园网与互联网接轨,师生随时下载教学中相关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利用网上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将课件放在电脑上,通过网络环境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为一个教学设计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从网络中去听、去读、去看,在有声有色的环境中感受、想象文章描绘的意境,领略文章的主题,并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索,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有形象性、直观性,也便于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难点可用动画或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一方面是减轻了抽象思维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例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等等与自然科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文章,用动画片的方式来演示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二、渲染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小说教学、散文教学尤其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境进行辅助。
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地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三、補充相关资料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还在网页上设计有“网上论坛”。全班学生在看过之后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叹、叫好的!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四、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五、快速效果反馈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能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开阔视野,加大课堂信息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课堂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