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正被学校所重视。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良好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的形成。教师应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才,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难以预料,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我们研究好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学习心理学好处很多。心理学知识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育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呢?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会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我带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有一次阶段考试成绩下降了很多,我很吃惊,和他谈心,发现他言谈举止之间渗透出厌学情绪,认为念书枯燥无味。意识到他的问题后,通过了解,原来他厌学的诱因来源于家庭,然后对症下药,联合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从这以后,这位同学发奋读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2.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学习中,并在学习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3.教育学生人格完整和谐。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4.尊重学生个性,教育他们做到三思而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有低下猥琐、沮丧悲观的情绪,更不能反复无常。
5.教育学生了解自我、悦纳他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作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知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青少年与儿童少年相比,独立意识迅速增加,社会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因此,善于了解自己、悦纳他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首先要做人,再做学问
现在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而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从未成熟儿童期向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老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的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更精彩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从长远讲,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学生心理,辅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自我,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祖国的未来真正培养成健康、学有所成的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难以预料,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我们研究好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学习心理学好处很多。心理学知识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育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呢?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会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我带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有一次阶段考试成绩下降了很多,我很吃惊,和他谈心,发现他言谈举止之间渗透出厌学情绪,认为念书枯燥无味。意识到他的问题后,通过了解,原来他厌学的诱因来源于家庭,然后对症下药,联合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从这以后,这位同学发奋读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2.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学习中,并在学习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3.教育学生人格完整和谐。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4.尊重学生个性,教育他们做到三思而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有低下猥琐、沮丧悲观的情绪,更不能反复无常。
5.教育学生了解自我、悦纳他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作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知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青少年与儿童少年相比,独立意识迅速增加,社会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因此,善于了解自己、悦纳他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首先要做人,再做学问
现在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而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从未成熟儿童期向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老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的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更精彩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从长远讲,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学生心理,辅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自我,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祖国的未来真正培养成健康、学有所成的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