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元解读一直以来被人所误解,有教师认为多元化解读是有害的无效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元解读不是无章法、随心所欲乱读,而是规范的有价值取向的解读。在教学中,要重视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元解读;阅读;学生;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38-01
多元解读一直以来被人所误解,有教师认为多元化解读是有害的无效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元解读不是无章法、随心所欲乱读,而是规范的有价值取向的解读。本文研究如何让学生个性之花在多元解读文本中绽放,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搭建平台,倡导民主
阅读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果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获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并构建解读平台。传统填鸭式教学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很难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在心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落差。比如讲授《木兰诗》时,学生说:“老师,古代女人都是小脚,走路都很费劲,怎么能参军打仗呢?”这名教师只是含糊地回答木兰好像没有缠足。可学生却刨根问底:“从课文中发现,木兰是孝顺的孩子,父母之命在古代根深蒂固,怎么会不缠足呢?”教师最终痛斥了学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也浇灭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当代教育强调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找到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比如《变色龙》一课,在讨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断案过程时,学生说警官判断没有错,赫留金当真有罪。我问学生: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开始的时候小狗可怜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害的感觉,所以认为赫留金想嫁祸给小狗以便获得补偿。这名同学的发言,立刻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我顺势问,有不同意见吗?最后,学生们争相发言。而我,也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断案依据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教师是教学的指引者,是辅助学生学习。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有了激励和创新,多元解读才能有效落实。
二、有效切入,多元解读
文章必有看点,看点也是教学重点。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文本,找到文章切入点,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要抓住文本内容。内容是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就像《红楼梦》能涵盖琴棋书画、天文地理以及诗词歌赋、哲学、药学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比如《散步》作为一篇蕴意通透的精美散文,讲述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场景。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人性、亲情和生命,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畅谈亲情、美德、包容以及体谅等。
其次,汉语是细腻丰富的充满人情味的语言,但同时蕴意又是模糊朦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本语言,对有意义的模糊性语言进行揣摩。比如《我的第一本书》,在文章的最后说的是人不能忘本。“本”又指的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概括:父亲的希望、难忘的友情、温馨的亲情和父亲的教育,等等。
最后,理解文本主旨是阅读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在书面表达教学时,我让学生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有些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盲人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美好。同时,抓住人物形象,让学生在鉴赏人物形象过程中找到创新和求异的可能。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用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产生思想的争鸣。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的速度以及狗咬人事件中的言语等,值得思考。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回答精彩,主旨意义也多样化。
三、多元有界,切实解读
物极必反。多元解读不等于绝对自由。多元解读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是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收获取向的。
首先,要尊重课本,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教学的起点和依托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也是立足在文本之上的。解读自由和解读限制的契合点才是多元解读的魅力所在。如讲授《社戏》时,我让学生仔细品读归航偷豆的部分,这段话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学生很容易在品读中看出小伙伴的饥饿和野性童真。
其次,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价值取向的引导。良好的价值取向是陶冶学生品德和审美情操的关键,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如《白兔和月亮》一课,有的学生认为,白兔得到了月亮以后就拥有了月亮,也有了得失之患。因此,我抓住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与朋友共同分享呢?学生们很快积极发言,将课堂氛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课程结束后,我做出总结:在生活中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很多,比如书籍、欢乐。也有不能分享的,比如爱情,等同学们长大以后自然会有深刻体验。教师简单的言语,让学生明白友情与爱情的不同,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四、结束语
多元解读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也是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应该把多元解读落实到日程上,注重个性化阅读,在多元解读过程中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娟.让“多元解读”的奇葩绽放在美丽的课堂[J].内蒙古教育,2009(02).
[2]王珍珠. 教师要多元解读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关键词:多元解读;阅读;学生;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38-01
多元解读一直以来被人所误解,有教师认为多元化解读是有害的无效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元解读不是无章法、随心所欲乱读,而是规范的有价值取向的解读。本文研究如何让学生个性之花在多元解读文本中绽放,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搭建平台,倡导民主
阅读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果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获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并构建解读平台。传统填鸭式教学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很难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在心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落差。比如讲授《木兰诗》时,学生说:“老师,古代女人都是小脚,走路都很费劲,怎么能参军打仗呢?”这名教师只是含糊地回答木兰好像没有缠足。可学生却刨根问底:“从课文中发现,木兰是孝顺的孩子,父母之命在古代根深蒂固,怎么会不缠足呢?”教师最终痛斥了学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也浇灭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当代教育强调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找到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比如《变色龙》一课,在讨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断案过程时,学生说警官判断没有错,赫留金当真有罪。我问学生: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开始的时候小狗可怜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害的感觉,所以认为赫留金想嫁祸给小狗以便获得补偿。这名同学的发言,立刻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我顺势问,有不同意见吗?最后,学生们争相发言。而我,也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断案依据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教师是教学的指引者,是辅助学生学习。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有了激励和创新,多元解读才能有效落实。
二、有效切入,多元解读
文章必有看点,看点也是教学重点。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文本,找到文章切入点,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要抓住文本内容。内容是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就像《红楼梦》能涵盖琴棋书画、天文地理以及诗词歌赋、哲学、药学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比如《散步》作为一篇蕴意通透的精美散文,讲述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场景。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人性、亲情和生命,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畅谈亲情、美德、包容以及体谅等。
其次,汉语是细腻丰富的充满人情味的语言,但同时蕴意又是模糊朦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本语言,对有意义的模糊性语言进行揣摩。比如《我的第一本书》,在文章的最后说的是人不能忘本。“本”又指的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概括:父亲的希望、难忘的友情、温馨的亲情和父亲的教育,等等。
最后,理解文本主旨是阅读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在书面表达教学时,我让学生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有些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盲人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美好。同时,抓住人物形象,让学生在鉴赏人物形象过程中找到创新和求异的可能。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用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产生思想的争鸣。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的速度以及狗咬人事件中的言语等,值得思考。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回答精彩,主旨意义也多样化。
三、多元有界,切实解读
物极必反。多元解读不等于绝对自由。多元解读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是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收获取向的。
首先,要尊重课本,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教学的起点和依托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也是立足在文本之上的。解读自由和解读限制的契合点才是多元解读的魅力所在。如讲授《社戏》时,我让学生仔细品读归航偷豆的部分,这段话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学生很容易在品读中看出小伙伴的饥饿和野性童真。
其次,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价值取向的引导。良好的价值取向是陶冶学生品德和审美情操的关键,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如《白兔和月亮》一课,有的学生认为,白兔得到了月亮以后就拥有了月亮,也有了得失之患。因此,我抓住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与朋友共同分享呢?学生们很快积极发言,将课堂氛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课程结束后,我做出总结:在生活中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很多,比如书籍、欢乐。也有不能分享的,比如爱情,等同学们长大以后自然会有深刻体验。教师简单的言语,让学生明白友情与爱情的不同,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四、结束语
多元解读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也是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应该把多元解读落实到日程上,注重个性化阅读,在多元解读过程中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娟.让“多元解读”的奇葩绽放在美丽的课堂[J].内蒙古教育,2009(02).
[2]王珍珠. 教师要多元解读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