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绵一样吸水若渴,像筛子一样披沙拣金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块一】提出问题
  当你读书时,你是海绵还是筛子?
  快速自测通道:
  1.阅读时你总是不停勾画,各色记号笔轮番上阵
  2.你总是竭尽所能记住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新的识记型知识
  3.你总是希望能记住书中所有让你觉得漂亮的句子
  4.你总是对作者提出的新观点表示惊叹或赞赏
  5.读完之后,你会试着提炼关键词,检视是否有遗漏
  以上题目三个以上答案是“是的”,恭喜你,你是一名海绵型读者!
  1.你并不忙于做勾画,你认为经过推敲与提炼的东西比勾画出来的内容更重要
  2.你总是很警惕作者提出的新观点
  3.你总是追问“为什么”
  4.你会有意识寻找支撑作者观点的材料
  5.你会把自己的既有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对,甚至在脑海中展开辩论
  以上题目三个以上答案是“是的”,恭喜你,你是一名筛子型读者!
  海绵型读者
  优点:迅速吸收外界信息,丰富储备
  缺点:信息冗杂,被动吸收,不懂取舍,难以真正为你所用
  筛子型读者
  优点:互动型获取知识,不易被谬误蒙蔽,常有鲜明的洞见
  缺点:对既有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要求较高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想要成为能够提出自我见解的筛子型读者,在信息的河流里披沙拣金,筛出智慧,需要我们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可见,被无数人赞赏的批判式阅读和思维,其实离不开海绵型阅读做基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妨同时吸收二者之所长,互补其短,把日常阅读变成沉淀知识、锤炼智慧的舞台。基于此,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种阅读方法——对比式批判阅读。
  【板块二】解决问题
  所谓对比式批判阅读,本质上是比较阅读的一种方法,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常常会在不同的书中看到对同一材料的叙述与评价,材料相同时,我们就重点看其立论的层次;我们也会遇到对于同一话题或争议点,不同的看法与评价,论题相同时,我们则着重审视对比其论证的过程。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中识别高下,在高下里确定自我的方向,从而站在众多的书籍之上,迅速沉淀、成长。
  同一素材,批判阅读
  材料一:塔斯马尼亚岛的最后一个土著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一个女子名叫楚格尼尼,她知道自己是他们民族的最后一人,她向常常来“探望”她的英国人恳求,在她死后,请不要解剖她的尸体。1876年,当她刚刚死去,英国人就迅速掏出了手术刀,解剖之后,英国人把她的骨骼陈列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博物馆。
  袋狼的灭绝,与土著的灭绝颇为相似。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新居民——是的,土著已经灭绝,士兵和囚犯,还有移民的后代,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
  科学家们在寻觅袋狼的克隆之法时,那个灭绝塔斯马尼亚土著的起点——亚瑟港监狱,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富神秘色彩、接待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不过人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怀念曾经的土著,而是为了感受监狱的恐怖。——申赋渔《逝者如渡渡·袋狼》
  材料二:令人不胜感慨的是,就算死后,科学与进步并未就此放过他们,最后几个塔斯马尼亚人的遗体被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长以科学之名取走,进行解剖、测量长度和重量,再分析发表成所谓科学文章。接着,他们的头骨和骨架再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成了人类学的藏品。一直到1976年,塔斯马尼亚博物馆才终于愿意松手,让楚格尼尼(最后一位离世的纯种塔斯马尼亚人)的遗骨得以安葬,此时,她已经去世了一百年之久。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也是到了2002年,才归还她的皮肤和头发标本。
  所以这样说来,库克的船队(1968年受英国皇家学会出资委派前往塔希提岛)究竟是有武力保护的科学远征队,还是有几个科学家随行的武力远征军?这个问题就像是车子的油箱该说是半满还是半空一样,其实两者皆是。科学革命与现代帝国主义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像是库克船长和植物学家班克斯来说,科学和帝国根本就是一家。就连倒霉的楚格尼尼也分不出这两者的概念有何不同。——尤瓦尔·赫拉利《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问题三连击
  问题一:两段引文让我获得了那些事实型素材?
  材料一: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男人、女人各自去世时间。楚格尼尼被英国人囚禁,死后被英国人解剖,骨骼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
  材料二:楚格尼尼的遗骨被塔斯马尼亚博物馆收藏,1976年归还,2002年皮肤与头发标本被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归还。
  问题二:他们各自以楚格尼尼的材料论证了什么观点?
  材料一:塔斯马尼亚土著的灭绝令人同情,现代人们缺少对这些土著的同情心。
  材料二:楚格尼尼所代表的土著民的灭绝,是军事入侵与科学入侵的共同结果,科学进步与现代化国家的扩张互相助力。
  问题三:观点背后的价值观判断是什么?
