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根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1998开始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给中专学校特别是农业中专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中职教育制度改革对农业中专的影响
(一)农业中职学校面临生存压力。
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进程中,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希望到大中城市就读。由于没有了国家工作分配作为保障,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报读农业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学校的生源一直都不足,有的专业就只招得几个学生,有的甚至一个学生都招不到,农业学校只好撤销学生报读少的专业。为了生存,许多农业学校不得不增加非农专业,招收非农专业学生。但与其他的非农学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能招到的学生仍然很少。导致农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教师因此想尽办法改行或搞调动,无心上课。
(二)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所适从。
中专学校以前是培养国家干部的,现在转变为培养技术工人,教育对象的改变使教师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课堂上少了传播知识的自豪和喜悦,多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的挫败和无奈,上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高热”的升温,愿读中职的人数不断减少,许多非农学校都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农业学校则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学校都实行教职工全员招生,教师不得不亲自去各个中学作宣传广告,发传单。甚至象保险推销员推销保险一样一家一户去拉生源,感觉教师的尊严一落千丈。
(三)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
学生素质也发生变化。以前进入农业中专学习的学生的入学分数基本上都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文化素质相当高,一教就会。而现在刚好相反,进入中专学习的基本上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素质比较差。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改变,仍然用老一套方法给学生授课,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无法理解,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
三、农业中职教师的应对措施
而对中职教育的这些变化,许多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适应,感到前所未有的圧力。那么,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通过这些年来教学的体会和总结,我认为应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1.相信国家,相信自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为中职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算以后真的一个学生都招不到,甚至要撤销学校,国家也会妥善安排我们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已,不论情况怎样,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踏踏实实的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端正职业态度,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平常之心。
一直以来,学生经常把老师叫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一旦有所作为,总希望能回报老师,很多学生有所作为后,常会带着感恩之心自已老师汇报。老师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已放在施予者的地位,希望能得到学生对自已付出的认可。但现在,中专学校出去的很多学生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而且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不再与自已曾经的老师联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很多老师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已为学生付出那么多,学生都不会感恩,因此缺少了教学的热情。其实作为老师,其本质就是一个职业,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心是自己的责任,不是对学生的恩赐。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始终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以平常之心面对工作中的荣辱得失。
3.正确理解教师尊严的内涵。
我们教师的真正尊严在于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人格,而不是我们是否在外面发传单,是否亲自招学生。教师为学校招生所做的工作只是其实与尊严无关。只要我们能把带回学校的学生好好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我们就是有尊严的。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能把重重圧在心里的抑郁化解,放下思想上的袍袱。
4.评判人才的标准要改变。
1998年以前入学的中职学生都是包分配的,毕业出来基本上都是国家干部,发展的条件优越,而且学生自身素质高,比较容易作出成绩,成为科技带头人,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不少,教师和学校都以他们为荣。而现在的中专生一来本身素质较差,二来出去后生存环境也不是很好,毕业出去后,大部分都是自谋职业,能在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很少,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教师们很难把他们当成人才,因此,有些教师就很失落,没有成就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人才的误解,不只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人才,现在我们正在培养的中专生,今后就算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只要能胜任所作的工作,他们就是人才,他们同样是老师的骄傲。如果教师能这样淡定地看待学生,那他就有了成就感,有了工作的动力。
5.提高老师的道德素养。
现在在农业中职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农村人口纷纷进城打工的大背景下,这些年青的学生仍然选择了农业学校,说明他们是有理想、肯吃苦的,真的是想学些有用的东西干一翻事业。现在农村里的农业劳动人口老化,而他们对农业的执著,正是我们国家农业未来的希望。我们作为农业中职教师更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些,尊重他们,善待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未来农业战线合格的建设者。因此,让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作一名未来农业希望的守护者吧。
(二)要改变教学模式。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在中专学校培养的不再是国家干部,而是要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作为专业教师,仅仅有理论已经满足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继续提高自己,把自已培养成“双师型”人才,做到在课堂上讲得清,讲得透,在实验室在实践中做得好,做得快,真正培养学生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使学生心甘情愿跟老师学。
2.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降低理论难度同时增加实践时间。
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如果还象过去那样不论以后用不用得着的理论全都给他们讲,不但效果差,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把许多对学生今后用不着的或用处不大过于深奥的理论内容删除,同时增加实践的时间,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也更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3.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农业学校与非农学校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禽的养殖都有其周期性和季节性,实践课很难完全按计划安排。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践课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实践为中心来安排理论课程。根据农作物和畜禽的种养实际变化不断改变教学内容,既可以先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上理论课的场地也可以灵活多变,既可以在教室,也可在养殖场和种殖园,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4.开放办学,带领学生闯市场。
现在报读农业中专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农村,选择农学类专业,意味着他们在城市就业没有专业优势,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回到农村去创业。因此,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有必要带领他们到市场去闯一闯,通过创办养殖场、种殖园等等与市场相连的经济实体,使学生不仅学会技术,还学会创业所需要一系列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2002年,我带了一个园艺专业班级,为了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知识,我在取得学校的支持后,亲自组织学生筹集资金,自建经济实体,并带领全班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租土地、进种苗、买肥料,建立了班级花卉种殖园,直到最后联系买家销售花卉产品全过程,都指导学生参加每一个环节。我所带的班级成为建校以来公认的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四、综述
中国农业目前的农技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今后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农业学校的教师,正处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只要能认清形势,树立信心,顺势而为,一定能化危机为机遇,为中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再立新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静波.浅谈中职教师心态的转变[J].河南教育.下旬,2011,(3).
