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意识流文学主要指描绘人物心理意识状态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法國作家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他在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塑造的“流动式回忆“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流手法不断被后人加入新鲜元素,在尊重其传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形成创新的意识流手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作家莫迪亚诺在传统意识流手法的基础上,将片段插入流动的回忆,形成一种“片段式回忆”,从而将意识流文学引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意识流 普鲁斯特 莫迪亚诺
一
“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意识流一词因此诞生。詹姆斯在心理学领域提出的“意识流”概念,既强调了思维的连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此外,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于1907年提出“绵延”的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这一见解不但从哲学角度强调了意识的不间断性,同时也肯定了詹姆斯在心理学层面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后来,在心理学和哲学相继影响之下,文学家们开始进行深入思考,借鉴并引用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观点,发展出文学上的一种新形式——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用来概括这种把意识活动展现为一种“流”的心理描写方法,以及运用这种写法所创作的关于心理描写的作品。西方现代小说史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等,都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更好地认识意识流文学,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首先,意识流文学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不同,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而是一种文学手法。这是因为意识流既无统一的理论纲领,又无具体的组织形式,甚至连运用了意识流的作家们之间起码的横向联系也不存在(虽然这并非意识流文学特有的现象)。那些20世纪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无论是西方的普鲁斯特、乔伊斯,还是中国的郁达夫、丁玲,他们相互之间并无创作上的交流。而且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政治思想等差异也使得他们的作品内容各不相同。这些事实都说明意识流手法算不上一个文学流派。
其次,意识流手法与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等,但二者又有质的不同。意识流小说家倾向于将人物主观的感受再现于纸面上,一切事件都存在于人物的意识之中,即便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往往也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意识流小说反对传统小说那种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不再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对事件做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分析。此外,意识流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远比传统小说中的庞杂。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一般是经过梳理的,条理化、逻辑化的心里过程,而意识流作品则多是将回忆、联想、推理、想象等相融合,既有明确的、完整的意识,又有模糊的、断片的意识,既有深层的意识,又有潜意识。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复杂的情况并不是作者的凭空臆造,它只是人脑中复杂思维的一次完整呈现。正如柳鸣九教授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经常是合乎逻辑或逻辑关系较强的顺“流”,而意识流的流动,则不一定是合乎逻辑或逻辑性较强的“流”,而且其中还经常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分解以及重新组合等。
再次,尽管在意识流范围内,文学作品不乏许多相似元素,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因此不同作家运用不同手法,在各自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意识流形态就截然不同。如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大量运用回忆式的意识流描写,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碰撞,继而与记忆相连,形成一条流动的回忆,即线性的意识流;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在《暗店街》中运用断片式的意识流描写,用一个个片段将记忆重新组合,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化水流为水滴,形成一条断续的回忆,即断片的意识流。
二
传统与创新是一对借用概念,旨在表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模式和革新发展。“传统”指意识流文学的典范之作,即以人的意识为范本、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为转移,着重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经典模式。如普鲁斯特倾尽毕生精力写下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之所以说它“伟大”,主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第一次大量地、系统化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虽然意识流手法早在17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所涉及,但普鲁斯特是将此手法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第一人。就法国而言,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心理小说《克莱芙王妃》、18世纪启蒙思想哲学家卢梭及其后继者——前浪漫派以及浪漫派作家所擅长的心理描写作品、19世纪心理描写大师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等,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但却不能归为意识流手法。普鲁斯特对上述作品都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十分崇拜他们的艺术手法。但同时,他在前人所运用心理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革新,博采众长,开创了意识流的手法。因此,普鲁斯特被誉为意识流文学作品的鼻祖,他作品中所体现的意识流,也被认为是最经典、最传统的意识流模式。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回忆。整部《追忆似水年华》就像是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回首自己走过的一生,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描写,也有对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感悟。作者通过一个个回忆的片段,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使得这一个个片段汇入记忆的河流,随着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流动起来,再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普鲁斯特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从而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碰撞,与回忆相连,继而将记忆中的片段汇成一条涓流,形成作品自由联想流畅平和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作品的基本特征。 主人公回忆起了奥尔罗夫年轻的时候,她颦眉的样子把他带到世界的另一端。这时,回忆似乎突然断裂。忧伤的雾气还弥漫在天空中,小说在作者的思考中戛然而止。这种追忆仿佛有始无终、模棱两可,实则不然。其实,是这看似突然断掉的意识流在读者的心中继续绵延。
《暗店街》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只是突然想起了某些事情的一些片断……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就是这个样子。”这句话足以用来概括莫迪亚诺作品的所有特点:在片段中回忆。虽然他的回忆不像普鲁斯特那样可以流动,不是完整的“水流”,但是断片式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断片式的回忆更加说明他的意识从来不是静止的,是永远处于运动中的断续的记忆。
四