  材料一:人类宝贵的同情心比满足贪婪的欲望更重要。
  材料二:同类生命的生存权比科技进步更重要。
  转换内化,批判吸納
  我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材料一的观点比较直接浅白,是基于情感的一种陈述,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情感体验的表达。材料二的观点则经过了作者的进一步推敲,是理性思考沉淀的结果,可以吸收参考。
  运用到我的考场作文中,给我带来的启迪是,科学的中立性,它既造福人类,又容易给人类带来伤害,关键要看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是谁。在科学与帝国扩张面前灭亡的塔斯马尼亚人,会不会是在人工智能前灭亡的现代人的隐喻?
  技巧提示
  1.在对比式批判阅读过程中,第一步我们做的是海绵型阅读,把事实型知识作为新知吸收,在面对我们曾经全然无知的新的事实时,通过对比审视,发现差异,主动追溯根源,力求信息准确全面。   2.找到不曾明言的价值观判断,有助于我们凝练事实,提升论述的概括性,突破具体烦琐的细节制约。
  运用示范:2018年北京卷,想象作文《绿水青山图》
  伦敦,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实验室。
  大家看着缓缓睁开眼睛的“楚格尼尼”。从标本里提取的DNA给了五百年后的人们再一次见到塔斯马尼亚人的真容的机会。对了,标本,当年医师学会归还的,只是部分。
  醒来的楚格尼尼,困惑地看看四周,这些白色大褂的人也以同样好奇的眼光看着她。只是她尚且不懂,这好奇中还掺杂着得以弥补过失的庆幸,如果一个楚格尼尼可以在实验室“复活”,那么复活整个塔斯马尼亚人,也指日可待。
  曾经的贪婪与自大,十九世纪那些掌握着现代科技与枪炮的人,并没有把这些土著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经历了“自然报复”的黑暗时代,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与土著、与草木一样,是这自然中的一环,彼此相依,才能共同享受阳光雨露与生命。
  同一话题 批判阅读
  材料一:说理在使用伦理概念时,需要区分具有普遍意义的和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概念,例如,自由、平等、宽容、人道、尊严属于第一类,而五讲四美三热爱、发展、稳定則属于第二类。第一类价值对人类有普遍、永恒的意义,尽管每一种价值的具体内涵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变化。第二类价值是政策式和口号式的,虽然适合于一时一地的需要,但缺乏长久的普遍意义。只有第一类价值才有可能因在历史和传统中长久传承,形成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伦理说理越是能诉诸稳定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普遍价值),就越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核心价值在公共说理中不断被引用,被讨论,就会变得越加具体、饱满、丰富,也会在社会中真正成为起作用的行为准则和有权威的说理依据。——徐贲《明亮的对话》
  材料二: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例如教会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像是两个天主教徒,就算从未谋面,还是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是一起筹措资金盖起医院,原因就在于他们同样相信神化身为肉体,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我们的罪。所谓国家,也是基于国家故事。治愈司法制度,也是立基于法律故事。从没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还能同心协力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只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当然,他们也相信付的律师费确实存在。)
  然而,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人类自己发明并互相讲述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尤瓦尔·赫拉利《知善恶树》
  问题三连击
  问题一:两段引文论述到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抽象的理念是否存在。
  问题二:对该话题作者有着怎样各自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认为抽象的理念尤其是核心价值存在,且对人类秩序建设非常重要。材料二认为抽象的概念对发起合作虽然重要,但并不存在,只是人类想象出来的。
  问题三:各自的论证站得住脚吗?
