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加上当前规范办学的要求,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思想品德课堂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迫切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民主、开放的新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无疑,现代教育倡导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管是什么学科,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成为课程改革的促进者。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制推动的发展,而是内在的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思想各异的主体的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实现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只有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需要教师倡导民主平等的作风,进行开放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需要。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多数思想品德教师习惯于封闭式教学,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使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扼杀学生的天性,以及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学科教学的悲哀。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形象,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倡导一种民主的、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思想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二、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怎样运用这种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做到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结论开放和教学评价开放。
(一)教学内容开放,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结构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与教材,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
(二)教学过程开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真实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其着眼点、困惑、兴致、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各不相同,这使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思想品德课运用既定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教学,不可能适应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不可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即使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调动教师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才能提高教学适应性,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统一。
(三)教学方法开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由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性格爱好、思想方式不同,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这样的人文学科。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变革教学方法,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努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但是,探究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并不是一回事,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是看课堂上问题的多少和课堂热闹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看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发热烈讨论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有激烈争论、积极探索的高潮,有时却要有思绪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静。
(四)教学结论开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傳递过程,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对于“真”领域的问题,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试图让所有孩子同时形成同样的观点,那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虚伪的。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开放教学,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定势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充斥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及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开放式教学虽然不是理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但一定是一个重要标准。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思想品德课堂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迫切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民主、开放的新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无疑,现代教育倡导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管是什么学科,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成为课程改革的促进者。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制推动的发展,而是内在的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思想各异的主体的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实现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只有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需要教师倡导民主平等的作风,进行开放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需要。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多数思想品德教师习惯于封闭式教学,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使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扼杀学生的天性,以及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学科教学的悲哀。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形象,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倡导一种民主的、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思想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二、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怎样运用这种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做到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结论开放和教学评价开放。
(一)教学内容开放,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结构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与教材,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
(二)教学过程开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真实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其着眼点、困惑、兴致、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各不相同,这使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思想品德课运用既定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教学,不可能适应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不可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即使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调动教师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才能提高教学适应性,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统一。
(三)教学方法开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由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性格爱好、思想方式不同,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这样的人文学科。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变革教学方法,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努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但是,探究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并不是一回事,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是看课堂上问题的多少和课堂热闹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看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发热烈讨论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有激烈争论、积极探索的高潮,有时却要有思绪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静。
(四)教学结论开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傳递过程,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对于“真”领域的问题,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试图让所有孩子同时形成同样的观点,那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虚伪的。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开放教学,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定势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充斥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及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开放式教学虽然不是理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但一定是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