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飞速发达的时代,智能通讯设备的使用早已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现基本成为一种社会化行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环境中正在成长的中职生们对手机及相关联智能电子设备的依赖与日俱增。中职生接触智能手机、电子设备正趋向于低龄化,这不仅与部分家长们的疏于管理密切相关、与学校对学生正向引导、教育同样紧密相连
关键词:中职学生;智能手机;正向引导与管理;家校共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调查显示,中职生拥有个人手机的达到80%以上,比一些达到国家还多。随着中职生对手机为代表的智能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给中小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新挑战。频繁对电子智能通讯工作的使用,导致对其依赖性十足,这种依赖正对学生们进行着多维度的伤害: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学习、交流等,容易扭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考试作弊、击跨学风 ,甚至挑起事端、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中职生犯罪等手机及关联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为何会让中职生不能自拔?
近段时间,本人对我校的部分学生家长完成问卷调查,80%的家长认为手机是一种工具不能少的。大部分家长没有严格管理孩子用手机,仅少量家庭禁止孩子玩手机;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部分家长只是语言的行动者,行动上未有任何干预;近50%的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手机;此外,5%左右的家长,对在校期间管理学生手机使用一事不认同;家长们存在一些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使用的陋习,如:部分家长在带孩子时,将手机作为孩子的玩具使用,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丝毫未有发现潜在的危害,导致部分中职生从小就被这类电子产品所吸引、不能自拔学校的监管与引导
为了让学生不沉迷网络与游戏,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引导中中职生使用手机,尤为重要
一、与家长达成共识、手机不带入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避免不守诚信的学生无空子可钻,特殊情况,学生需将手机带入校园时,必须提家长签字的书面申请,进入学校后,由学校该版块的专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制定校规、细化管理措施。学校可制定校规,并让班级严格执行,一旦触犯,按学校校规进行处理。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监护。此外,为了解决学生与家长保持联系,可在学校宿舍、教学楼下等多处设立公共电话、努力探索出一款能具备通话功能的学生证或者门襟卡,为家长联系学生提供途径
三、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严格的管理是一方面,但一定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还得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如可通过班会、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微宣讲等形式,才能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手机的利与弊,从而培养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管理手机
家庭的配合与管理
一、坚持三心并举。对于中职生电子通讯设备过于依赖的行为进行纠正,在学校进行科学、严格管理与引导外,家庭的配合与管理意义重大,改变中职学生过于依赖手机等电子工具的坏习惯是一场“持久战”,耐心、信心和决心是家长成功的关键
二、以身作则,提高陪伴质量。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整天成谜于工作和自己的圈子,已经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导致在家庭中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较少,此外,很多家长频繁的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刷视频等行为,给部分孩子留下不良印象,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手机上,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故家长们通过家庭活动互动、有效沟通、提高陪伴质量等方式助力孩子远离手机的依赖
三、限定使用时间和领域。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不能“一刀切”,这样的一禁了之,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互联网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便捷有效率大家有目共睹,家长们应给予孩子们限定的时间,实时查阅和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自己擅长或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动态,助力中职生综合能力全方位提升
四、赏罚分明。对中职生在智能通讯电子设备、互联网游戏及相关不良领域,实现了坏习惯的纠正,家长应给予精神的鼓励,视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对中职生对智能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签订责任承诺书,对违背承诺书的行为,坚决进行从严处罚
五、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电子通讯设备使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中职生使用手机越频繁越好。中国中职生近视率居高不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凸显,除采取必要的管理机制外,家长应加强对中职生心理上的辅导,让中职生从心理上认可到行动上执行,方可实现学生对智能电子通讯设备的依赖
放任中职生对手机过度使用,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不负责任、立法禁止并非是最理想方式;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措施,对公共场域中中职生、中职生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合理规制,指导和助力学校与家庭一起,承担相应教育与监护职责,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此举将意义重大,且现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陈清阵.关于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教育部辦公厅.中职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2021(1)
关键词:中职学生;智能手机;正向引导与管理;家校共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调查显示,中职生拥有个人手机的达到80%以上,比一些达到国家还多。随着中职生对手机为代表的智能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给中小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新挑战。频繁对电子智能通讯工作的使用,导致对其依赖性十足,这种依赖正对学生们进行着多维度的伤害: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学习、交流等,容易扭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考试作弊、击跨学风 ,甚至挑起事端、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中职生犯罪等手机及关联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为何会让中职生不能自拔?
近段时间,本人对我校的部分学生家长完成问卷调查,80%的家长认为手机是一种工具不能少的。大部分家长没有严格管理孩子用手机,仅少量家庭禁止孩子玩手机;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部分家长只是语言的行动者,行动上未有任何干预;近50%的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手机;此外,5%左右的家长,对在校期间管理学生手机使用一事不认同;家长们存在一些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使用的陋习,如:部分家长在带孩子时,将手机作为孩子的玩具使用,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丝毫未有发现潜在的危害,导致部分中职生从小就被这类电子产品所吸引、不能自拔学校的监管与引导
为了让学生不沉迷网络与游戏,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引导中中职生使用手机,尤为重要
一、与家长达成共识、手机不带入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避免不守诚信的学生无空子可钻,特殊情况,学生需将手机带入校园时,必须提家长签字的书面申请,进入学校后,由学校该版块的专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制定校规、细化管理措施。学校可制定校规,并让班级严格执行,一旦触犯,按学校校规进行处理。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监护。此外,为了解决学生与家长保持联系,可在学校宿舍、教学楼下等多处设立公共电话、努力探索出一款能具备通话功能的学生证或者门襟卡,为家长联系学生提供途径
三、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严格的管理是一方面,但一定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还得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如可通过班会、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微宣讲等形式,才能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手机的利与弊,从而培养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管理手机
家庭的配合与管理
一、坚持三心并举。对于中职生电子通讯设备过于依赖的行为进行纠正,在学校进行科学、严格管理与引导外,家庭的配合与管理意义重大,改变中职学生过于依赖手机等电子工具的坏习惯是一场“持久战”,耐心、信心和决心是家长成功的关键
二、以身作则,提高陪伴质量。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整天成谜于工作和自己的圈子,已经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导致在家庭中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较少,此外,很多家长频繁的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刷视频等行为,给部分孩子留下不良印象,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手机上,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故家长们通过家庭活动互动、有效沟通、提高陪伴质量等方式助力孩子远离手机的依赖
三、限定使用时间和领域。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电子通讯工具不能“一刀切”,这样的一禁了之,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互联网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便捷有效率大家有目共睹,家长们应给予孩子们限定的时间,实时查阅和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自己擅长或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动态,助力中职生综合能力全方位提升
四、赏罚分明。对中职生在智能通讯电子设备、互联网游戏及相关不良领域,实现了坏习惯的纠正,家长应给予精神的鼓励,视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对中职生对智能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签订责任承诺书,对违背承诺书的行为,坚决进行从严处罚
五、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电子通讯设备使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中职生使用手机越频繁越好。中国中职生近视率居高不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凸显,除采取必要的管理机制外,家长应加强对中职生心理上的辅导,让中职生从心理上认可到行动上执行,方可实现学生对智能电子通讯设备的依赖
放任中职生对手机过度使用,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不负责任、立法禁止并非是最理想方式;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措施,对公共场域中中职生、中职生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合理规制,指导和助力学校与家庭一起,承担相应教育与监护职责,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此举将意义重大,且现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陈清阵.关于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教育部辦公厅.中职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