  材料一并非论证性语段,只是作者叙述在他眼中如真理一般存在无需论证的观点。其背后的合理性需要读者自行审视判断。材料二用宗教、国家、司法三个事例共同论证相信某个抽象的理念是合作的根基,但对于这种抽象的理念为何是不存在的,并没有详实论证,只是以一个断言做终结。
  转换内化,批判吸纳
  我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材料一的论述核心价值的稳定性、时代性、重要性,是我们在写议论文时需要时时引用的价值观判断,只有相信核心价值的存在及必要,才能对一些带有争议的事实做出有依据的判断,是非善恶是根本的认知,我赞同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重叠的部分,抽象理念对于发动合作、维持秩序极其重要,我深表赞同。但对于这种理念是不存在的,我不赞同。譬如,人权、生命尊严权、自由权、财产权等等,这些是切实存在的。西方法理学中就有“自然正义”一说,自然正义即是人类无法证明某类公平正义是绝对真理,然而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这类公平正义是必须接受的,在某些情况下,法官就会运用“自然正义”超越法律的规定。
  技巧提示:
  1.对于不同作品提到的同一话题,尽可能高度概括,提纯之后的议论母题有限,便于我们运用时广泛展开。
  2.他人奇鲜的观点经过理解之后若认同,则收入自己的认知库,他日相遇同类话题可直接使用,是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运用示范:2018年江苏卷《语言》
  只有大家都明白语言所指,语言才能发挥其交流沟通的作用。除了艺术的语言、科学的语言之外,还有伦理的语言,它的存在,让我们的价值观得以沟通,实现宝贵的统一。试想,若没有一种语言让我们都明白善良为何物,善良此时就是不存在的,人人各行其是,各为其利,最终的结果令人担忧。但若我们能把善良这一理念在行动之前就统一在各人的脑海之中,我们会知道为人着想是善,关爱环境是善,孝顺父母是善,善也学会需要一定的牺牲做代价,但追求善良、保持善良,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的纯粹追求,是有其必要性的,如此,以伦理的语言,规范我们的行为,矫正我们的认知,才真正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共同追求的集体,如此人与人的力量被团结起来,我们才超越其他物种,以认知上的优势,成为地球的王者。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想起海子的一句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或许是为什么去看世界的答案,那么,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  凭你醉生梦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凭你碌碌无为,一眼望穿数十载,苟活于茫茫苍生之中?  凭你发空谈之论,报无理之怨,笔下尽是奢华词藻,腹中却无深厚内涵?  非也,其实身无分文是你最大的资本,无所失去是你最大的收获,你不用吞下失去的苦果
事件背景: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于2018年2月16日开始陆续播出,撒贝宁担当主持人。  節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主持人曾宝仪、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由凤凰传奇、王力宏、王俊凯等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  话题延伸:  1.节目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
侠肝义胆,仗剑天涯。纵观古今,“侠”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国人痛心和反思。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种种批判的声音:司机若有侠义胸怀,女乘客若有侠义心肠,其他乘客若是侠义之士,那定会融洽和气,不会这般触目惊心,引来全民反思。如果你、我、他在这班车上,若时间可以倒流,我们能否成为侠义之士,虚怀若谷,济人困厄,解人于危难?  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少侠义之士。“义非侠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都一位醉心国学的父亲李里,为了让3岁的儿子更好地学习国学,用牛送儿子上幼儿园。李里身着古朴布衣,脚穿圆口布鞋,手牵黄牛缰绳,途中带孩子背诵经典古诗词。一父一子一牛,与远处道路上的汽车对比鲜明。  对于此事,有人认为这是在践行传统文化,有人认为这种学习国学的方式未免极端,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炒作……  要求:自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一级台阶,都是一次成长。  “哗——”  突如其来的雨声打断了教练布置任务的声音,空旷的体育馆内一时只有雨滴击在屋顶的响声。头顶的窗外只有一片连绵不断的铅灰。“看来跑不了步了。那今天就跑楼梯吧!”  教练的话语再次响起,却使得体育馆里更添了几分逼仄之感。“快!还有九组!”教练的喝令在我身后鞭挞,枣红色的楼梯仿佛一张巨口,等待将我吞噬。我抬起酸痛的腿,迈上一级级台阶,只觉得胸中阵阵气闷,儿时的记忆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的蝙蝠,这种蝙蝠是非洲野马的天敌。它们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皮肤,吸饱血后才肯飞走。非洲野马被这种蝙蝠攻击的时候,会不停地蹦跳、狂奔,想甩掉吸血蝙蝠,可是怎么也甩不掉。等吸血蝙蝠吸饱后自行离去,野马也奄奄一息了,很快便命丧黄泉。  动物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么小的蝙蝠根本无法把野马的血吸光,野马被吸掉的血也不足以致命,而真正导致野马死亡的原因是:它们为甩掉蝙蝠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位亭亭玉立的佳人,那佳人蹁跹中友善温婉的笑容是她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风姿绰约,而和谐的气韵是她最令人神往的倾国倾城。  在古代中国,儒家倡导的“仁”是古人所追求的立身之本,相应构建的如桃花源般和谐的社会则是隐士文人心中的理想。将其与现代对应,那么“仁”可以理解为友善,友善之中又可孕育和谐,促成和谐社会的构建。  友善交往增添人民的笑容。当下,世风浮躁,人心冷漠。善良的人得不到理应的感谢
【2019年高考备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全国铁路新增运营里程4600公里,香港进入了全国高铁网;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2018年,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华为完成首次5G通话测试,万物互联触手可及。  201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任期结束后,发起黑土麦田公益,号召更多大学生像他一样到
【一类文】  老舍爱北平爱得深沉。“真愿意成为诗人,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忧伤。”却因为战乱,而不得不远离故园,至此,魂牵梦萦却难返。  倘若老舍到了今日的北京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令他引以为傲的老城墙,却要在拆还是要重新翻修间犹豫不决,无论如何,也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其实北平算得上幸运,在胡同里走一走,尚且还能看见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或许还能有幸碰上一两个老北京,操着一口京味儿十足的口音,
【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素材支持】  ◎素材一: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竹君,是最早在我国开展化学发光分析的学者,被称为“分析化学第一人”。章竹君讲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