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中国人的普遍存在方式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商人之间的生意往来要吃,国有企业之间的交往要吃,政府部门办公事也要吃。在中国,一般见到人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吃了没有?”长期以来,这成为中国的“国问”,相当于西方人见面就“Hello!”,即使到了现在,这个不太雅观的问候语都很难一下改掉。我们从生下娘胎就开始了漫长的“人生宴席”:诞生、三朝、满月、百天、周岁、十岁、二十岁、而立、不惑、天命、花甲、古稀、老耄。吃到寿终正寝、吹灯拔蜡还不安生,接着吃头七、满七、周年。遇到参军、荣升、婚娶、发财、开张、庆典、红白喜事、乔迁之喜、金榜题名、双规解除、刑满释放等更是理直气壮地大吃一顿。甚至拜祖宗、祭鬼神、供菩萨、扫墓等等都少不了吃。
  不仅所有场合都如此,时间上也是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循环往复。从小里说,春节纯粹就是“吃节”,从年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在除夕夜达到高潮,十五告一段落。范围再大点,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开始,一直要吃到岁末,纯粹就是一个“吃的四季循环”: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龙须面,三月清明吃寒食,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糕点,腊月吃“腊八”,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吃灶糖,大年三十吃团圆饭。还有丰收节、美食节、小吃节、荔枝节、啤酒节、糖酒节等等,总而言之,无论什么节,统统离不开吃与喝。吃就是节,节就是吃。白天吃,半夜三更也吃,这在华南被称为“宵夜”,在四川方言中被形象地叫做“鬼饮食”。北京东直门有著名的“鬼饮食一条街簋街”,一到半夜三更,“夜猫子”趋之若鹜,“鬼影”踵踵,热闹异常……
  中国人还将旅游庸俗化到“吃”的层次,在家里有桌有椅吃着不舒服,偏要到崇山峻岭垒石起灶做饭吃,将无限美景和无限美味合而为一,美其名曰“野炊”,引起火灾的不计其数。
  城里吃腻了,就去吃农家菜。近年各地“农家乐”兴起,都打着绿色食品招牌。食客们自己到鱼塘钓鱼,到菜园、果园采摘,到鸡舍挑选。四川一处农家乐贴着这样一幅对联:“柴火鸡从不抹口红,生态鱼从不看电视,横批——回归自然。”
  凡是有火车旅行经历的人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同胞只要一坐稳,当务之急就是从大包小包里拿出形形色色的食品。有的人还脱掉鞋子,跷起二郎腿,也不管车内空气污浊,吃得津津有味。从开车一直吃到下车,垃圾遍地,列车服务员扫得紧,他就吐得紧,将别人累个半死,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再观察一下外国旅游者,除了吃饭时间从包里掏出一块干巴巴的面包和矿泉水,就一直安安静静地坐着,纳闷地看着我们吃。但凡街道、风景名胜、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那些水果、食品残渣、外壳、包装物等,泛滥成灾,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这样的存在方式因地域而有一些差异,比如,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山东人嗜葱蒜如嗜命,岭南人嗜好生猛,江浙人嗜甜如蜜,西北人偏好牛羊肉,“阎锡山的兵,缴枪不缴醋罐罐”,对于味觉的迷恋和依赖竟然需要山西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烟枪”,又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酒囊”,最大的“茶壶”,还是最大的“药罐”。一言以蔽之,中国人成了味觉的奴隶!
