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材的改革,教材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每一篇课文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如《快乐的节日》描写了孩子们愉快玩耍的场景,体现了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庐山的云雾》的美丽景色又给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而寓言、童话故事则蕴意丰富,反映了人类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善于把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点化出来,让学生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读书做人”。那么如何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呢?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深化认识,激发情感体验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情感要以认识为基础并伴随认识活动产生、发展和变化。学生对某事物的知识掌握得越多,懂得的道理越深刻,情感积累就越深厚。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开篇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就是(1)桥是什么样子的?(2)为什么叫生命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解决问题。老师马上又让学生谈谈朗读中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抓住“奇迹”、“神圣”这两个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奇迹”的创造者是那些“敢于奉献的”老羚羊;有的学生说“奇迹”的创造者也是那“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的”羚羊群;还有些学生总结道:“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为了生存敢于尝试的“第一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最后一跳”都是那么的“神圣”。老师顺势利导: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最危难的关头毫无畏惧,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小羚羊的生命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爱”……随后学生们满含深情地朗读……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情感得到了向理性的高度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过:“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就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益。”
二、以情激情,深化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记得在上《大江保卫战》时,老师配乐朗读2-5自然段“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时,《为了谁》的音乐哨然响起,英雄的画面仿佛在眼前定格,读着读着,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许多学生的眼角也都闪烁着泪光……教师大声说道:“这不是伤心的泪,而是感动、自豪的泪,为我们能有这样的亲人而自豪。让我们一起擦干眼泪,为我们的英雄唱一首颂歌。”随后学生齐读“……飞向……飞向……飞向……哪里……就……哪里……就……看到……看到……就像看到……”几乎是从心中迸发出来的声音。就这样,教师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把教学效果推向最佳境界。
三、再现情景,加深情感体验
情感往往都具有情境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渲染情境气氛,使学生耳听目视,口吟心动,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烟台的海》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四幅关于海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抓住烟台四季海的特点,来分清烟台春夏秋冬的海,感受烟台海的独特。接着播放关于烟台海的录像,并利用定格画面让学生认识了“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倒……”的壮观情景。化静为动,再现情境,使学生对烟台的海产生神往之情,更激起学生细看究竟的欲望。这样,情境创设得巧,情感激发得浓,情与境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反复吟读。促进情感体验
古人寫文章就有“感情凝于胸,而吟于笔端”之说。叶圣陶先生也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吟味,可以推进情感涟漪的深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作品情境,唤起与作者的共鸣。在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感受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学生们在朗读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正是反复的吟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领会到课文的蕴意,灵魂得到荡涤。
五、借助移情,增强情感体验
移情是主体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把自我身心转移到对象中,从而达到忘我的审美境界。将移情运用于教学当中,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文中人物的心灵,进行换位思考,走进课文,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触,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验人物的情怀。如教《负荆请罪》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廉颇,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我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表演,并一起评价。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对课文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感受人物的思维、表达方式,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高尚情怀。这样设身处地的移情体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心灵迸发出深隽的思想火花,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是播散在这土壤里的。”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那么,必将有助于优化认知因素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深化认识,激发情感体验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情感要以认识为基础并伴随认识活动产生、发展和变化。学生对某事物的知识掌握得越多,懂得的道理越深刻,情感积累就越深厚。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开篇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就是(1)桥是什么样子的?(2)为什么叫生命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解决问题。老师马上又让学生谈谈朗读中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抓住“奇迹”、“神圣”这两个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奇迹”的创造者是那些“敢于奉献的”老羚羊;有的学生说“奇迹”的创造者也是那“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的”羚羊群;还有些学生总结道:“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为了生存敢于尝试的“第一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最后一跳”都是那么的“神圣”。老师顺势利导: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最危难的关头毫无畏惧,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小羚羊的生命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爱”……随后学生们满含深情地朗读……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情感得到了向理性的高度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过:“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就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益。”
二、以情激情,深化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记得在上《大江保卫战》时,老师配乐朗读2-5自然段“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时,《为了谁》的音乐哨然响起,英雄的画面仿佛在眼前定格,读着读着,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许多学生的眼角也都闪烁着泪光……教师大声说道:“这不是伤心的泪,而是感动、自豪的泪,为我们能有这样的亲人而自豪。让我们一起擦干眼泪,为我们的英雄唱一首颂歌。”随后学生齐读“……飞向……飞向……飞向……哪里……就……哪里……就……看到……看到……就像看到……”几乎是从心中迸发出来的声音。就这样,教师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把教学效果推向最佳境界。
三、再现情景,加深情感体验
情感往往都具有情境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渲染情境气氛,使学生耳听目视,口吟心动,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烟台的海》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四幅关于海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抓住烟台四季海的特点,来分清烟台春夏秋冬的海,感受烟台海的独特。接着播放关于烟台海的录像,并利用定格画面让学生认识了“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倒……”的壮观情景。化静为动,再现情境,使学生对烟台的海产生神往之情,更激起学生细看究竟的欲望。这样,情境创设得巧,情感激发得浓,情与境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反复吟读。促进情感体验
古人寫文章就有“感情凝于胸,而吟于笔端”之说。叶圣陶先生也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吟味,可以推进情感涟漪的深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作品情境,唤起与作者的共鸣。在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感受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学生们在朗读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正是反复的吟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领会到课文的蕴意,灵魂得到荡涤。
五、借助移情,增强情感体验
移情是主体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把自我身心转移到对象中,从而达到忘我的审美境界。将移情运用于教学当中,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文中人物的心灵,进行换位思考,走进课文,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触,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验人物的情怀。如教《负荆请罪》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廉颇,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我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表演,并一起评价。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对课文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感受人物的思维、表达方式,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高尚情怀。这样设身处地的移情体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心灵迸发出深隽的思想火花,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是播散在这土壤里的。”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那么,必将有助于优化认知因素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