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文首先通过叙述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然后归纳了新旧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要变化,分析了新准则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观念以厦实施新准则的深远意义,最后探讨了会计准则的变革对我国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准则体系;新理念;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到2006年建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新会计准则,无不表示了此次会计变革的力度与决心。20世纪90年代“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要顶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真正实现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蓝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显得空前迫切。2005年年初,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与主要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会计准则作为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编制依据,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内容。
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我国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正文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主要规范了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重点难点内容提供操作性的规定。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陆续印发公告。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体系是相互对应的。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要变化
基本准则上的变化:(1)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的修改。范围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目标转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的修改。新准则会计计量基础从历史计量基础转到多项计量基础选择。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具体准则方面的变化:(1)《存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2)《金融工具》准则的调整。准则规定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3)《无形资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对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是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4)《资产减值》准则的调整。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不能转回。(5)《职工薪酬》准则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共计八项内容。同时明确了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6)《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新准则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对获得债务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债务重组的结果计八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以更准确地体现资产的价值。(7)《所得税》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将改变所有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并导致净利润的改变。(8)《合并报表》准则中基本理论的调整。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相对于原来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同时新增加旧准则中缺乏的部分。如投资性房地产、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等。新增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成为此次会计改革中的几大亮点。
三、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新的理念及观念变革
新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本质上,这些差别不是简单的科目变化和报表项目的变化,而是确认、计量原则的变化,是基本理念的变化。充分认识新的准则所带来的理念上的变化,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会计准则在内容体系上的创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也就是报告准则,这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带来了新的观念,主要体现在:
第一。新准则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宏观管理的需要。企业的财务报告不仅只对企业内部经济问题进行披露,同时也对企业外部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要进行披露。
第二,新准则着眼干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方面从“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观念,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新准则着眼于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公允的和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从
【关键词】新准则体系;新理念;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到2006年建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新会计准则,无不表示了此次会计变革的力度与决心。20世纪90年代“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要顶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真正实现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蓝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显得空前迫切。2005年年初,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与主要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会计准则作为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编制依据,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内容。
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我国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正文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主要规范了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重点难点内容提供操作性的规定。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陆续印发公告。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体系是相互对应的。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要变化
基本准则上的变化:(1)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的修改。范围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目标转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的修改。新准则会计计量基础从历史计量基础转到多项计量基础选择。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具体准则方面的变化:(1)《存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2)《金融工具》准则的调整。准则规定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3)《无形资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对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是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4)《资产减值》准则的调整。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不能转回。(5)《职工薪酬》准则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共计八项内容。同时明确了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6)《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新准则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对获得债务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债务重组的结果计八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以更准确地体现资产的价值。(7)《所得税》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将改变所有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并导致净利润的改变。(8)《合并报表》准则中基本理论的调整。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相对于原来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同时新增加旧准则中缺乏的部分。如投资性房地产、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等。新增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成为此次会计改革中的几大亮点。
三、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新的理念及观念变革
新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本质上,这些差别不是简单的科目变化和报表项目的变化,而是确认、计量原则的变化,是基本理念的变化。充分认识新的准则所带来的理念上的变化,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会计准则在内容体系上的创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也就是报告准则,这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带来了新的观念,主要体现在:
第一。新准则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宏观管理的需要。企业的财务报告不仅只对企业内部经济问题进行披露,同时也对企业外部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要进行披露。
第二,新准则着眼干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方面从“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观念,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新准则着眼于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公允的和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