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课改错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勇敢地把自己从极权主义教会的权威下、从传统观念的重压下、从半封闭的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解放出来。如今,人们又经历了一次“解放”,依旧是有欢乐、阳光、自由,可惜的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存在着可怕的错位。
  有人是这样解释这些现象的: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我们不禁要问:“八荣八耻”渗透的是“有义务知道”的口号,还是“心灵深处”的真正认同?是过时了的“玩时髦”,还是迫切地使孩子认识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
  “这就是改革嘛!”竟有人这样说。如果此类教学的“改革”是“不断”地向着未来更为“纯粹”的目标行进,那么,诸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果改革每前进一步,教学目标都要发生变化,对于“过去”的根本总是拔了这棵换那棵,对于“未来”的景观亦随之移易,那么我们的“现在”有什么理由立足?又有什么优势得以发展?总是在废墟上重建,以我们的心性,能有几个人承受得住无限的零起点?其实,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这个,而是一个可怕的错位——“改革”与“革命”、“继承”和“颠覆”的错位。这里包含着改革与应试之间的悖论:改革观念、教学理念需要借助艺术来“形象地”、“情感地”加以表现。诸如课上的多媒体来个“镜花水月”,课后的趣味阅读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师闭眼做了“隐士”,学生“翻身作了主人”。一时之间,教学里冒出了一千个读者、“一万个哈姆雷特”,潇潇洒洒,好不热闹!这时候,能有几个人冷静地想到,“审美”与“娱乐”也会对教学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任何稍微具有丰富性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和方法上的纯粹与单一。改革本身存在的裂痕和矛盾,就潜在着一种“颠覆”的力量。尤其在新课改中,我们真的是看到了人类追求“绝对净化”的冲动,一种将人从传统的禁锢、拘束中解脱出来的欲望。于是有人开始叫:为什么要爱,大胆地说出你的恨,这叫真情诠释!为什么要提责任,想赚钱又不说,这叫虚伪!为什么跟他道歉,反正这个学校我是再也不呆了!为什么要默默无闻,这个社会谁不是在吹大牛?!
  一时之间,人们为了报复原来极端政治化的倾向,不断发泄个人大大小小的愤懑。不是说自由民主吗?有话直说呗!而新课改正好成了人们下手的一个好契机!这种一味摒弃、一味否定、一味怀疑的言行,实为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并且早与改革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已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冷静思辨”,“我们要用孱弱的双肩承担起责任”。然而,我们在承担责任之前,是否确定自己也是冷静思辨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极不愿承认,因为我们害怕,害怕自己无法承担这个事实,害怕一句“孱弱的理由”成不了借口,更害怕这一系列弊端的追究会最终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种感知:“一种情绪,一种由微小的触动所引起的无止境的崩溃。这崩溃却不同于往常,异样地宁静,宁静得有点悲哀,仿佛一座大山由于地下河的流动而慢慢地陷落……”这便是教育者自身的一个悖论:一方面担心说自己爱孩子。另一方面却又不敢表现出来,以为只要抓住好的一面,就可以掩盖一切。
  那么,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吗?不是的。然而此刻的思考,却是为了下一刻的前进。有人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正因为学生有缺点,所以才需要老师。”没错,他们是曾抛却了自己的家,满脸笑容地扑向西方文明,却碰到了人家的冷屁股。可是他们也挣扎过、茫然过,难道我们该指着他们的鼻子痛骂他们脑子不清醒吗?我们该怨恨他们为民族的自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吗?还是作出伤透了心的样子说:“去吧,你们去吧!去投入到洋鬼子的媚眼里去吧!”最后再添一句“活该”?不,家到底是家,永远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我们要叫他们回家,不过关键是要告诉他们回家的路。这当然不是退步的回归传统,相信在这一点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时至今日,那些优良的“基因”仍未注入改革创新的血液中,那些血气方刚的人们带着“一改到底”、“要革就革命”的激情引领潮流,至于“无木栽培”、“釜底抽薪”的行为则被认为是无关痛痒的。
  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三突出”,过去人们称之为“封建主义”的等级划分。然而现在看来,除了一贯说的优良传统以外,对于此类的“不良传统”,我们更多地不该是批判,而是学习。学习它的道德信仰和行为规范,学习它在自觉地忍受(通过外来力量)施加的折磨,学习自我完善的坚定意志。也许,对于抛弃了传统,又学不来西方文明的我们来说,也只有这种学习,才能从中寻找到自己,找到本世纪人文思想中抵抗物质主义和寻找精神出路的相似成分。
其他文献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  教室黑板上的“童心絮语”海报,成了家长们最关注的焦点。他们汇聚在教室的黑板前,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羞愧难当的,有愁眉苦脸的,有作沉思状的,也有十分激动的……众
