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宣县桐岭中学 广西 武宣 5459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学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气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情景的问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整堂课的眼睛,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有了兴趣学什么都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是一种享受。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无疑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就成了我们努力探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孩子们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和活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该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作的尝试:
1. 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旧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于是,需要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学习。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正比例函数图像时,先问: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一条不通过原点的直线),它的表达式怎样?回答:y=kx+b(k≠o,b≠o ),当b=o时,这条直线通过原点吗?通过原点的这条直线是什么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引进了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能较好的巩固已学的知识。
2. 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要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以产生兴趣,反而对直观的、带有刺激性的问题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利用直观道具、影像资料、彩色图片,而且要巧妙地利用语言艺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异口同声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这真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3. 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问题情境设计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的尝试探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设计从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在有效教学过程中,除了极其简单的问题以外,一般性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且答案不唯一,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要从多元的视角给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积极思考,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_______,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5. 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引入无理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史上的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的时候,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认为数只有整数与分数。后来他们的一个门徒发现了除整数与分数外,还存在着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和信念的极大打击,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极力不让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但是,据说米太旁登的希帕苏斯还是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了,于是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大海。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呢?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此恐惧,而还有人为了这个数丢了性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理数。”教师的这段话,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无理数的极大兴趣,都恨不得马上知道无理数是什么样的一种数,后面的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是很好了。
6. 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知识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
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出四边形,然后用量角器度量其内角和。全班学生按小组开始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们的活动在我的想象下进行,但是他们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各小组望着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361°,有的是360°,有的是359°,有的是359°多一点点……,通过交流,思维产生碰撞,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这时我着重指出: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出的四边形的四个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它们却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的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呢?一席话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尝试、观察、讨论、交流,终于发现: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量了四次,故误差就更大些。此时,我顺势询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种误差?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只量一次呢?又是尝试、观察、讨论和交流。当学生们试图将四边形的四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了:四个角拼成了一个“圆周”(其和为360°)。
其次,让学生动手度量课前收集到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实物的内角和。
师:同学们,通过度量,你能给出什么结论。
生:它们的内角和分别为360°,540°,720°。
师:那么你通过这几个特殊多边形的内角情况,归纳猜想n(n≥3)边形的内角和?
生1:可能和边长有关系。
生2:360°=(4-2)·180°,540°=(5-2)·180°,720°=(6-2)·180°。
生3:由此归纳猜想其内角和为(n-2)·180°。
师:你能证明其猜想的准确性吗?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利用分割法,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运用归纳、类比法,将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味归纳法的妙用和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掌握合情推理的有效手段——归纳法,锤炼思维,提高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学苑出版社。1999年6月
[2] 徐谢飞、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途径《中学教研》2006、3
[3] 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
[4] 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中小学数学》、2001、9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学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气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情景的问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整堂课的眼睛,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有了兴趣学什么都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是一种享受。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无疑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就成了我们努力探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孩子们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和活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该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作的尝试:
1. 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旧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于是,需要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学习。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正比例函数图像时,先问: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一条不通过原点的直线),它的表达式怎样?回答:y=kx+b(k≠o,b≠o ),当b=o时,这条直线通过原点吗?通过原点的这条直线是什么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引进了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能较好的巩固已学的知识。
2. 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要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以产生兴趣,反而对直观的、带有刺激性的问题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利用直观道具、影像资料、彩色图片,而且要巧妙地利用语言艺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异口同声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这真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3. 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问题情境设计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的尝试探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设计从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在有效教学过程中,除了极其简单的问题以外,一般性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且答案不唯一,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要从多元的视角给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积极思考,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_______,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5. 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引入无理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史上的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的时候,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认为数只有整数与分数。后来他们的一个门徒发现了除整数与分数外,还存在着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和信念的极大打击,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极力不让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但是,据说米太旁登的希帕苏斯还是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了,于是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大海。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呢?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此恐惧,而还有人为了这个数丢了性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理数。”教师的这段话,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无理数的极大兴趣,都恨不得马上知道无理数是什么样的一种数,后面的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是很好了。
6. 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知识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
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出四边形,然后用量角器度量其内角和。全班学生按小组开始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们的活动在我的想象下进行,但是他们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各小组望着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361°,有的是360°,有的是359°,有的是359°多一点点……,通过交流,思维产生碰撞,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这时我着重指出: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出的四边形的四个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它们却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的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呢?一席话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尝试、观察、讨论、交流,终于发现: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量了四次,故误差就更大些。此时,我顺势询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种误差?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只量一次呢?又是尝试、观察、讨论和交流。当学生们试图将四边形的四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了:四个角拼成了一个“圆周”(其和为360°)。
其次,让学生动手度量课前收集到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实物的内角和。
师:同学们,通过度量,你能给出什么结论。
生:它们的内角和分别为360°,540°,720°。
师:那么你通过这几个特殊多边形的内角情况,归纳猜想n(n≥3)边形的内角和?
生1:可能和边长有关系。
生2:360°=(4-2)·180°,540°=(5-2)·180°,720°=(6-2)·180°。
生3:由此归纳猜想其内角和为(n-2)·180°。
师:你能证明其猜想的准确性吗?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利用分割法,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运用归纳、类比法,将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味归纳法的妙用和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掌握合情推理的有效手段——归纳法,锤炼思维,提高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学苑出版社。1999年6月
[2] 徐谢飞、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途径《中学教研》2006、3
[3] 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
[4] 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中小学数学》、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