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唐贾岛诗派的形成是晚唐诗坛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有其独特的成因,并继而几乎在每个朝代的末世重复出现。这是末代的特殊氛围与个人经历相契合的结果。贾岛作为大众诗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苦吟作派、尤工中间二联的五律模式和拘谨狭窄的诗风因为可学而分别为诗派众人所模仿。本文着重从贾岛及晚唐学贾岛者个人出身经历出发,兼顾时代背景,探寻贾岛诗派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贾岛诗派;苦吟作派;成因
作者简介:高山(1986.8-),女,山东高密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15-0-01
贾岛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转变的重要人物,按闻一多的说法,晚唐五代可以称作是贾岛时代,并且其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1]36贾岛以其工整精巧的五律、雕琢僻涩的诗风和苦吟至极的诗法影响了在他身后不计其数的大众诗人。后世模仿贾岛为诗的这批人,我们不妨将其称为贾岛诗派。细数起来,这是相当庞大的一个诗派,其跨度从晚唐直到清末。晚唐之后,两宋与明清学贾岛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的,在贾岛风格之上又喊出了自己的名号,如四灵派、江湖派等。因此,可将贾岛诗派缩小范围,即狭义上的贾岛诗派指的是晚唐时期学贾岛的那些人。
本文在晚唐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贾岛及晚唐受到贾岛影响、诗歌与其有相似处的若干人,通过叙述他们的身世经历和诗歌风格,试图说明贾岛诗派的成因。
一、贾岛诗派的个人经历
案李嘉言年谱,贾岛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武宗会昌三年以六十五岁卒于普州司仓参军任上,终其一生未能显达。贾岛年轻时做过和尚,名无本。后来,贾岛受到韩愈赏识并在其帮助下,去浮屠,举进士,而同年即与平曾等数人同贬,时称“举场十恶”。开成二年,贾岛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后三年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后又三年,贾岛没来得及领受普州司户参军就去世了,葬在当地。
贾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吏,关于原由,有若干种不同的理由。也许是因为出身卑微——贾岛的故乡范阳,属唐幽州地,是与突厥等外族蛮夷交壤的偏僻地域,和自古人才辈出的繁华中原不可同日而语。他的祖宗似乎没做过官,苏绛墓志铭为之婉言曰:“中多高蹈不仕。”出身无名,祖上无光,使得贾岛生来便仕途多舛,不能一帆风顺。也许是由于在上者对他的诗无法产生足够的好感。贾岛虽然做过释子,但建功立业的梦想并非没有,只是找不到出路。他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投诗拜谒当朝官员,却大都得不到有价值的答复。比如对当朝翰林学士元稹,贾岛先是呈献旧文,继而数次投诗,然并无结果。想当时元稹与白居易倡导乐府运动,应是不喜岛诗。元稹曾道张祜作诗“雕虫小巧”,贾岛那种艰涩生僻的诗歌,与元白所倡之浅俗风气相左,自然得不到元稹的赏识。想贾岛再三诗谒元稹,恐怕尽是明珠暗投罢了。诗是唐代进仕途径之一,贾岛的诗不为在上者所赏,他的仕途便暗淡无光。
观晚唐学贾岛诸人,大多仕途无成。案《唐才子传》中所记有:马戴家贫,禄仕代耕,岁廪殊薄;刘得仁出入举场二十年,竟无所成;方干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裴说初年窘迫乱离奔走道路,有诗云:避乱一身多,见者悲之;张蠙家贫,累下第。[3]另据《新唐书》卷六十,顾非熊曾为盱眙簿,亦是小吏,后弃官隐居。[4]他们都是家境贫窘,无缘进士之人。唯有李频、郑谷、姚合等几人做得刺史、都官、秘书少监等。
卑微的官职,窘迫的生活,让晚唐的诗人们走不出也看不清向前的路。本来是为着考取功名而获得的知识与修养,让这批人不自觉地想要遁入一味作诗的世界,按照闻一多的说法,他们既为着自己的出路,也为着癖好,做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阴暗为着癖好,五律为着出路。[1]32结果是出路并没有因此而展开,诗却总得做下去。但诗歌的殿堂并非随便什么人都进得,于是他们搬起了“苦吟”这块敲门砖。
二、晚唐的末代背景
晚唐时期,朝廷衰败,宦官干政,党争不休,藩镇割据,整个时代被镀上一层灰暗颓废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失败的年代,个人的成功变得异常艰难。时代与自身的双重挫折使得晚唐许多怀有美好理想的人们陷入挣扎不堪的境地,他们一方面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却不愿承认理想的失落和黯淡的明天,于是,他们像要寻找护身符一般逃向诗歌的世界。在这个艺术的领域里,他们以苦吟与现世抗争,用精雕细琢的作法创造出大量工整细巧的诗篇,尽管绝大部分只不过是二三流的水准,但诗人自己仍沉溺其中,怡然自乐。这就是晚唐的贾岛现象,在后来每个朝代的末世都重复出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末世的时代氛围和个人的辛苦阅历在精心经营律诗的过程里得到了最好的释放。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贾岛诗派的形成是因为晚唐整体的黯淡形势和诗人自身的失意遭遇,使得这批人逃向诗歌,由于贾岛无论出身还是仕途经历都与他们类似,贾岛诗之苦境极契合时代的气氛与他们的心情,贾岛之苦吟诗法又较容易操作,从而这部分人便投入到贾岛风格的诗歌创作当中来。由此,贾岛诗派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关键词:贾岛诗派;苦吟作派;成因