陈仙红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任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壇新秀”“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她热爱美术教育,热衷于创设美术教育环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材料,指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她在美术教学中,坚持让孩子自主选择,大胆创作。她支持孩子对于材料与梦想之间的建构,支持孩子情感的倾诉和表达,支持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她把创作看作是融合智慧、
一、娃娃读画  张露丹:家里了客人,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有火锅、手把肉、清蒸鱼……,啤酒、饮料,满满的一桌子。  王天琪:歌舞厅里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喝咖啡。  杨紫涵:夜晚,人们来到街边的烧烤摊,吃烧烤,嗶啤酒,整个桌子一堆垃圾。  林雨润:这是爸爸的实验室,桌子全是爸爸做实验的仪器瓶子。  韩六庚:公园里的一个游乐场,好多人都在玩套圈圈游戏。  徐佳琦:太空实验室,太空人在做拯救地球的科学实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期间,有场面向1~2岁幼儿开展的亲子艺术公教活动,让人记忆犹新。井上有一,20世纪后期日本艺术家,他的书法个性张扬,从不墨守成规。他在创作时常常挥运巨笔、无拘无束,这一创作状态和1~2岁幼儿在接触到美术材料时的状态很相似。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1~2岁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激发他们的听觉、触觉、视觉和机体觉,让他们通过丰富有趣的音乐和美术活动,多通道感知艺术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法》(Endish LanguageTeaching Methodolom)的英语编辑JaneHenry女士在1997年的一次讲座上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她在公园中碰到几个中学生,大家对她的出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围拢过来抓紧机会练习口语,这在多年前是不多见的。Henry女士很高兴见到上海学生乐于交流,但在例行的问好、问姓名、问国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显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印染作品中构图的对称美。。  2.体验用石头等自然材料敲敲打打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和花、鹅卵石、白布。  教具准备:三种对称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兴趣  师:小朋友想一想你们平时绘画活动使用了哪些材料?(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个别回答)  师:今天绘画活动不用纸、不用笔、不用颜色,要用什么呢?小朋友仔细观察三幅作品就知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与用科学。”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才能。    一、课外开展小种植、小饲养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和旋律进行繪画,体验线条旅行的乐趣。  2. 尝试用流畅的线条创作带有一定情境的图画,并大胆讲述创作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展示板、彩带人手一根、牛皮纸若干、勾线笔等。  活动过程  一、彩带游戏引出线条,初步感知线条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师:漂亮的彩带会在老师手里变出什么呢?  1. 教师舞动彩带,幼儿观察彩带的变化。  ① 螺旋状:小朋友快看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这一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提出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关系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又怎样通过小组活动这一教学方式来达成三维目标呢?    一、领悟三维内涵,整合三维目标    1.深刻领悟三维内涵  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设为九个级别
美术欣赏课教学需要很大的信息量,对作品图像的质量要求也较高。而现代教材展示的作品数量有限,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小,并且是静态平面图,加之欣赏课课时少,因此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利用CAI课件具备的声、形、色等特征优势,将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之中。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各种积极情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