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灌输式 实践观念 语文工具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
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既可以通过口语(听、说)来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读、写)来交流,因此,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吕先生的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也认识到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他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由于明确服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实际教学过程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的观念
重在“启发”“引导”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存储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独占讲坛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默默地接受,把复杂的语文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简单的品耳授受过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读书作文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来完成。而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旨在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自求得之。
教师巧妙的引导和发自内心深处的赏识,把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同学们或翻书,或讨论,或凝神思考,刹那间,教室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之后的教学延伸环节中,我请他们模仿本文结构,口头创编寓言故事,他们更是热情高涨,积极踊跃,直至下课铃敲响,还一个劲儿地举手:老师,让我再说一个!
二、改变教学只是使学生“学会”的观念、追求教学生“会学”的观念
吕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学生“会学”,即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信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打个比方,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打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所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时常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如: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识记文学常识的方法,写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改变教学中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崇尚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的观念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作能力,,所以,我多次跟学生讨论,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把魏书生老师举的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讲给他们:骑自行车无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一个家长的做法是给孩子喋喋不休地讲骑车知识、骑车要领、骑车须知、骑车注意事项......讲了很多天,而不让孩子自己练,结果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样不会骑;另一个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
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到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到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事实证明,孩子们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自己练出来的。由这个例子,学生们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的实践,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亦是如此。只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提高得会更快。正如骑自行车,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一点必要的指导,孩子不就学得更快—些吗?
基于这种思想,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由学生干部主办讨论会,课前五分钟小知识介绍,古诗词赏析,坚持每周写两、三篇日记,改编课本剧等等,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四、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积极豁达的人生观,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词后,我请同学们来讨论当人遇到了逆境、挫折怎么办?苏东坡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感悟到塑境与挫折是自然规律,人生在世不可避免,我们应坦然面对,并积极应对。
再比如,学完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则通讯后,我追问大家:你长大要做怎样的人?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通过讨论,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为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个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关键词:灌输式 实践观念 语文工具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
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既可以通过口语(听、说)来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读、写)来交流,因此,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吕先生的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也认识到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他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由于明确服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实际教学过程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的观念
重在“启发”“引导”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存储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独占讲坛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默默地接受,把复杂的语文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简单的品耳授受过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读书作文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来完成。而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旨在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自求得之。
教师巧妙的引导和发自内心深处的赏识,把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同学们或翻书,或讨论,或凝神思考,刹那间,教室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之后的教学延伸环节中,我请他们模仿本文结构,口头创编寓言故事,他们更是热情高涨,积极踊跃,直至下课铃敲响,还一个劲儿地举手:老师,让我再说一个!
二、改变教学只是使学生“学会”的观念、追求教学生“会学”的观念
吕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学生“会学”,即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信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打个比方,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打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所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时常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如: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识记文学常识的方法,写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改变教学中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崇尚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的观念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作能力,,所以,我多次跟学生讨论,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把魏书生老师举的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讲给他们:骑自行车无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一个家长的做法是给孩子喋喋不休地讲骑车知识、骑车要领、骑车须知、骑车注意事项......讲了很多天,而不让孩子自己练,结果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样不会骑;另一个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
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到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到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事实证明,孩子们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自己练出来的。由这个例子,学生们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的实践,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亦是如此。只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提高得会更快。正如骑自行车,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一点必要的指导,孩子不就学得更快—些吗?
基于这种思想,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由学生干部主办讨论会,课前五分钟小知识介绍,古诗词赏析,坚持每周写两、三篇日记,改编课本剧等等,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四、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积极豁达的人生观,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词后,我请同学们来讨论当人遇到了逆境、挫折怎么办?苏东坡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感悟到塑境与挫折是自然规律,人生在世不可避免,我们应坦然面对,并积极应对。
再比如,学完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则通讯后,我追问大家:你长大要做怎样的人?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通过讨论,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为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个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