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一 让系统适应个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主体事件:美国空军通过改进飞机设计(“让系统适应个人”),降低事故,提高作战水平。叙事类材料的审题方法主要有:
1.“画·得·审”三步法(抓关键词句法)——画出重点句子,得出核心立意,审视(反思)立意正误。
2.多对象分析法——制造商:按“平均值”设计;改变设计,让系统适应“个人”。飞行员:人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改变之后,更适应自身特征。
3.由果溯因法——材料中美国空军战斗机的事故率原先与后来的变化,原因何在?原因就是过去按照平均值设计,现在是个性化的设计。这样,材料核心指向了“让平均值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理念的变化。
本题立意参考:尊重个体的差异,拒绝“平均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体作文时,还应将观点细化、具体化(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可思考:什么是个体差异?生活中哪些做法尊重了个体差异,哪些则是违背了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文体,整体构思,并写好第一段。
参考拟题:当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名片(城市建设需要遵循个性);让个性自由生长;那山不动,我便过去(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你是世上的唯一;莫因趋同生遗憾;不一样的咖啡店;风景这边独好;睥睨“标准答案”;把别人的影子甩在身后;夜空中,有颗特亮的星;个性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我们如此平庸;课堂里有我不一样的声音;平均值思维杀死创新。
平均值思维容易泯灭个性特征。……根据罗斯等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看到个性极值管理的三项思维原则。首先,人的创造天赋是一组参差不齐的组合。篮球比赛中,投篮、篮板、传球、断球、劫球都重要,但五项全能的球员只有万分之一,管理者要像教练一样善于组合各种天赋,而非要求大家一般齐。其次,营造发挥创造力的情境比选择符合要求的高智商的人更重要。在罗斯的研究中,一家软件公司改变过去看简历招聘工程师的做法,他们直接把应聘的人放到工作环境中,看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成效。多项实验显示,情境与素质是一对不可分的互动因子。第三,让天分有自由发展和蔓延成长的网络状渠道。罗斯发现,那些员工满意度高,同时业绩出色的企业都有共性:它们的内部成长机制是一套鼓励交叉发展和允许个性组合的动态系统。模仿美剧《亿万富翁》,一些企业也开始设置“心理服务主任”,其职责在于倾听员工内心的愿望,并建议符合个性的职业规划。
“物之不齐,物之情”,创新从尊重个性开始。
题目二 澄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界的模样在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所见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让我们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不要因为长大而丢失了内心的澄澈。
“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文章不脱离此点最为关键。
材料分两句:第一句极富禅意,讲述了一个事实或者说阐述了一个观念;第二句是在前句基础上生发的观点或发出的号召。用“既然……那么……”来引导两句话的关系比较恰当。所以,材料观点非常明晰,只要扣住第二句话就算切题。另外,“内心澄澈”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就是“与生俱来的孩童般的纯真”。
参考拟题:质本洁来还洁去;人生贵在行胸臆;心灵的童谣;童心之殇;不妨长作少年人;炽热童心,纯真本质;留住心中一方净土。
1.偏题。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不到位,抓住“目光”“凝视世界”“长大”等词语来写的同学还大有人在。原因:对材料缺乏整体把握。
2.套作。“勿忘本心”“不忘初心”等立意较多,将“本心”“初心”完全等同于“澄澈的内心”,而不做出过渡性的解说。原因:写作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把握,写到相似话题不会嫁接。
3.心灵鸡汤式的抒情较多,接地气的叙事或议论较少。原因:联系现实生活不够。
题目三 仪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種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该则材料分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
层次二列举了日常生活中4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虔诚的,同时,中国人也在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层次三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二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二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二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三强调的是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三留下的思考很宽泛,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可以去除仪式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自身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参考拟題:给仪式一点空间;仪式之道,承古萌新;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
题目四 还有很多真的没有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知道你说的是真的,但还有很多真的没有说。——米兰·昆德拉
本题材料只有一句话。“……但……”,这是一个转折句,语意重点在后一句。一般可以思考三个点:一是没有说的主体,二是没说出的内容,三是没有说的原因。
细细想来,没说出的,可能是“悲士不遇”的欲说还休,可能是亲密朋友的心照不宣,可能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能力不逮,也可能是“你懂的”的无奈,可能是媒体的“选择性失明”,可能是纸短情长的倾诉,可能是父母师长身教的润物无声,可能是怕出错的欲说还休,可能是如《思旧赋》般压力山大,可能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可能是历史真相的不可还原……总之,或不想说,或不能说,或不必说。对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等有哲理思考的作文立意,自然更高一层。
参考拟题:每一朵雪莲都在极寒处绽放;月的真实;真言之外亦有境。
题目五 传统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思路点拨】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等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向前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各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参考拟题:古木之姿;梨园风景;传统之上辟蹊径;让脸谱愈加靠谱;心存好古之意,不失前行之思;心存传统,行走天涯;立足传统,走向未来;来一碗锅盖面。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主体事件:美国空军通过改进飞机设计(“让系统适应个人”),降低事故,提高作战水平。叙事类材料的审题方法主要有:
1.“画·得·审”三步法(抓关键词句法)——画出重点句子,得出核心立意,审视(反思)立意正误。
2.多对象分析法——制造商:按“平均值”设计;改变设计,让系统适应“个人”。飞行员:人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改变之后,更适应自身特征。
3.由果溯因法——材料中美国空军战斗机的事故率原先与后来的变化,原因何在?原因就是过去按照平均值设计,现在是个性化的设计。这样,材料核心指向了“让平均值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理念的变化。
本题立意参考:尊重个体的差异,拒绝“平均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体作文时,还应将观点细化、具体化(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可思考:什么是个体差异?生活中哪些做法尊重了个体差异,哪些则是违背了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文体,整体构思,并写好第一段。
参考拟题:当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名片(城市建设需要遵循个性);让个性自由生长;那山不动,我便过去(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你是世上的唯一;莫因趋同生遗憾;不一样的咖啡店;风景这边独好;睥睨“标准答案”;把别人的影子甩在身后;夜空中,有颗特亮的星;个性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我们如此平庸;课堂里有我不一样的声音;平均值思维杀死创新。
【相关素材】
平均值思维容易泯灭个性特征。……根据罗斯等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看到个性极值管理的三项思维原则。首先,人的创造天赋是一组参差不齐的组合。篮球比赛中,投篮、篮板、传球、断球、劫球都重要,但五项全能的球员只有万分之一,管理者要像教练一样善于组合各种天赋,而非要求大家一般齐。其次,营造发挥创造力的情境比选择符合要求的高智商的人更重要。在罗斯的研究中,一家软件公司改变过去看简历招聘工程师的做法,他们直接把应聘的人放到工作环境中,看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成效。多项实验显示,情境与素质是一对不可分的互动因子。第三,让天分有自由发展和蔓延成长的网络状渠道。罗斯发现,那些员工满意度高,同时业绩出色的企业都有共性:它们的内部成长机制是一套鼓励交叉发展和允许个性组合的动态系统。模仿美剧《亿万富翁》,一些企业也开始设置“心理服务主任”,其职责在于倾听员工内心的愿望,并建议符合个性的职业规划。
“物之不齐,物之情”,创新从尊重个性开始。
题目二 澄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界的模样在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所见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让我们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不要因为长大而丢失了内心的澄澈。
【思路点拨】
“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文章不脱离此点最为关键。
材料分两句:第一句极富禅意,讲述了一个事实或者说阐述了一个观念;第二句是在前句基础上生发的观点或发出的号召。用“既然……那么……”来引导两句话的关系比较恰当。所以,材料观点非常明晰,只要扣住第二句话就算切题。另外,“内心澄澈”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就是“与生俱来的孩童般的纯真”。
参考拟题:质本洁来还洁去;人生贵在行胸臆;心灵的童谣;童心之殇;不妨长作少年人;炽热童心,纯真本质;留住心中一方净土。
【存在问题】
1.偏题。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不到位,抓住“目光”“凝视世界”“长大”等词语来写的同学还大有人在。原因:对材料缺乏整体把握。
2.套作。“勿忘本心”“不忘初心”等立意较多,将“本心”“初心”完全等同于“澄澈的内心”,而不做出过渡性的解说。原因:写作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把握,写到相似话题不会嫁接。
3.心灵鸡汤式的抒情较多,接地气的叙事或议论较少。原因:联系现实生活不够。
题目三 仪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種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该则材料分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
层次二列举了日常生活中4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虔诚的,同时,中国人也在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层次三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二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二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二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三强调的是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三留下的思考很宽泛,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可以去除仪式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自身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参考拟題:给仪式一点空间;仪式之道,承古萌新;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
题目四 还有很多真的没有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知道你说的是真的,但还有很多真的没有说。——米兰·昆德拉
【思路点拨】
本题材料只有一句话。“……但……”,这是一个转折句,语意重点在后一句。一般可以思考三个点:一是没有说的主体,二是没说出的内容,三是没有说的原因。
细细想来,没说出的,可能是“悲士不遇”的欲说还休,可能是亲密朋友的心照不宣,可能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能力不逮,也可能是“你懂的”的无奈,可能是媒体的“选择性失明”,可能是纸短情长的倾诉,可能是父母师长身教的润物无声,可能是怕出错的欲说还休,可能是如《思旧赋》般压力山大,可能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可能是历史真相的不可还原……总之,或不想说,或不能说,或不必说。对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等有哲理思考的作文立意,自然更高一层。
参考拟题:每一朵雪莲都在极寒处绽放;月的真实;真言之外亦有境。
题目五 传统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思路点拨】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等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向前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各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参考拟题:古木之姿;梨园风景;传统之上辟蹊径;让脸谱愈加靠谱;心存好古之意,不失前行之思;心存传统,行走天涯;立足传统,走向未来;来一碗锅盖面。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