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3岁,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长度。
杜长发是他当兵之前的名字,当年在部队时叫杜德友,现居家乡,并且复用了之前的名字。老战士目不识丁,除了当兵,几乎没有去过外地。2013年10月26日中午,笔者到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唐公村胡营居民小组,见到了这位由其长子赡养的老人。
老人正在大灶厨房中吃午饭——大半碗米饭,菜只有青菜,未见其它。他吃饭速度极快,不一会便吃完。他佝偻着腰,一只手拿着孙女婿买的拐杖,但几乎未用其支撑,另一只手拿着小板凳到院子中,边晒太阳边和我聊天。
我说给老人拍张照片,老人便把帽子拿下。搀扶他的是大儿媳何翠兰,她说老人身体不错,就是耳聋。老人几无白发,远观乌黑如童。
坐不多久,老战士便打开了话匣子。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一串在教科书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使这个秋日宁静的农家小院鲜活了起来。老人年岁大,记忆力下降,只记住了入伍的准确日期,其余的战役战斗时间均不能记住。
1941年10月11日(农历),杜长发入伍,在新四军四旅十团一营二连当兵时,连队中还有一位同名者,连长让他改名为杜德友。
攻打陈家寺之前,杜德友意外发现山脚下有一个七八户人家的村庄。有一个女老乡姓杜,杜德友和女老乡聊天,得知她们从六合附近辗转到自来桥、藕塘,最后搬到陈家寺。女老乡曾看到战斗中牺牲或负伤的战士,难过得失声痛哭。老战士回忆说,那时,军民关系很融洽。有次部队行军驻凤阳村庄,那里穷啊,战士们在吃饭,有老乡的孩子久不闻大米香味,唧唧叫(六合方言,意思是吵着要吃)。连指导员决定,让每个战士省一碗给老乡家的孩子吃。
当年,在合肥附近董子山,杜德友所在的一个连遭遇桂顽五个团包围,连队立即抢占山峰高地。炊事班送饭到山顶时遭遇袭击,饭菜全部滚落山下,连队在山上三天三夜没有饭吃。我问,那怎么坚持下来?老战士说,咬牙坚持。
老战士谈了第一次遭遇飞机轰炸的事。飞机先俯冲,在升起时丢炸弹。那时一共向我们阵地投掷了5颗大炸弹,但是居然有一颗未炸。后来,金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把没爆炸的炸弹拆了,我看到里面全是硫磺,铁片。兵工厂的人拆完后就把炸弹运走了,说要重新利用。
老战士说,那年他掩护团长等一批干部到一师,我们全在鬼子视线内,全体指战员换了便装,在村里警戒,天黑后部队出发了。经过一条河时,遭遇了敌人,团长和他的儿子已经过河,但团长妻子(新四军女战士)还没过河。敌人逼近,情况万分紧急,只能背她过河。河流很宽很深,水流又急,没有人敢背。我说,我来。其情其景,老战士至今记忆犹新,他背着团长妻子泅渡,前面有一个战士,两边各有一个战士,后面则有两个战士配合,在枪林弹雨中,他们终于将团长妻子安全送到河对岸。我问团长叫什么名字。老战士一口报出:秦贤安。
老战士所说的秦贤安是河南光山人,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七团参谋长、团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团团长,四旅参谋长、副旅长。1947年7月21日在山东南麻战役中牺牲。
老战士继续回忆说,在合肥附近,我们在一个地主土围子打了一仗。地主家里有壕沟吊桥,出入有小汽车,房子也多。土围子有三道围墙,四周都有炮楼。之前八路军硬攻,但没有成功。我们新四军打仗玩“滑稽”(六合方言,意思是不硬碰,讲技巧),白天不打,晚上土工作业,几天后就挖好壕沟,能将手榴弹扔进土围子。敌人吃不消逃跑了,等我们连进去后,只俘获了几个人。
