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最早作为楚人的原始图腾,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是导引人的精魂“飞登九天、周游八极”的载体。作为图腾,凤原本是不存在什么性别的,后人将之与凰组合成“凤凰”,便有了雌雄之分,凤自然成为一只雄鸟。
我国古老的动物灵崇拜主要有鸟、龙、犬、虎四类,在这四大动物灵中,尤以鸟灵与龙灵最为突出,并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即所谓的“凤翥龙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北两大图腾“龙凤呈祥”,在华夏大地并驾齐驱,昭示着一种祥瑞之气。这应该是“龙凤呈祥”的本意。
历史上楚国曾一度是华夏“第一大国”,因而凤的地位与影响在当时的南中国大地上远在龙之上,是“重凤轻龙”。在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使。
人们常言“龙虎斗”,但在先秦艺术作品中,龙虎从来未曾斗过,倒是在出土的楚人刺绣、漆器等作品中,“龙凤斗”却是屡见不鲜。在楚“龙凤虎纹刺绣”中,一只大凤鸟双足与一龙相搏,双翅则同时与一龙一虎相斗。虎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则比龙更低,它常常是巨凤踏在脚下的玩物罢了。
但后来,伴随南方楚国的衰落灭亡与北方的繁盛,龙变得唯我独尊,成了皇权的象征,凤只能作为龙的从属。于是,便有了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的穿着龙袍、坐着龙椅的皇帝,以及头戴凤冠的皇后。凤从龙的附属,渐变为皇后的指代,又稀里糊涂地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让阴阳颠倒了几千年。
留学生原指日本人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
后来,日本政府派“遣唐使”时,就加派了“还学生”和“留学生”。所谓“还学生”,是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则是在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继续学习的学生。当时留学生在唐朝主要学习哲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等。现在日本的京都建筑式样几乎同唐朝的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之名,这都是留学生的功绩。从那时起,“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留学生”,“留学”一词也就由此而产生。
古人用什么刷牙?
在古代,虽然还没有发明牙刷、牙膏,但我们的祖先也已经掌握了许多保护牙齿的措施。比如:嚼杨树枝。
印度人曾经用杨树的树枝来刷牙,所以这些树枝又叫“齿木”。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对人全身的健康都很重要,有一口好牙也是身体强壮的标志,印度人就把赠送杨树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后来这种做法也传入我国。古代医书《外台秘要》中说,把杨树枝的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来擦牙,可使牙齿变得“香而光洁”,还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
佛经《华严经》上甚至归纳了嚼杨树枝的十大好处: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明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在日常使用时,“齿木”并非只限于杨树枝。百姓一般是因地制宜,从自己身边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树枝、桃树枝、葛藤等都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也都可以作为“齿木”来使用。看来,在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用“嚼”的方法来洁齿,比“刷”还要方便、实用。
“官路’其实是‘公有’
“官路”,是旧时对大路的通称。镇与镇之间有,村与村之间也有,只是“镇”级的较长、较宽,是当年的交通要道。
官路这称呼在明清、民国的文献和山歌中屡见不鲜,如“将船使到一个通官路之所泊住,一齐上岸”(《醒世恒言》第36卷);再如“西官路上一只鸡,一头哭咾一头啼”(《沪谚外编》);吴地还有“官路当人情”的俗语。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中还这样称呼。
之所以称“官路”,是因为旧时土地都是私有的,连田地之间的田埂路也是各家的,他可以不让旁人走。而“官路”用的土地是“公有”的(不用缴税),是供大家行走使用的,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同“官”字相关的,当年农村中还有一种叫“官水沟”。顾名思义,这种水沟是供各家田地排水用,它的土地也是“公有”的,也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我国古老的动物灵崇拜主要有鸟、龙、犬、虎四类,在这四大动物灵中,尤以鸟灵与龙灵最为突出,并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即所谓的“凤翥龙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北两大图腾“龙凤呈祥”,在华夏大地并驾齐驱,昭示着一种祥瑞之气。这应该是“龙凤呈祥”的本意。
历史上楚国曾一度是华夏“第一大国”,因而凤的地位与影响在当时的南中国大地上远在龙之上,是“重凤轻龙”。在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使。
人们常言“龙虎斗”,但在先秦艺术作品中,龙虎从来未曾斗过,倒是在出土的楚人刺绣、漆器等作品中,“龙凤斗”却是屡见不鲜。在楚“龙凤虎纹刺绣”中,一只大凤鸟双足与一龙相搏,双翅则同时与一龙一虎相斗。虎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则比龙更低,它常常是巨凤踏在脚下的玩物罢了。
但后来,伴随南方楚国的衰落灭亡与北方的繁盛,龙变得唯我独尊,成了皇权的象征,凤只能作为龙的从属。于是,便有了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的穿着龙袍、坐着龙椅的皇帝,以及头戴凤冠的皇后。凤从龙的附属,渐变为皇后的指代,又稀里糊涂地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让阴阳颠倒了几千年。
留学生原指日本人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
后来,日本政府派“遣唐使”时,就加派了“还学生”和“留学生”。所谓“还学生”,是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则是在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继续学习的学生。当时留学生在唐朝主要学习哲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等。现在日本的京都建筑式样几乎同唐朝的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之名,这都是留学生的功绩。从那时起,“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留学生”,“留学”一词也就由此而产生。
古人用什么刷牙?
在古代,虽然还没有发明牙刷、牙膏,但我们的祖先也已经掌握了许多保护牙齿的措施。比如:嚼杨树枝。
印度人曾经用杨树的树枝来刷牙,所以这些树枝又叫“齿木”。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对人全身的健康都很重要,有一口好牙也是身体强壮的标志,印度人就把赠送杨树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后来这种做法也传入我国。古代医书《外台秘要》中说,把杨树枝的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来擦牙,可使牙齿变得“香而光洁”,还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
佛经《华严经》上甚至归纳了嚼杨树枝的十大好处: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明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在日常使用时,“齿木”并非只限于杨树枝。百姓一般是因地制宜,从自己身边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树枝、桃树枝、葛藤等都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也都可以作为“齿木”来使用。看来,在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用“嚼”的方法来洁齿,比“刷”还要方便、实用。
“官路’其实是‘公有’
“官路”,是旧时对大路的通称。镇与镇之间有,村与村之间也有,只是“镇”级的较长、较宽,是当年的交通要道。
官路这称呼在明清、民国的文献和山歌中屡见不鲜,如“将船使到一个通官路之所泊住,一齐上岸”(《醒世恒言》第36卷);再如“西官路上一只鸡,一头哭咾一头啼”(《沪谚外编》);吴地还有“官路当人情”的俗语。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中还这样称呼。
之所以称“官路”,是因为旧时土地都是私有的,连田地之间的田埂路也是各家的,他可以不让旁人走。而“官路”用的土地是“公有”的(不用缴税),是供大家行走使用的,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同“官”字相关的,当年农村中还有一种叫“官水沟”。顾名思义,这种水沟是供各家田地排水用,它的土地也是“公有”的,也不允许任何人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