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体字之呈现赵体字的样子,与王国维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一个道理。正因为东坡是“旷”的东坡,才能作出“旷”的词;正因为稼轩是“豪”的稼轩,才能作出“豪”的词。赵孟頫之成就赵体字,实因皇家贵胄的遗韵,国破家亡的使然,传承流变的结果。
赵体字之流变及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上的精深造诣与杰出成就,首先,与赵孟頫特殊的人生轨迹相关。赵氏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身为贵胄,自幼浸淫文化,又生不逢时,11岁丧父,青年时南宋倾覆,归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与10余人被荐于忽必烈,世祖赞其才貌,呼为“神仙中人”,礼遇有加。成宗即位,元廷矛盾重重,其借病乞归,闲居江南,谈艺论道,挥毫遣兴。大德三年(1299年),又被任命相对儒雅闲适之职。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拜为翰林侍读学士,即位(仁宗)后更青睐之,加之才艺出众,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说有根有脉、有流有变,焉能不得?
其次,与赵氏善于汲取、博采众长密不可分。据明人宋濂言,赵氏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篆书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这样转益多师、推陈出新的艺途,何人能比,焉能不得?
赵体字之媚及再认识
赵字常为人所微词或诟病的“媚俗”“柔弱”等,似应源于明人董其昌之“赵书因熟得俗态”(《董其昌行书立轴》),以及项穆“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何以如此?纪昀等言明:“孟頫以宋朝皇族,改节事元,故不谐於物论。观其《和姚子敬韵诗》,有‘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句,是晚年亦不免于自悔。”(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康有为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也是因为康有为瞧不起赵孟頫身为帝胄而入元朝为官,故对其书法极尽贬低。由此可见,对赵书的微词或诟病,多因所谓“气节”殃及,与书艺无关;论书中已掺进了论人,个人身世已影响了书艺评价,甚至有点因人废艺的味道了。
其实,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后期作品如《淮云通上人化缘序》等,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而况学赵字可得笔法精要,上追二王,下探明清诸家。初学者会感到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待学了几十年,又会发现赵字功力无边,难以超越。
事实上,跳出因人废艺的成见,董其昌曾推崇赵孟頫书艺并说他直接晋人,纪昀等也承认“然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於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其他更是赞赏有加。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钱泳更是为赵氏鸣不平:“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睇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书学》)
非奇崛未必非美
赵孟頫书法肯定“美”。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
地的特征。例如说维纳斯雕像很美,就在于维纳斯雕像各项比例的对称性、协调性和“维纳斯断臂”部分给人留下的丰富的想象余地。再如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像很美,就在于蒙娜丽莎油画所呈现出的惊人的黄金分割率及其“蒙娜丽莎微笑”所给予人的不尽的想象空间。
赵孟頫书法,点画之精到,行笔之娴熟,架构之谨严,气韵之生动,字形之端庄,字态之雍容,总之是功夫之老到,刚柔之和谐,骨肉之丰润,生命之鲜活,绝对是书法艺术中之极品,观之令人愉悦顿生、回味无穷,首先就是“美”的,因其完美契合了“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
非奇崛未必非美。
虽然美是有规律的,但人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也就各式各样,美感也就千差万别的,既存在普遍美感,也可以有特殊美感,美与不美,常常因人而异,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而一旦有了这眼睛,“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因此,可以既有雄壮之态,又有阴柔之感;可以既有奇崛之态,又有中和之感;可以既有粗犷之态,又有精细之感……总之,喜爱“骏马秋风冀北”,也应欣赏“杏花春雨江南”;喜爱“枯藤老树昏鸦”,也应欣赏“小桥流水人家”,喜爱“横流乱世杈椰树”,也应欣赏“小荷才露尖尖角”。
书法艺术美也是如此。既可以有颜体的結字方圆、笔法肥劲,也可以有欧体的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既可以有柳体的笔意瘦挺、体势劲媚,也可以有赵体的用笔圆转、清腴华润……因而,无论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画禅室随笔》)之论,还是项穆“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之评,均呈以某一审美观指斥其余之偏,这就既失公允,又有违艺术创作及审美规律了。
赵书可作审美之样板。
赵氏书法之成之美,有如蜜蜂采撷百花酿蜜一般,非偶然,而必然。何以见得?察其全貌,考其得来之由,答案昭然:赖其先天禀赋气质——天资聪颖,贵胄出身;赖其仕途经历——失而得之,得而贵之;赖其博采之力——根植沃壤,力拔成木;赖其精研之功——先而取之,再而通之。
如此,甜蜜方成,书艺遂精,大美之象,赫然在目!
如此,观全人,察全貌,美已俱得,神游不及,何求其余?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因文废人,因人废艺……古往今来,教训何其多也,然所得乎几?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包全景,一孔成见,为人做事,教训何其多也,然所得乎几?
