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朋好友会面、通信常以“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吉利的语言来相互祝福。如意,是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俗称“老头乐”,所谓“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则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如意在魏晋时期非常走红,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权杖。如南朝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所喜爱之物,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即“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华(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已经很讲究了,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为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柄端为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制作如意所选用的材料十分珍贵,有金、玉、水晶、象牙、玛瑙、檀木等等。
清代金属如意一般以金、银、铜、铁和各种合金为质地,经铸造、焊接成型,再镀金、錾刻、累丝、珐琅、镶嵌等工艺手段加以装饰。其中金银错工艺,技术高超,所嵌金银丝,严丝合缝;立体累丝更为精巧,在累丝前,先将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成可塑的材料,塑成各种图案、物象,谓之“堆灰”,再将细如纤毛的金银丝盘累其上,最后烧去炭模,成立体中空、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清宫金属如意以金质为多,富丽堂皇。皇帝大婚时,皇后凤銮内必先放置金如意,坤宁宫龙凤喜床中央置一装有珠宝及金银小如意两个的宝瓶,四角再各置如意一柄。皇帝寿辰,更以金如意为上。乾隆六十大寿时,王公大臣们献上的一套六十柄八成金累丝干支纪年如意,其累丝玲珑剔透,六十柄如意合一甲子,真是极尽皇家宫廷的排场与奢华!
玉石如意,因如意造型的细长柄、回折头极易折断,对玉料的要求很高。玉石如意的质料主要有白玉、青玉、墨玉、翡翠、玛瑙、水晶、孔雀石、绿松石等。从造型和工艺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仿植物枝、果的自然造型如意,作品充满了写实意味;二是几何形如意,这种如意对材质的要求很高,有的作品很大,是置于木座上的陈设品;三是将玉石镶嵌于如意上的镶嵌如意。清代创造出首、中、尾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乾隆时期创造的三镶玉如意,尤其是嵌古玉者,更是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叹为“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祥”。
瓷如意数量不多,弥足珍贵。它的装饰手段主要是粉彩。粉彩的独特之处是在彩料中掺入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材料,给人以“粉”的质感,并因用法不同,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在装饰纹样上,粉彩如意还经常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配以花鸟、山水、人物、百兽的通景画或开光装饰,形成中西合璧、颇具时代特色的工艺技法。瓷如意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运用镂雕工艺,在瓷胎上镂空雕饰“松竹梅”、“八宝莲花”以及“福”、“寿”字样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瓷胎上镂空技法,工艺复杂,烧成难度大,鲜见于陶瓷装饰,而乾隆时的如意运用这种技法,足见皇帝对如意的偏爱。
如意雕刻和镶嵌的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样:山水人物有“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珍禽异兽有“松鹤延年”、“双狮戏珠”、“太平有象”等造型;花鸟则有“万年青”、“鸳鸯荷花”等图案。吉祥图案丰富多彩,多福长寿、吉祥平安、 百年好和、中魁登科等等寓意无所不有。
清代如意深受整个社会的喜爱,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在皇宫中的节庆礼仪中,如意被尊为上品,不可缺少。清代皇帝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皇上、后妃的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这可从清宫的档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正所谓“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乾隆皇帝诗)。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册立后妃,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庆典及喜庆佳日,皆取其寓意吉祥,以如意为先。大臣们敬献如意以“九九如意”最为吉利,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崇尚九五之数,九九是最大的数,以示天子的尊贵,借此来祝福皇帝万年长青。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80件。由于清朝皇室对如意的喜爱和重视,它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据说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选后妃时,慈禧太后上坐,光绪侍立,桌上摆置着玉如意一柄,红荷包两对,作为选定之物。按清代宫廷规矩,选中皇后者以如意予之,选中妃者以红绣荷包予之。结果,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光绪帝将玉如意授予隆裕,立为皇后,另外把红绣荷包授予珍妃、瑾妃。如意还常作为帝后赏赐皇室成员、地方官员的礼品,就连一些外国的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在当时,若大臣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便可光宗耀祖,身价十倍。清宫的推崇也波及民间,到了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作为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有人家将如意给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也是祝愿女儿能够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郎君相伴一生。
在邮票的发行上也有选了如意图案的。台湾于1966年发行了“清代如意”邮票,其图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红木镶宝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邮电部发行了首日封,图案为“兔捧如意”。1987年台湾再度发行了“清代如意”的邮票,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都希望以此来表达“事事如意”的真情。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译成英文为“交好运”的意思,很多的外国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独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购买了工艺品带回国送给亲朋好友。它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如意”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人们喜爱它、收藏它、观赏它,并寄托着如意吉祥、事事如意的美好心愿。 (责编:蔚蔚)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如意在魏晋时期非常走红,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权杖。如南朝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所喜爱之物,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即“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华(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已经很讲究了,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为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柄端为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制作如意所选用的材料十分珍贵,有金、玉、水晶、象牙、玛瑙、檀木等等。
清代金属如意一般以金、银、铜、铁和各种合金为质地,经铸造、焊接成型,再镀金、錾刻、累丝、珐琅、镶嵌等工艺手段加以装饰。其中金银错工艺,技术高超,所嵌金银丝,严丝合缝;立体累丝更为精巧,在累丝前,先将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成可塑的材料,塑成各种图案、物象,谓之“堆灰”,再将细如纤毛的金银丝盘累其上,最后烧去炭模,成立体中空、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清宫金属如意以金质为多,富丽堂皇。皇帝大婚时,皇后凤銮内必先放置金如意,坤宁宫龙凤喜床中央置一装有珠宝及金银小如意两个的宝瓶,四角再各置如意一柄。皇帝寿辰,更以金如意为上。乾隆六十大寿时,王公大臣们献上的一套六十柄八成金累丝干支纪年如意,其累丝玲珑剔透,六十柄如意合一甲子,真是极尽皇家宫廷的排场与奢华!
