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民间乐器是音乐传承的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乐器,月琴、口弦、笛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彝族人民的民俗技艺。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 月琴 口弦 笛子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笛、马布、马支、唢呐、葫芦笙、月琴、胡琴、羊皮鼓、大锣、小锣、口弦等。
一、月琴、口弦、笛子的形制
1、月琴
月琴作为一种拨弦乐器,在美姑彝族地区倍受人民喜爱。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乐器和娱乐。后来一个彝族小伙子在高粱杆上跳起一段皮当弦,在皮和杆的两端穿上细木绷弦,用竹片弹,就发出了声音,逐渐发展成了月琴。美姑彝族的月琴其共鸣器分为圆形、六棱形、八棱形三种,琴身选用轻巧、共鸣效果好的核桃木精制而成,琴柄则用黄杨木,装饰华美,雕刻着龙凤或镂空的民族图案,有的还镶上镜子。上颈部弯曲,长约三十厘米,装饰着一定的图案,头顶多制成心形或太阳形状,常雕刻着龙头含珠。弹奏时一般不用拨子,二用右手指弹奏即可弹出优美动人的乐曲。现代的彝族月琴有了一定的改进,一是弦增加,更易于弹奏比较复杂的曲谱,二是琴身制作更为精巧。
2、口弦
口弦是彝族各支系都拥有的乐器,比较独特而简易,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有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者一般长为5-10厘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铜制者长约6厘米,形如小树叶。一般口弦多为二至三片,也有少至一片多至5片的。通常在簧片的中央剜切一形如鸡舌的“簧舌”,用拇指拨动簧片的顶端,靠簧舌的振动与颤抖,发出清晰、悦耳、悠扬的乐音;“簧舌”的长短、宽厚不同,所发出的乐音固然也不一样,制作口弦的师傅,往往根据常用定音修制、调整,使各片发音和谐。演奏时,将簧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唇间,右手以拇指弹拨簧片顶端,以口腔为共鸣,随着唇、舌、口型的变化,控制呼吸的大小、松紧、强弱、长短来调节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等,便构成丰富的音阶层次;每一篇簧叶除它本身的实音外,还能发出一系列泛音;口弦的奥妙就在于丰富的泛音旋律及音色变化,通常泛音与基本音构成两个声部的重叠,音量细小、柔美,娓娓动听。金属制口弦采用铜、铁、钢或银制成,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多为树叶形或长条形。从选材来讲,铜口弦用铜打制而成,形状多似剑,根据不同的声音要求,分别刻出薄片舌叶。彝族的叶形铜口弦,长4~6厘米,叶尖一端呈橄榄形,最宽处有1厘米,口弦的两边簧框构成叶簧舌呈三角形,长1.5~2厘米。单片的铜口弦也可以按音高组合成多片弦,穿在一起演奏。
3、笛子
在美姑彝语中,称笛子为“吉尔”。在当地群众中,笛子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曾有“思母弹口弦,念父吹竹笛”之说。彝族做笛子的原料多选用竹子。制作时用烧红的铁丝在做好的笛形上镂空为相应的圆形洞,其外观与流行的笛子相同。彝族后来使用的笛子分为几种,一种是竹笛,其吹奏方式与常规的笛子相似,但彝族吹奏多用一种叫“卡喜吉尔(咬吹笛)”的笛。这种笛子是一根上下直通无塞无哨的竹管,长约20-35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大多只有6-7个音孔。竹管上端削薄,演奏时将舌尖抵管口成哨口,竖吹或斜吹,其旋律往往十分悠扬,婉转。二为叶笛,当地彝语称“斯七莫”,意思是吹叶。这是当地彝族民间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乐器,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常常成为青年男女互诉爱慕的工具。凡是质地较好的树叶均可作为叶笛,但万年青叶和蜡虫树叶是其中的上品。吹奏时两手扶住树叶的两端放置于唇边,吹气使树叶震动而产生乐音。三是麦笛,当地彝语叫“沙吉尔”,意为麦秆做的笛。这种笛子实际上是彝族群众劳动休闲时就地取材而制成的笛,一般选用较粗或较细的两根麦秆构成。
二、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乐器艺术的挖掘与保护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社会事业发展重要位置来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来落实,列为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之一,做到领导有责任,分工明确,确保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落到实处。
2.组织队伍,建立机构。要组织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牵涉到许多方面,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需要文字记录整理外,还要录音保存;舞蹈、民居、石刻、服饰、节日、祭典和礼仪等,则需要文字真实准确记录,更应配备相应图片、声像形象说明,才利于记载传承。
3.分工明确,各施其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民宗、文化、史志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民族乡村配合,要召集相关专业工作者、民间艺人,深入调查研究,以文字、图像、录音手段来收集、整理、挖掘民族文化遗产。
4.设立专户,加大投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大笔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和经营,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时要列支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予以支持。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肩负这个历史责任,用自己的双手去捍卫美姑彝族的文化。
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乐器是彝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結晶,是彝族人民风俗才能的集中展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古老的民间乐器也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就要求我们去关注和研究这些民间乐器,使他们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彝族民间器乐曲选[M].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2]且萨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M].民族出版社,2002.