既如此,宽而待之,包而容之,喜而见之,乐而兴之,则良辰美景尽是,赏心乐事皆来,岂不美哉!岂不快哉!社会之可爱,在于丰富多彩;美之令人神往,在于其“和合而同”。因此,以开阔的心胸求兼容并蓄,以开放的姿态让百花齐放,既要甲骨石鼓,又要汉简唐楷;既要苏黄米蔡,又要颜柳欧赵,才是和谐的生态,才是书法的乐土。最重要的是,切勿一叶障目,而须知人论书,否则,“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就还会重演,那样的话,可笑的就不是别人,而成了自己了。
赵体字之流变及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上的精深造诣与杰出成就,首先,与赵孟頫特殊的人生轨迹相关。赵氏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身为贵胄,自幼浸淫文化,又生不逢时,11岁丧父,青年时南宋倾覆,归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与10余人被荐于忽必烈,世祖赞其才貌,呼为“神仙中人”,礼遇有加。成宗即位,元廷矛盾重重,其借病乞归,闲居江南,谈艺论道,挥毫遣兴。大德三年(1299年),又被任命相对儒雅闲适之职。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拜为翰林侍读学士,即位(仁宗)后更青睐之,加之才艺出众,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说有根有脉、有流有变,焉能不得?
其次,与赵氏善于汲取、博采众长密不可分。据明人宋濂言,赵氏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篆书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这样转益多师、推陈出新的艺途,何人能比,焉能不得?
赵体字之媚及再认识
赵字常为人所微词或诟病的“媚俗”“柔弱”等,似应源于明人董其昌之“赵书因熟得俗态”(《董其昌行书立轴》),以及项穆“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何以如此?纪昀等言明:“孟頫以宋朝皇族,改节事元,故不谐於物论。观其《和姚子敬韵诗》,有‘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句,是晚年亦不免于自悔。”(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康有为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也是因为康有为瞧不起赵孟頫身为帝胄而入元朝为官,故对其书法极尽贬低。由此可见,对赵书的微词或诟病,多因所谓“气节”殃及,与书艺无关;论书中已掺进了论人,个人身世已影响了书艺评价,甚至有点因人废艺的味道了。
其实,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后期作品如《淮云通上人化缘序》等,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而况学赵字可得笔法精要,上追二王,下探明清诸家。初学者会感到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待学了几十年,又会发现赵字功力无边,难以超越。
事实上,跳出因人废艺的成见,董其昌曾推崇赵孟頫书艺并说他直接晋人,纪昀等也承认“然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於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其他更是赞赏有加。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钱泳更是为赵氏鸣不平:“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睇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书学》)
非奇崛未必非美
赵孟頫书法肯定“美”。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
地的特征。例如说维纳斯雕像很美,就在于维纳斯雕像各项比例的对称性、协调性和“维纳斯断臂”部分给人留下的丰富的想象余地。再如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像很美,就在于蒙娜丽莎油画所呈现出的惊人的黄金分割率及其“蒙娜丽莎微笑”所给予人的不尽的想象空间。
赵孟頫书法,点画之精到,行笔之娴熟,架构之谨严,气韵之生动,字形之端庄,字态之雍容,总之是功夫之老到,刚柔之和谐,骨肉之丰润,生命之鲜活,绝对是书法艺术中之极品,观之令人愉悦顿生、回味无穷,首先就是“美”的,因其完美契合了“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
非奇崛未必非美。
虽然美是有规律的,但人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也就各式各样,美感也就千差万别的,既存在普遍美感,也可以有特殊美感,美与不美,常常因人而异,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而一旦有了这眼睛,“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因此,可以既有雄壮之态,又有阴柔之感;可以既有奇崛之态,又有中和之感;可以既有粗犷之态,又有精细之感……总之,喜爱“骏马秋风冀北”,也应欣赏“杏花春雨江南”;喜爱“枯藤老树昏鸦”,也应欣赏“小桥流水人家”,喜爱“横流乱世杈椰树”,也应欣赏“小荷才露尖尖角”。
书法艺术美也是如此。既可以有颜体的結字方圆、笔法肥劲,也可以有欧体的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既可以有柳体的笔意瘦挺、体势劲媚,也可以有赵体的用笔圆转、清腴华润……因而,无论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画禅室随笔》)之论,还是项穆“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之评,均呈以某一审美观指斥其余之偏,这就既失公允,又有违艺术创作及审美规律了。
赵书可作审美之样板。
赵氏书法之成之美,有如蜜蜂采撷百花酿蜜一般,非偶然,而必然。何以见得?察其全貌,考其得来之由,答案昭然:赖其先天禀赋气质——天资聪颖,贵胄出身;赖其仕途经历——失而得之,得而贵之;赖其博采之力——根植沃壤,力拔成木;赖其精研之功——先而取之,再而通之。
如此,甜蜜方成,书艺遂精,大美之象,赫然在目!
如此,观全人,察全貌,美已俱得,神游不及,何求其余?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因文废人,因人废艺……古往今来,教训何其多也,然所得乎几?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包全景,一孔成见,为人做事,教训何其多也,然所得乎几?
既如此,宽而待之,包而容之,喜而见之,乐而兴之,则良辰美景尽是,赏心乐事皆来,岂不美哉!岂不快哉!社会之可爱,在于丰富多彩;美之令人神往,在于其“和合而同”。因此,以开阔的心胸求兼容并蓄,以开放的姿态让百花齐放,既要甲骨石鼓,又要汉简唐楷;既要苏黄米蔡,又要颜柳欧赵,才是和谐的生态,才是书法的乐土。最重要的是,切勿一叶障目,而须知人论书,否则,“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就还会重演,那样的话,可笑的就不是别人,而成了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