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周是北京某高校的青年教师,每逢周末假日,她便迫不及待要走出家门。她经常活跃于一些户外论坛,寻找合适的活动,然后与“驴友”一起到户外放松身心。
如今,像小周的一样的户外活动爱好者日益增多,这也催生了中国户外产业的火热。
年均增长逾10%
中国户外联盟(CHINA OUTDOORASSOCIATION,简称COA)近日在2014(第九届)亚洲户外展上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户外市场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12.9%,整体规模达388亿元人民币。2013年户外核心市场规模达153.8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6.2%。
在品牌方面,核心户外品牌的数量为693个,较2012年增长了12.3%,其中国际品牌409个,比2012年增加了40个,国内品牌284个,比2012年增加了36个。与2012年相比,服装、鞋类、背包及其他类产品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接受《中国对外贸易》采访的德国菲德列斯啥芬展览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路德维格·迈尔(Ludwia Meier)和北京德曼斯展览展示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克诺特·耶格(Knut Jaeger)都表示看好中国的户外市场。
“经过2011到2012年市场的震荡期后,户外核心品牌对行业未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过去两年中国户外市场并不景气,品牌竞争加剧,零售终端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场的需求。2013年以来,市场销售渠道与市场份额的占比看起来平衡多了。”耶格分析道。
COA预测,未来5至10年内,户外用品核心市场年增长乐观预测为15%,保守估计也可达到12%。对此,耶格表示,与欧洲户外市场1%到2%的增长率相比,中国户外市场的发展着实惊人。未来8-10年内,中国有望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户外用品市场。
然而,中国户外产业蕴藏的潜力仍待挖掘。调查显示,约有1.3亿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包括徒步和其他休闲运动。而根据中国登山协会提供的数据,约有6千万人参与较为专业的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探险和长途徒步。相比之下,德国有约8千万的居民经常参与登山、攀岩、远足、轻量徒步等户外运动,占德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在中国,参与这些运动的人们的比率还不到10%。
营销模式演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户外产品的营销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实体店仍然是户外核心市场的主要渠道,但网络销售占比正在上升。
数据显示,2013年,实体店占了零售额的79.2%,其中单品牌店占59.7%,多品牌店占19.5%。网络市场约为30亿元人民币,占19.5%(仅为B2C市场,不包括B2B和C2C市场部分)。相比之下,团购市场不复前几年的辉煌,大幅萎缩,已经不再是处理库存的“灵丹妙药”,仅占零售额的1.3%。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发强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思维下的户外生态系统”的战略构想,未来重点围绕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创新三个方面,打造多品牌、户外服务平台和户外垂直电商的创新战略框架,全面整合互联网运营模式。在他看来,以用户为中心是这家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战略思维的核心。
行业或面临洗牌
户外产业保持增势的背后,也存在种种隐忧。耶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户外产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这从店面的数量上便可窥见一斑。调查显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实体店销售点(包括街边店和商场店)也相应增长,2013年达到12420个,其中单品牌店8742家,多品牌店3678家。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3年与201 2年相比实体店销售点数量增长只有11.9%,而2012年与2011年相比,这个数字则是43.1%。
“早年很多企业看准了户外行业的利润,一拥而上,如今经过早期的躁动后,市场正处于分水岭,开始回归真正的竞争状态。”湛江市玛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承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本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内户外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但户外企业早期野蛮式增长之后,当前速度出现减缓迹象,进入瓶颈期,这与运动用品行业的发展类似。国内户外行业即将迎来“洗牌期”,中小型企业面临淘汰危机,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行业秩序将逐步趋于稳定。
薛胜文分析道,产能过剩是户外企业进行野蛮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对行业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淘汰一批实力较弱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有意思地进行减产,将注意力从“量”转到“质”上。
薛胜文认为,和户外运动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国内户外产业水平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细分程度不高,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未来户外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差异化、创新化、高品质化,户外企业更多考虑的将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数量。
在竞争生态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亦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我们不怕竞争,而是坚持做自己的东西。未来户外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和泛户外化,我们走的是专业化道路。”钟承湛对记者说。
据了解,玛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凯乐石KAILAS一直坚持专业攀登为产品的主题与品牌精神。在亚洲户外产业大奖颁奖仪式上,KAILAS品牌的5件专业产品(牛A攀岩七分裤、男女款攀冰软壳冲锋衣、Aeais Plus攀登头盔、云影超轻单人帐)在众多参选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五项大奖。
