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课堂提问是相当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实质上讲,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提问还存在很多误区,教学中有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提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提问;教师素质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概述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内涵
提问是人们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促进被问者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提问与教学几乎同时产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善问者,他主张“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即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他“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美国波尔州立大学的皮特曼对有效提问是这样定义的:“①有效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其思维机制进行回答,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答復,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问题发人深省,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推理能力;②有效问题意思明了、具体,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③有效问题能够引发活跃的课堂对话;④有效问题照顾学生的思想和理解力,能够运用学生的语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理论依据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概念的过程,知识可以由教学过程转入学生的心灵。
建构主义核心是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先前知识、情境和学习群体是影响主动建构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吸取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精华,体现为以“问题”为线索,主动获取各种有助于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分析证据从而得出结论,并在同伴之间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意义
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之间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答对了的获得自豪感,答错了的激发起对知识的进一步追求,仍不失自信心。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可以说,有效提问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
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如何回答,教师事先不可能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随机性”,而不能置学生答题情况与不顾,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刻板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蕴含着教师浓厚的教学功底。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自觉地驾驶教学的航船驶向既定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备课,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经验,总以为以前的学生能回答的现在的学生也能回答,不考虑学情和班情。“虚假问题”比较多,所提的问题思维容量不大,通常在课堂上会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回忆型问题,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类型却很少。“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这种提问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有的教师是习惯性地刚提出个问题自己就答了,或者是等了几秒,看到学生没反应然后自己答了。很多时候,当教师看到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答案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把提问当做了目的。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活力四射,只要有机会,不管合适与否,就一个接一个的抛出问题;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提问没有针对性;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教师就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来结束提问等等。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情感和个性差异会影响其设置提问的方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就会因人而异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宽容的心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提问可能就只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对促进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建议
有效提问必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提出的问题。如果是看到有一个同学在开小差,就突然把他喊起来,临时提一个问题,这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可能会产生反感。如果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师的提问,担心喊到自己时不会说,这就让偷懒的现象没有了“市场”,学生的懒散失去了可能性。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暗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李浴华,马银华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Peterman,F.P.Asking Good Classroom Questions[M].Ball State Universitv.1999:348.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提问;教师素质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概述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内涵
提问是人们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促进被问者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提问与教学几乎同时产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善问者,他主张“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即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他“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美国波尔州立大学的皮特曼对有效提问是这样定义的:“①有效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其思维机制进行回答,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答復,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问题发人深省,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推理能力;②有效问题意思明了、具体,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③有效问题能够引发活跃的课堂对话;④有效问题照顾学生的思想和理解力,能够运用学生的语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理论依据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概念的过程,知识可以由教学过程转入学生的心灵。
建构主义核心是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先前知识、情境和学习群体是影响主动建构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吸取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精华,体现为以“问题”为线索,主动获取各种有助于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分析证据从而得出结论,并在同伴之间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意义
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之间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答对了的获得自豪感,答错了的激发起对知识的进一步追求,仍不失自信心。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可以说,有效提问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
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如何回答,教师事先不可能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随机性”,而不能置学生答题情况与不顾,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刻板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蕴含着教师浓厚的教学功底。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自觉地驾驶教学的航船驶向既定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备课,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经验,总以为以前的学生能回答的现在的学生也能回答,不考虑学情和班情。“虚假问题”比较多,所提的问题思维容量不大,通常在课堂上会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回忆型问题,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类型却很少。“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这种提问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有的教师是习惯性地刚提出个问题自己就答了,或者是等了几秒,看到学生没反应然后自己答了。很多时候,当教师看到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答案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把提问当做了目的。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活力四射,只要有机会,不管合适与否,就一个接一个的抛出问题;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提问没有针对性;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教师就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来结束提问等等。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情感和个性差异会影响其设置提问的方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就会因人而异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宽容的心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提问可能就只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对促进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建议
有效提问必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提出的问题。如果是看到有一个同学在开小差,就突然把他喊起来,临时提一个问题,这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可能会产生反感。如果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师的提问,担心喊到自己时不会说,这就让偷懒的现象没有了“市场”,学生的懒散失去了可能性。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暗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李浴华,马银华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Peterman,F.P.Asking Good Classroom Questions[M].Ball State Universitv.19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