[3]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编.彝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4]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彝族民间器乐曲选[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 月琴 口弦 笛子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笛、马布、马支、唢呐、葫芦笙、月琴、胡琴、羊皮鼓、大锣、小锣、口弦等。
一、月琴、口弦、笛子的形制
1、月琴
月琴作为一种拨弦乐器,在美姑彝族地区倍受人民喜爱。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乐器和娱乐。后来一个彝族小伙子在高粱杆上跳起一段皮当弦,在皮和杆的两端穿上细木绷弦,用竹片弹,就发出了声音,逐渐发展成了月琴。美姑彝族的月琴其共鸣器分为圆形、六棱形、八棱形三种,琴身选用轻巧、共鸣效果好的核桃木精制而成,琴柄则用黄杨木,装饰华美,雕刻着龙凤或镂空的民族图案,有的还镶上镜子。上颈部弯曲,长约三十厘米,装饰着一定的图案,头顶多制成心形或太阳形状,常雕刻着龙头含珠。弹奏时一般不用拨子,二用右手指弹奏即可弹出优美动人的乐曲。现代的彝族月琴有了一定的改进,一是弦增加,更易于弹奏比较复杂的曲谱,二是琴身制作更为精巧。
2、口弦
口弦是彝族各支系都拥有的乐器,比较独特而简易,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有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者一般长为5-10厘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铜制者长约6厘米,形如小树叶。一般口弦多为二至三片,也有少至一片多至5片的。通常在簧片的中央剜切一形如鸡舌的“簧舌”,用拇指拨动簧片的顶端,靠簧舌的振动与颤抖,发出清晰、悦耳、悠扬的乐音;“簧舌”的长短、宽厚不同,所发出的乐音固然也不一样,制作口弦的师傅,往往根据常用定音修制、调整,使各片发音和谐。演奏时,将簧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唇间,右手以拇指弹拨簧片顶端,以口腔为共鸣,随着唇、舌、口型的变化,控制呼吸的大小、松紧、强弱、长短来调节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等,便构成丰富的音阶层次;每一篇簧叶除它本身的实音外,还能发出一系列泛音;口弦的奥妙就在于丰富的泛音旋律及音色变化,通常泛音与基本音构成两个声部的重叠,音量细小、柔美,娓娓动听。金属制口弦采用铜、铁、钢或银制成,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多为树叶形或长条形。从选材来讲,铜口弦用铜打制而成,形状多似剑,根据不同的声音要求,分别刻出薄片舌叶。彝族的叶形铜口弦,长4~6厘米,叶尖一端呈橄榄形,最宽处有1厘米,口弦的两边簧框构成叶簧舌呈三角形,长1.5~2厘米。单片的铜口弦也可以按音高组合成多片弦,穿在一起演奏。
3、笛子
在美姑彝语中,称笛子为“吉尔”。在当地群众中,笛子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曾有“思母弹口弦,念父吹竹笛”之说。彝族做笛子的原料多选用竹子。制作时用烧红的铁丝在做好的笛形上镂空为相应的圆形洞,其外观与流行的笛子相同。彝族后来使用的笛子分为几种,一种是竹笛,其吹奏方式与常规的笛子相似,但彝族吹奏多用一种叫“卡喜吉尔(咬吹笛)”的笛。这种笛子是一根上下直通无塞无哨的竹管,长约20-35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大多只有6-7个音孔。竹管上端削薄,演奏时将舌尖抵管口成哨口,竖吹或斜吹,其旋律往往十分悠扬,婉转。二为叶笛,当地彝语称“斯七莫”,意思是吹叶。这是当地彝族民间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乐器,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常常成为青年男女互诉爱慕的工具。凡是质地较好的树叶均可作为叶笛,但万年青叶和蜡虫树叶是其中的上品。吹奏时两手扶住树叶的两端放置于唇边,吹气使树叶震动而产生乐音。三是麦笛,当地彝语叫“沙吉尔”,意为麦秆做的笛。这种笛子实际上是彝族群众劳动休闲时就地取材而制成的笛,一般选用较粗或较细的两根麦秆构成。
二、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乐器艺术的挖掘与保护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社会事业发展重要位置来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来落实,列为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之一,做到领导有责任,分工明确,确保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落到实处。
2.组织队伍,建立机构。要组织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牵涉到许多方面,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需要文字记录整理外,还要录音保存;舞蹈、民居、石刻、服饰、节日、祭典和礼仪等,则需要文字真实准确记录,更应配备相应图片、声像形象说明,才利于记载传承。
3.分工明确,各施其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民宗、文化、史志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民族乡村配合,要召集相关专业工作者、民间艺人,深入调查研究,以文字、图像、录音手段来收集、整理、挖掘民族文化遗产。
4.设立专户,加大投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大笔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和经营,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时要列支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予以支持。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肩负这个历史责任,用自己的双手去捍卫美姑彝族的文化。
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乐器是彝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結晶,是彝族人民风俗才能的集中展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古老的民间乐器也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就要求我们去关注和研究这些民间乐器,使他们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彝族民间器乐曲选[M].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2]且萨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M].民族出版社,2002.
[3]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编.彝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4]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彝族民间器乐曲选[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