老战士说,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如果你听见“啪啪啪”的声音,尽管往前冲,不会有事。如果你听见“啾啾啾”的声音,要立即卧倒,因为敌人已经瞄准你,而且子弹已经打在你周围的土地上了。老战士还说,只要没有战斗,每周部队除半天或一天的政治学习,其余时间全部用来训练,我们爬壕沟、吊桥、独木桥,训练严格又残酷。他手指家中两米多高的围墙说,像这样的围墙,我们那时一跳就过去了。
为攻占周家岗,部队付出了重大伤亡。老战士说,部队行军时,顽炮兵的炮弹突然一发打在左面,一发打在右面,压制得部队不能行动,然后顽军开始攻击。老战士的两位老乡在十团一营三连,被炮弹击中,尸骨无存。提到这些,老战士说,惨啊,惨啊。他反复地讲,我的命是拾到的。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杜德友负了重伤,弹片击中了他的面部和腕部。时隔70年左右,他的脸上依旧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的左手腕被弹片伤及神经并打断骨头,至今左手不能用力。
杜德友负伤后失血过多,天很冷并且没有被子盖,他冻得瑟瑟发抖。连长吴先玉(音)立即将身上的一件大衣盖在他身上,并说五天后到医院看望他们。战士们将伤员抬到80里外的部队后方医院接受治疗。五天后连长来看望伤员,这位只有22岁、不怕刀山火海的汉子一时热泪纵横。
杜德友伤重,部队让地方将他领回休养。之前曾任冶山县县长的郭石问,你能不能回冶山县。杜德友说,我不是冶山县的,我是六合人。他久不回家乡,不知此时家乡四合墩已经属于共产党治下的冶山县。郭石抓住杜德友的手臂仔细看,见骨伤依然没好,还流了脓。郭石说,这不行,你要继续住院。杜德友便又住院三个月,等手臂不流脓了才出院。出院后,他不能参加战斗,甚至不能参加劳动。
部队考虑让他退伍。老战士说,当时退伍可以领取350斤大米(16两制)。老战士提到了秦贤安团长的妻子,自从背她过河后,她时常关心杜德友。杜德友负伤后,她还劝他不要退伍,等伤好后再回部队。杜德友记住了她的话。当时,很多受伤战士不能随大军北撤,为了不拖累大军,便领取大米,退伍回乡。老战士说,我没有领取。1946年,四旅主力北撤,杜德友重伤未愈,回到阔别四年多的家乡。
不久,家乡新四军北撤,国民党还乡团四处迫害留下人员,杜德友全家都陷入了恐惧之中。
杜德友没有退伍,身上还有部队的身份证明。唯恐被搜去,他便把证明藏在草房的屋檐底下。谁知时间一长,证明被雨水淋湿了,加上当时的纸质不好,证明不久之后便糜烂了。这造成了老战士后半生长达65年的人生悲剧。
不想退伍,不要350斤大米,一心想回部队的老战士,虽然满身伤痕,在新中国成立后,却不能证明自己是新四军。目不识丁的老战士说了一个又一个战斗,提到一个又一个领导、战友,包括活着的、牺牲的。但是相关部门一定要他拿出证明。老战士说,今年到省民政厅,工作人员翻着书说,没有你的名字,我也没办法。要么你到沈阳找,沈阳找不到,你就到北京找。老战士问我,沈阳在哪?看着老战士混沌的目光,我潸然泪下。
让人气愤的是,今年有关部门在调查另一位新四军老战士时,工作人员数次拜访杜德友,他的话成为别人的证词,却不能证明他自己的身份。
家乡人都知道杜德友是新四军伤残人员,乡里照顾他到四合唐公山林场,做了一名护林员,是临时工,没有编制,拿不到退休金,只比农民多点收入。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战士念念不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唐公山发现黄沙,质量一流,被天长人贩运到高邮。高邮的一位新四军老战士托付运沙的卡车司机,帮忙寻找唐公山下一位名为杜德友的老战友。那天卡车司机在排队,老战士正在旁边,司机看他年纪大,便问及。老战士说太巧了,我正是杜德友。我那战友是个大个子,力气很大,别人要把轻机枪架在地上,他可以用一只手把轻机枪夹在腰部打冲锋。遗憾的是,老战士不识字,也不能报出战友的姓名。
老战士已经93岁,寻找身份60余年,风烛残年的他越来越没有信心。老战士说,去年,他把负伤时连长给他盖的那件大衣剪了。那件大衣,他珍藏了近70年。剪了之后,老人心中不是滋味,又拍摄下了剪后的残片。
杜德友,一位至今没有办理退伍手续的老兵。一位余生不多,在艰难中度生的老人。
谁能帮助他?