如今,像小周的一样的户外活动爱好者日益增多,这也催生了中国户外产业的火热。
年均增长逾10%
中国户外联盟(CHINA OUTDOORASSOCIATION,简称COA)近日在2014(第九届)亚洲户外展上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户外市场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12.9%,整体规模达388亿元人民币。2013年户外核心市场规模达153.8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6.2%。
在品牌方面,核心户外品牌的数量为693个,较2012年增长了12.3%,其中国际品牌409个,比2012年增加了40个,国内品牌284个,比2012年增加了36个。与2012年相比,服装、鞋类、背包及其他类产品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接受《中国对外贸易》采访的德国菲德列斯啥芬展览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路德维格·迈尔(Ludwia Meier)和北京德曼斯展览展示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克诺特·耶格(Knut Jaeger)都表示看好中国的户外市场。
“经过2011到2012年市场的震荡期后,户外核心品牌对行业未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过去两年中国户外市场并不景气,品牌竞争加剧,零售终端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场的需求。2013年以来,市场销售渠道与市场份额的占比看起来平衡多了。”耶格分析道。
COA预测,未来5至10年内,户外用品核心市场年增长乐观预测为15%,保守估计也可达到12%。对此,耶格表示,与欧洲户外市场1%到2%的增长率相比,中国户外市场的发展着实惊人。未来8-10年内,中国有望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户外用品市场。
然而,中国户外产业蕴藏的潜力仍待挖掘。调查显示,约有1.3亿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包括徒步和其他休闲运动。而根据中国登山协会提供的数据,约有6千万人参与较为专业的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探险和长途徒步。相比之下,德国有约8千万的居民经常参与登山、攀岩、远足、轻量徒步等户外运动,占德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在中国,参与这些运动的人们的比率还不到10%。
营销模式演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户外产品的营销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实体店仍然是户外核心市场的主要渠道,但网络销售占比正在上升。
数据显示,2013年,实体店占了零售额的79.2%,其中单品牌店占59.7%,多品牌店占19.5%。网络市场约为30亿元人民币,占19.5%(仅为B2C市场,不包括B2B和C2C市场部分)。相比之下,团购市场不复前几年的辉煌,大幅萎缩,已经不再是处理库存的“灵丹妙药”,仅占零售额的1.3%。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发强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思维下的户外生态系统”的战略构想,未来重点围绕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创新三个方面,打造多品牌、户外服务平台和户外垂直电商的创新战略框架,全面整合互联网运营模式。在他看来,以用户为中心是这家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战略思维的核心。
行业或面临洗牌
户外产业保持增势的背后,也存在种种隐忧。耶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户外产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这从店面的数量上便可窥见一斑。调查显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实体店销售点(包括街边店和商场店)也相应增长,2013年达到12420个,其中单品牌店8742家,多品牌店3678家。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3年与201 2年相比实体店销售点数量增长只有11.9%,而2012年与2011年相比,这个数字则是43.1%。
“早年很多企业看准了户外行业的利润,一拥而上,如今经过早期的躁动后,市场正处于分水岭,开始回归真正的竞争状态。”湛江市玛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承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本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内户外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但户外企业早期野蛮式增长之后,当前速度出现减缓迹象,进入瓶颈期,这与运动用品行业的发展类似。国内户外行业即将迎来“洗牌期”,中小型企业面临淘汰危机,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行业秩序将逐步趋于稳定。
薛胜文分析道,产能过剩是户外企业进行野蛮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对行业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淘汰一批实力较弱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有意思地进行减产,将注意力从“量”转到“质”上。
薛胜文认为,和户外运动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国内户外产业水平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细分程度不高,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未来户外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差异化、创新化、高品质化,户外企业更多考虑的将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数量。
在竞争生态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亦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我们不怕竞争,而是坚持做自己的东西。未来户外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和泛户外化,我们走的是专业化道路。”钟承湛对记者说。
据了解,玛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凯乐石KAILAS一直坚持专业攀登为产品的主题与品牌精神。在亚洲户外产业大奖颁奖仪式上,KAILAS品牌的5件专业产品(牛A攀岩七分裤、男女款攀冰软壳冲锋衣、Aeais Plus攀登头盔、云影超轻单人帐)在众多参选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五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