  “吃”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万金油”,一抹就灵。我曾经琢磨过很久,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吃饱过,酒食总是让我们的同胞显得异常兴奋——准确地说,应该叫作“亢奋”。看来,在中国,“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功用,是中国人普遍而特殊的存在方式。中国人赋予了“吃”许多文化、社会、政治等内容,其内涵远远超过了充饥饱腹、提供能量的层次。口、鼻、唇、齿、舌、肠、胃、肛之间,囊括了中国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一切意义,形成一个如老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的完美而封闭的循环体系。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饭,吃成了万能仪式。
其他文献
阿尔巴特大街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市中心,在历史上,这一带是贵族居住的地区。因为普希金等艺术家的存在,这里成了莫斯科最著名的一条街,被称为“莫斯科的精灵”,浓缩了俄罗斯悠久的历史风情,是俄罗斯街道文化的象征和感受俄罗斯现代文化和平民生活的窗户。  步入阿尔巴特大街,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俄罗斯文化风情。卖小商品的亭子把街面分成两半,到处是俄罗斯民间的传统工艺品,最多的是形式多样、五光十色的套娃,还有各种酒
期刊
如果把香港称作亚洲的“时尚之都”,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位于香港岛北部的铜锣湾毫无疑问是香港的购物天堂,全球顶尖奢侈品牌都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设有分店。而现在让我们另辟蹊径去香港那些名声不太大但是却非常有特色的购物街去看看。  铜锣湾是香港最著名的流行服饰采购天堂,作为全世界租金第三贵的地段,仅次于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及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铜锣湾名牌密度之高,让空气里都充斥着名牌的资本芳香。在时代广场
期刊
茶马古道是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重镇,丽江人对开辟茶马古道功不可没。在拉市与龙蟠之间有一段用石块铺就被称为“七十二道弯”的长达10余里的古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的茶马古道遗存。据初步考证,古道始建于唐朝,并不断向拉萨、印度和尼泊尔延伸……它是清晰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更是悲壮的故事和伟大的意志。走在古道上,不仅看到茶马古道的辉煌、也看到了赶马汉子和马帮的身影……  无数赶马汉
期刊
在我的心里,喜马拉雅山下的事物,已经只是属于回忆。自从西藏回来,我没有想到过要去西藏。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敢动进藏这个念头。我进西藏出西藏都是从青藏线去的,进出都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如果我选择其他的进藏方式,已经完全失去了进藏的意义。一种选择,是我对西藏那段生活,对西藏这个词语产生的理念。  这个事实让我感到世事的苍茫。  对于西藏,我还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我现在有能力到达那个曾经站过岗
期刊
似乎真的找到了心目中的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在面对着三亚的那一片大海时,所有人都在最近的地方找到了最遥远的世界尽头所在。一年的四时都是夏天,一年的365天都聆听海的声音,一年的清晨醒来和入梦都首先看到深蓝色的大海……  三亚,永远的标签是大海、阳光、沙滩、椰林、岛屿……碧蓝的天空。宽广的大海,柔软的沙滩,都散发着浓郁的热带海洋的味道。正因为这些,三亚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着全海南岛最美丽的海滨风
期刊
题记:2007年6月,余秋雨和刘墉两位散文大师先后访问丽江,用他们的足迹给丽江留下了典雅的身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有幸陪同他们造访丽江诸景点,聆听两位大师在丽江的片言只语,窥到他们人格魅力之一斑,感受颇深。    那日清晨,照例踏着丽江古城的石板路,穿越古城清丽静谧的晨曦,一路顺着依依垂柳逆流踯行,来到办公室。洒扫、烧水、泡茶……日子淡然如茶杯里袅袅升腾的淡淡香气,在空气中只有瞬间便即刻消融殆尽
期刊
在东京流行着一句话:“想知道日本流行什么,就去新宿大街。”新宿大街最大的亮点不在于奢侈品专门店。而是让人应接不暇的潮流店铺,售卖着各种日系风格的百搭饰品。日本年轻人奉行混搭主义,常常没有章法的“乱穿”却也能混搭出十足的时尚前卫范儿,走在迷宫似的新宿大街上,满眼是眼花缭乱的商铺、炫目的广告牌和路人怪趣的打扮,各大商场都有多个出口,一不小心就会迷路,着实应了那部经典电影之名——“迷失东京”,而更让你迷
期刊
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界定都有属于自己的词汇,来到丽江,翻开生活的字典,你会找到一些这样的词儿:名词:火塘,客栈,酒吧,单车,阳光;形容词:柔软,安静,舒适,闲散;在动词这一栏里,你发现了一个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频频出现的词——“化賩(cong)”。“化賩”为纳西语,“化”即为群体之意,“賩”为个人拿出东西凑在一起,“化賩”就是一个在物质上互相帮助的群体。在纳西族地区,这种“化賩”古来有之,人们在自愿的基
期刊
就要离开丽江,真想借一个弥勒佛的乾坤袋,将这山,这水,这城,带回家慢慢欣赏,当我知道丽江金钥匙的时候,我发现这个愿望真的可以实现,我们真的可以把丽江的山、水都带回去,而且还得到了美好的祝福。  丽江金钥匙,看似一个小巧的饰物,经过介绍才知道。它其实还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匙头仿佛是一个“寿”字,寓意健康长寿;这把钥匙上有空隙的部位,把丽江古城主要街道和水系都体现出来,并融合了东巴文字,表现最能代表丽
期刊
大研镇并不仅仅是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古代特色来看,那么云南还有许多更为辉煌的地方,例如建水民居,腾冲民居。那些美丽的画栋雕梁是怎样的美奂美伦啊!据说当年木匠们在建水,完全是大师待遇,雕刻中凿下来的木屑,用秤称过,就是薪水黄金的重量。但建水只是建筑而已。大研镇却是栖居,生活。  一个缓慢的城市,它是为度过一生并传宗接代而建造的。人们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建造一所宅第,精雕细刻,就像建造大地自身一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