(责任编辑 魏冉)
杜长发是他当兵之前的名字,当年在部队时叫杜德友,现居家乡,并且复用了之前的名字。老战士目不识丁,除了当兵,几乎没有去过外地。2013年10月26日中午,笔者到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唐公村胡营居民小组,见到了这位由其长子赡养的老人。
老人正在大灶厨房中吃午饭——大半碗米饭,菜只有青菜,未见其它。他吃饭速度极快,不一会便吃完。他佝偻着腰,一只手拿着孙女婿买的拐杖,但几乎未用其支撑,另一只手拿着小板凳到院子中,边晒太阳边和我聊天。
我说给老人拍张照片,老人便把帽子拿下。搀扶他的是大儿媳何翠兰,她说老人身体不错,就是耳聋。老人几无白发,远观乌黑如童。
坐不多久,老战士便打开了话匣子。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一串在教科书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使这个秋日宁静的农家小院鲜活了起来。老人年岁大,记忆力下降,只记住了入伍的准确日期,其余的战役战斗时间均不能记住。
1941年10月11日(农历),杜长发入伍,在新四军四旅十团一营二连当兵时,连队中还有一位同名者,连长让他改名为杜德友。
攻打陈家寺之前,杜德友意外发现山脚下有一个七八户人家的村庄。有一个女老乡姓杜,杜德友和女老乡聊天,得知她们从六合附近辗转到自来桥、藕塘,最后搬到陈家寺。女老乡曾看到战斗中牺牲或负伤的战士,难过得失声痛哭。老战士回忆说,那时,军民关系很融洽。有次部队行军驻凤阳村庄,那里穷啊,战士们在吃饭,有老乡的孩子久不闻大米香味,唧唧叫(六合方言,意思是吵着要吃)。连指导员决定,让每个战士省一碗给老乡家的孩子吃。
当年,在合肥附近董子山,杜德友所在的一个连遭遇桂顽五个团包围,连队立即抢占山峰高地。炊事班送饭到山顶时遭遇袭击,饭菜全部滚落山下,连队在山上三天三夜没有饭吃。我问,那怎么坚持下来?老战士说,咬牙坚持。
老战士谈了第一次遭遇飞机轰炸的事。飞机先俯冲,在升起时丢炸弹。那时一共向我们阵地投掷了5颗大炸弹,但是居然有一颗未炸。后来,金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把没爆炸的炸弹拆了,我看到里面全是硫磺,铁片。兵工厂的人拆完后就把炸弹运走了,说要重新利用。
老战士说,那年他掩护团长等一批干部到一师,我们全在鬼子视线内,全体指战员换了便装,在村里警戒,天黑后部队出发了。经过一条河时,遭遇了敌人,团长和他的儿子已经过河,但团长妻子(新四军女战士)还没过河。敌人逼近,情况万分紧急,只能背她过河。河流很宽很深,水流又急,没有人敢背。我说,我来。其情其景,老战士至今记忆犹新,他背着团长妻子泅渡,前面有一个战士,两边各有一个战士,后面则有两个战士配合,在枪林弹雨中,他们终于将团长妻子安全送到河对岸。我问团长叫什么名字。老战士一口报出:秦贤安。
老战士所说的秦贤安是河南光山人,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七团参谋长、团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团团长,四旅参谋长、副旅长。1947年7月21日在山东南麻战役中牺牲。
老战士继续回忆说,在合肥附近,我们在一个地主土围子打了一仗。地主家里有壕沟吊桥,出入有小汽车,房子也多。土围子有三道围墙,四周都有炮楼。之前八路军硬攻,但没有成功。我们新四军打仗玩“滑稽”(六合方言,意思是不硬碰,讲技巧),白天不打,晚上土工作业,几天后就挖好壕沟,能将手榴弹扔进土围子。敌人吃不消逃跑了,等我们连进去后,只俘获了几个人。
老战士说,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如果你听见“啪啪啪”的声音,尽管往前冲,不会有事。如果你听见“啾啾啾”的声音,要立即卧倒,因为敌人已经瞄准你,而且子弹已经打在你周围的土地上了。老战士还说,只要没有战斗,每周部队除半天或一天的政治学习,其余时间全部用来训练,我们爬壕沟、吊桥、独木桥,训练严格又残酷。他手指家中两米多高的围墙说,像这样的围墙,我们那时一跳就过去了。