[2]王波涛,王义荣.关于中职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职业,2011,(26). (编辑郑云东)
根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1998开始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给中专学校特别是农业中专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中职教育制度改革对农业中专的影响
(一)农业中职学校面临生存压力。
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进程中,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希望到大中城市就读。由于没有了国家工作分配作为保障,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报读农业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学校的生源一直都不足,有的专业就只招得几个学生,有的甚至一个学生都招不到,农业学校只好撤销学生报读少的专业。为了生存,许多农业学校不得不增加非农专业,招收非农专业学生。但与其他的非农学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能招到的学生仍然很少。导致农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教师因此想尽办法改行或搞调动,无心上课。
(二)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所适从。
中专学校以前是培养国家干部的,现在转变为培养技术工人,教育对象的改变使教师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课堂上少了传播知识的自豪和喜悦,多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的挫败和无奈,上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高热”的升温,愿读中职的人数不断减少,许多非农学校都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农业学校则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学校都实行教职工全员招生,教师不得不亲自去各个中学作宣传广告,发传单。甚至象保险推销员推销保险一样一家一户去拉生源,感觉教师的尊严一落千丈。
(三)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
学生素质也发生变化。以前进入农业中专学习的学生的入学分数基本上都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文化素质相当高,一教就会。而现在刚好相反,进入中专学习的基本上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素质比较差。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改变,仍然用老一套方法给学生授课,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加深,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无法理解,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
三、农业中职教师的应对措施
而对中职教育的这些变化,许多农业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适应,感到前所未有的圧力。那么,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通过这些年来教学的体会和总结,我认为应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1.相信国家,相信自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为中职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算以后真的一个学生都招不到,甚至要撤销学校,国家也会妥善安排我们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已,不论情况怎样,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踏踏实实的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端正职业态度,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平常之心。
一直以来,学生经常把老师叫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一旦有所作为,总希望能回报老师,很多学生有所作为后,常会带着感恩之心自已老师汇报。老师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已放在施予者的地位,希望能得到学生对自已付出的认可。但现在,中专学校出去的很多学生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而且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不再与自已曾经的老师联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很多老师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已为学生付出那么多,学生都不会感恩,因此缺少了教学的热情。其实作为老师,其本质就是一个职业,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心是自己的责任,不是对学生的恩赐。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始终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以平常之心面对工作中的荣辱得失。
3.正确理解教师尊严的内涵。
我们教师的真正尊严在于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人格,而不是我们是否在外面发传单,是否亲自招学生。教师为学校招生所做的工作只是其实与尊严无关。只要我们能把带回学校的学生好好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我们就是有尊严的。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能把重重圧在心里的抑郁化解,放下思想上的袍袱。
4.评判人才的标准要改变。
1998年以前入学的中职学生都是包分配的,毕业出来基本上都是国家干部,发展的条件优越,而且学生自身素质高,比较容易作出成绩,成为科技带头人,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不少,教师和学校都以他们为荣。而现在的中专生一来本身素质较差,二来出去后生存环境也不是很好,毕业出去后,大部分都是自谋职业,能在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很少,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教师们很难把他们当成人才,因此,有些教师就很失落,没有成就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人才的误解,不只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人才,现在我们正在培养的中专生,今后就算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只要能胜任所作的工作,他们就是人才,他们同样是老师的骄傲。如果教师能这样淡定地看待学生,那他就有了成就感,有了工作的动力。
5.提高老师的道德素养。
现在在农业中职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农村人口纷纷进城打工的大背景下,这些年青的学生仍然选择了农业学校,说明他们是有理想、肯吃苦的,真的是想学些有用的东西干一翻事业。现在农村里的农业劳动人口老化,而他们对农业的执著,正是我们国家农业未来的希望。我们作为农业中职教师更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些,尊重他们,善待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未来农业战线合格的建设者。因此,让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作一名未来农业希望的守护者吧。
(二)要改变教学模式。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在中专学校培养的不再是国家干部,而是要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作为专业教师,仅仅有理论已经满足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继续提高自己,把自已培养成“双师型”人才,做到在课堂上讲得清,讲得透,在实验室在实践中做得好,做得快,真正培养学生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使学生心甘情愿跟老师学。
2.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降低理论难度同时增加实践时间。
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如果还象过去那样不论以后用不用得着的理论全都给他们讲,不但效果差,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把许多对学生今后用不着的或用处不大过于深奥的理论内容删除,同时增加实践的时间,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也更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3.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农业学校与非农学校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禽的养殖都有其周期性和季节性,实践课很难完全按计划安排。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践课的教学思路,而是以实践为中心来安排理论课程。根据农作物和畜禽的种养实际变化不断改变教学内容,既可以先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上理论课的场地也可以灵活多变,既可以在教室,也可在养殖场和种殖园,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4.开放办学,带领学生闯市场。
现在报读农业中专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农村,选择农学类专业,意味着他们在城市就业没有专业优势,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回到农村去创业。因此,我们农业学校的教师有必要带领他们到市场去闯一闯,通过创办养殖场、种殖园等等与市场相连的经济实体,使学生不仅学会技术,还学会创业所需要一系列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2002年,我带了一个园艺专业班级,为了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知识,我在取得学校的支持后,亲自组织学生筹集资金,自建经济实体,并带领全班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租土地、进种苗、买肥料,建立了班级花卉种殖园,直到最后联系买家销售花卉产品全过程,都指导学生参加每一个环节。我所带的班级成为建校以来公认的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四、综述
中国农业目前的农技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今后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农业学校的教师,正处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只要能认清形势,树立信心,顺势而为,一定能化危机为机遇,为中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再立新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静波.浅谈中职教师心态的转变[J].河南教育.下旬,2011,(3).
[2]王波涛,王义荣.关于中职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职业,2011,(26).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