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队伍已经非常庞大了,随着数量不断增加,各种问题逐渐显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新的关注焦点,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一是影响自身健康成长,二是影响我国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三是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改善途径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渐庞大,伴随着与父母沟通少、隔代教育缺失等缘故,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社会中形成的新兴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鉴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途径进行研究意义深远。
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分析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 长期的家庭缺失
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 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
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 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改善途径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1.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学生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2.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3.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四、 结束语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陶星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新课程,2015(08).
[2]易礼洲.管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措施[J].快乐阅读,2016(04).
作者简介:
刘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兴仁县第七小学。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改善途径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渐庞大,伴随着与父母沟通少、隔代教育缺失等缘故,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社会中形成的新兴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鉴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途径进行研究意义深远。
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分析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 长期的家庭缺失
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 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
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 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改善途径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1.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学生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2.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3.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四、 结束语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陶星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新课程,2015(08).
[2]易礼洲.管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措施[J].快乐阅读,2016(04).
作者简介:
刘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兴仁县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