为攻占周家岗,部队付出了重大伤亡。老战士说,部队行军时,顽炮兵的炮弹突然一发打在左面,一发打在右面,压制得部队不能行动,然后顽军开始攻击。老战士的两位老乡在十团一营三连,被炮弹击中,尸骨无存。提到这些,老战士说,惨啊,惨啊。他反复地讲,我的命是拾到的。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杜德友负了重伤,弹片击中了他的面部和腕部。时隔70年左右,他的脸上依旧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的左手腕被弹片伤及神经并打断骨头,至今左手不能用力。
杜德友负伤后失血过多,天很冷并且没有被子盖,他冻得瑟瑟发抖。连长吴先玉(音)立即将身上的一件大衣盖在他身上,并说五天后到医院看望他们。战士们将伤员抬到80里外的部队后方医院接受治疗。五天后连长来看望伤员,这位只有22岁、不怕刀山火海的汉子一时热泪纵横。
杜德友伤重,部队让地方将他领回休养。之前曾任冶山县县长的郭石问,你能不能回冶山县。杜德友说,我不是冶山县的,我是六合人。他久不回家乡,不知此时家乡四合墩已经属于共产党治下的冶山县。郭石抓住杜德友的手臂仔细看,见骨伤依然没好,还流了脓。郭石说,这不行,你要继续住院。杜德友便又住院三个月,等手臂不流脓了才出院。出院后,他不能参加战斗,甚至不能参加劳动。
部队考虑让他退伍。老战士说,当时退伍可以领取350斤大米(16两制)。老战士提到了秦贤安团长的妻子,自从背她过河后,她时常关心杜德友。杜德友负伤后,她还劝他不要退伍,等伤好后再回部队。杜德友记住了她的话。当时,很多受伤战士不能随大军北撤,为了不拖累大军,便领取大米,退伍回乡。老战士说,我没有领取。1946年,四旅主力北撤,杜德友重伤未愈,回到阔别四年多的家乡。
不久,家乡新四军北撤,国民党还乡团四处迫害留下人员,杜德友全家都陷入了恐惧之中。
杜德友没有退伍,身上还有部队的身份证明。唯恐被搜去,他便把证明藏在草房的屋檐底下。谁知时间一长,证明被雨水淋湿了,加上当时的纸质不好,证明不久之后便糜烂了。这造成了老战士后半生长达65年的人生悲剧。
不想退伍,不要350斤大米,一心想回部队的老战士,虽然满身伤痕,在新中国成立后,却不能证明自己是新四军。目不识丁的老战士说了一个又一个战斗,提到一个又一个领导、战友,包括活着的、牺牲的。但是相关部门一定要他拿出证明。老战士说,今年到省民政厅,工作人员翻着书说,没有你的名字,我也没办法。要么你到沈阳找,沈阳找不到,你就到北京找。老战士问我,沈阳在哪?看着老战士混沌的目光,我潸然泪下。
让人气愤的是,今年有关部门在调查另一位新四军老战士时,工作人员数次拜访杜德友,他的话成为别人的证词,却不能证明他自己的身份。
家乡人都知道杜德友是新四军伤残人员,乡里照顾他到四合唐公山林场,做了一名护林员,是临时工,没有编制,拿不到退休金,只比农民多点收入。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战士念念不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唐公山发现黄沙,质量一流,被天长人贩运到高邮。高邮的一位新四军老战士托付运沙的卡车司机,帮忙寻找唐公山下一位名为杜德友的老战友。那天卡车司机在排队,老战士正在旁边,司机看他年纪大,便问及。老战士说太巧了,我正是杜德友。我那战友是个大个子,力气很大,别人要把轻机枪架在地上,他可以用一只手把轻机枪夹在腰部打冲锋。遗憾的是,老战士不识字,也不能报出战友的姓名。
老战士已经93岁,寻找身份60余年,风烛残年的他越来越没有信心。老战士说,去年,他把负伤时连长给他盖的那件大衣剪了。那件大衣,他珍藏了近70年。剪了之后,老人心中不是滋味,又拍摄下了剪后的残片。
杜德友,一位至今没有办理退伍手续的老兵。一位余生不多,在艰难中度生的老人。
谁能帮助他?
(责任编辑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