作者简介:高山(1986.8-),女,山东高密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15-0-01
贾岛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转变的重要人物,按闻一多的说法,晚唐五代可以称作是贾岛时代,并且其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1]36贾岛以其工整精巧的五律、雕琢僻涩的诗风和苦吟至极的诗法影响了在他身后不计其数的大众诗人。后世模仿贾岛为诗的这批人,我们不妨将其称为贾岛诗派。细数起来,这是相当庞大的一个诗派,其跨度从晚唐直到清末。晚唐之后,两宋与明清学贾岛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的,在贾岛风格之上又喊出了自己的名号,如四灵派、江湖派等。因此,可将贾岛诗派缩小范围,即狭义上的贾岛诗派指的是晚唐时期学贾岛的那些人。
本文在晚唐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贾岛及晚唐受到贾岛影响、诗歌与其有相似处的若干人,通过叙述他们的身世经历和诗歌风格,试图说明贾岛诗派的成因。
一、贾岛诗派的个人经历
案李嘉言年谱,贾岛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武宗会昌三年以六十五岁卒于普州司仓参军任上,终其一生未能显达。贾岛年轻时做过和尚,名无本。后来,贾岛受到韩愈赏识并在其帮助下,去浮屠,举进士,而同年即与平曾等数人同贬,时称“举场十恶”。开成二年,贾岛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后三年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后又三年,贾岛没来得及领受普州司户参军就去世了,葬在当地。
贾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吏,关于原由,有若干种不同的理由。也许是因为出身卑微——贾岛的故乡范阳,属唐幽州地,是与突厥等外族蛮夷交壤的偏僻地域,和自古人才辈出的繁华中原不可同日而语。他的祖宗似乎没做过官,苏绛墓志铭为之婉言曰:“中多高蹈不仕。”出身无名,祖上无光,使得贾岛生来便仕途多舛,不能一帆风顺。也许是由于在上者对他的诗无法产生足够的好感。贾岛虽然做过释子,但建功立业的梦想并非没有,只是找不到出路。他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投诗拜谒当朝官员,却大都得不到有价值的答复。比如对当朝翰林学士元稹,贾岛先是呈献旧文,继而数次投诗,然并无结果。想当时元稹与白居易倡导乐府运动,应是不喜岛诗。元稹曾道张祜作诗“雕虫小巧”,贾岛那种艰涩生僻的诗歌,与元白所倡之浅俗风气相左,自然得不到元稹的赏识。想贾岛再三诗谒元稹,恐怕尽是明珠暗投罢了。诗是唐代进仕途径之一,贾岛的诗不为在上者所赏,他的仕途便暗淡无光。
观晚唐学贾岛诸人,大多仕途无成。案《唐才子传》中所记有:马戴家贫,禄仕代耕,岁廪殊薄;刘得仁出入举场二十年,竟无所成;方干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裴说初年窘迫乱离奔走道路,有诗云:避乱一身多,见者悲之;张蠙家贫,累下第。[3]另据《新唐书》卷六十,顾非熊曾为盱眙簿,亦是小吏,后弃官隐居。[4]他们都是家境贫窘,无缘进士之人。唯有李频、郑谷、姚合等几人做得刺史、都官、秘书少监等。
卑微的官职,窘迫的生活,让晚唐的诗人们走不出也看不清向前的路。本来是为着考取功名而获得的知识与修养,让这批人不自觉地想要遁入一味作诗的世界,按照闻一多的说法,他们既为着自己的出路,也为着癖好,做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阴暗为着癖好,五律为着出路。[1]32结果是出路并没有因此而展开,诗却总得做下去。但诗歌的殿堂并非随便什么人都进得,于是他们搬起了“苦吟”这块敲门砖。
二、晚唐的末代背景
晚唐时期,朝廷衰败,宦官干政,党争不休,藩镇割据,整个时代被镀上一层灰暗颓废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失败的年代,个人的成功变得异常艰难。时代与自身的双重挫折使得晚唐许多怀有美好理想的人们陷入挣扎不堪的境地,他们一方面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却不愿承认理想的失落和黯淡的明天,于是,他们像要寻找护身符一般逃向诗歌的世界。在这个艺术的领域里,他们以苦吟与现世抗争,用精雕细琢的作法创造出大量工整细巧的诗篇,尽管绝大部分只不过是二三流的水准,但诗人自己仍沉溺其中,怡然自乐。这就是晚唐的贾岛现象,在后来每个朝代的末世都重复出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末世的时代氛围和个人的辛苦阅历在精心经营律诗的过程里得到了最好的释放。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贾岛诗派的形成是因为晚唐整体的黯淡形势和诗人自身的失意遭遇,使得这批人逃向诗歌,由于贾岛无论出身还是仕途经历都与他们类似,贾岛诗之苦境极契合时代的气氛与他们的心情,贾岛之苦吟诗法又较容易操作,从而这部分人便投入到贾岛风格的诗歌创作当中来。由此,贾岛诗派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