玉石如意,因如意造型的细长柄、回折头极易折断,对玉料的要求很高。玉石如意的质料主要有白玉、青玉、墨玉、翡翠、玛瑙、水晶、孔雀石、绿松石等。从造型和工艺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仿植物枝、果的自然造型如意,作品充满了写实意味;二是几何形如意,这种如意对材质的要求很高,有的作品很大,是置于木座上的陈设品;三是将玉石镶嵌于如意上的镶嵌如意。清代创造出首、中、尾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乾隆时期创造的三镶玉如意,尤其是嵌古玉者,更是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叹为“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祥”。
瓷如意数量不多,弥足珍贵。它的装饰手段主要是粉彩。粉彩的独特之处是在彩料中掺入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材料,给人以“粉”的质感,并因用法不同,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在装饰纹样上,粉彩如意还经常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配以花鸟、山水、人物、百兽的通景画或开光装饰,形成中西合璧、颇具时代特色的工艺技法。瓷如意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运用镂雕工艺,在瓷胎上镂空雕饰“松竹梅”、“八宝莲花”以及“福”、“寿”字样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瓷胎上镂空技法,工艺复杂,烧成难度大,鲜见于陶瓷装饰,而乾隆时的如意运用这种技法,足见皇帝对如意的偏爱。
如意雕刻和镶嵌的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样:山水人物有“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珍禽异兽有“松鹤延年”、“双狮戏珠”、“太平有象”等造型;花鸟则有“万年青”、“鸳鸯荷花”等图案。吉祥图案丰富多彩,多福长寿、吉祥平安、 百年好和、中魁登科等等寓意无所不有。
清代如意深受整个社会的喜爱,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在皇宫中的节庆礼仪中,如意被尊为上品,不可缺少。清代皇帝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皇上、后妃的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这可从清宫的档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正所谓“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乾隆皇帝诗)。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册立后妃,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庆典及喜庆佳日,皆取其寓意吉祥,以如意为先。大臣们敬献如意以“九九如意”最为吉利,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崇尚九五之数,九九是最大的数,以示天子的尊贵,借此来祝福皇帝万年长青。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80件。由于清朝皇室对如意的喜爱和重视,它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据说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选后妃时,慈禧太后上坐,光绪侍立,桌上摆置着玉如意一柄,红荷包两对,作为选定之物。按清代宫廷规矩,选中皇后者以如意予之,选中妃者以红绣荷包予之。结果,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光绪帝将玉如意授予隆裕,立为皇后,另外把红绣荷包授予珍妃、瑾妃。如意还常作为帝后赏赐皇室成员、地方官员的礼品,就连一些外国的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在当时,若大臣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便可光宗耀祖,身价十倍。清宫的推崇也波及民间,到了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作为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有人家将如意给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也是祝愿女儿能够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郎君相伴一生。
在邮票的发行上也有选了如意图案的。台湾于1966年发行了“清代如意”邮票,其图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红木镶宝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邮电部发行了首日封,图案为“兔捧如意”。1987年台湾再度发行了“清代如意”的邮票,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都希望以此来表达“事事如意”的真情。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译成英文为“交好运”的意思,很多的外国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独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购买了工艺品带回国送给亲朋好友。它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如意”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人们喜爱它、收藏它、观赏它,并寄托着如意吉祥、事事如意的美好心愿。 (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