普鲁斯特作为传统意识流系统化、理论化的第一人,其小说的回忆是流动式的;而意识流文学的创新代表人物之一——莫迪亚诺,其小说的回忆是断片式的。传统与创新就此碰撞出火花。正如前文所述,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是传统的,流动的;莫迪亚诺的意识流手法则是创新的,断续的。基于哲学领域对意识流的定义:意识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于飘忽不定的运动之中,并且不受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的约束,但这种“运动”并不一定是指平静的流动。普鲁斯特从视、听、嗅、味等感官角度出发,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火花,与回忆相融,继而将记忆中的元素汇成一条涓流,平静地流淌。按照普鲁斯特的方式,人们定义了意识流概念,于是就有了意識流的传统架构和经典模式。而莫迪亚诺并未完全照搬旧有模式,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尊重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借助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将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流动状态描写到极致。但同时,他又不甘于像普鲁斯特那样,只是塑造一种平静的流动。在他的笔下,“流”是断裂的、片段的,与其说是水流,倒不如说是水滴。他将看似可以联系的事物之间切断,又将似乎分离的两者之间编织上一张无形的网。或许今后,除了断片的“流”,还会出现旋转的“流”、上升的“流”、滚动的“流”。莫迪亚诺的作品为法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他尊重传统意识流文学的特点,又加入了现代小说中的新元素,以自己特有的片段式叙述方式,为当代法国及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M].北京: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2期
2.柳鸣九.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柳鸣九.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关键词:意识流 普鲁斯特 莫迪亚诺
一
“意识流”(courant de consc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意识流一词因此诞生。詹姆斯在心理学领域提出的“意识流”概念,既强调了思维的连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此外,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于1907年提出“绵延”的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这一见解不但从哲学角度强调了意识的不间断性,同时也肯定了詹姆斯在心理学层面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后来,在心理学和哲学相继影响之下,文学家们开始进行深入思考,借鉴并引用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观点,发展出文学上的一种新形式——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用来概括这种把意识活动展现为一种“流”的心理描写方法,以及运用这种写法所创作的关于心理描写的作品。西方现代小说史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等,都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更好地认识意识流文学,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首先,意识流文学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不同,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而是一种文学手法。这是因为意识流既无统一的理论纲领,又无具体的组织形式,甚至连运用了意识流的作家们之间起码的横向联系也不存在(虽然这并非意识流文学特有的现象)。那些20世纪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无论是西方的普鲁斯特、乔伊斯,还是中国的郁达夫、丁玲,他们相互之间并无创作上的交流。而且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政治思想等差异也使得他们的作品内容各不相同。这些事实都说明意识流手法算不上一个文学流派。
其次,意识流手法与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等,但二者又有质的不同。意识流小说家倾向于将人物主观的感受再现于纸面上,一切事件都存在于人物的意识之中,即便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往往也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意识流小说反对传统小说那种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不再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对事件做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分析。此外,意识流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远比传统小说中的庞杂。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一般是经过梳理的,条理化、逻辑化的心里过程,而意识流作品则多是将回忆、联想、推理、想象等相融合,既有明确的、完整的意识,又有模糊的、断片的意识,既有深层的意识,又有潜意识。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复杂的情况并不是作者的凭空臆造,它只是人脑中复杂思维的一次完整呈现。正如柳鸣九教授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经常是合乎逻辑或逻辑关系较强的顺“流”,而意识流的流动,则不一定是合乎逻辑或逻辑性较强的“流”,而且其中还经常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分解以及重新组合等。
再次,尽管在意识流范围内,文学作品不乏许多相似元素,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因此不同作家运用不同手法,在各自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意识流形态就截然不同。如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大量运用回忆式的意识流描写,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碰撞,继而与记忆相连,形成一条流动的回忆,即线性的意识流;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在《暗店街》中运用断片式的意识流描写,用一个个片段将记忆重新组合,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化水流为水滴,形成一条断续的回忆,即断片的意识流。
二
传统与创新是一对借用概念,旨在表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模式和革新发展。“传统”指意识流文学的典范之作,即以人的意识为范本、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为转移,着重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经典模式。如普鲁斯特倾尽毕生精力写下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之所以说它“伟大”,主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第一次大量地、系统化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虽然意识流手法早在17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所涉及,但普鲁斯特是将此手法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第一人。就法国而言,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心理小说《克莱芙王妃》、18世纪启蒙思想哲学家卢梭及其后继者——前浪漫派以及浪漫派作家所擅长的心理描写作品、19世纪心理描写大师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等,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但却不能归为意识流手法。普鲁斯特对上述作品都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十分崇拜他们的艺术手法。但同时,他在前人所运用心理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革新,博采众长,开创了意识流的手法。因此,普鲁斯特被誉为意识流文学作品的鼻祖,他作品中所体现的意识流,也被认为是最经典、最传统的意识流模式。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回忆。整部《追忆似水年华》就像是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回首自己走过的一生,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描写,也有对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感悟。作者通过一个个回忆的片段,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使得这一个个片段汇入记忆的河流,随着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流动起来,再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普鲁斯特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从而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碰撞,与回忆相连,继而将记忆中的片段汇成一条涓流,形成作品自由联想流畅平和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作品的基本特征。 主人公回忆起了奥尔罗夫年轻的时候,她颦眉的样子把他带到世界的另一端。这时,回忆似乎突然断裂。忧伤的雾气还弥漫在天空中,小说在作者的思考中戛然而止。这种追忆仿佛有始无终、模棱两可,实则不然。其实,是这看似突然断掉的意识流在读者的心中继续绵延。
《暗店街》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只是突然想起了某些事情的一些片断……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就是这个样子。”这句话足以用来概括莫迪亚诺作品的所有特点:在片段中回忆。虽然他的回忆不像普鲁斯特那样可以流动,不是完整的“水流”,但是断片式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断片式的回忆更加说明他的意识从来不是静止的,是永远处于运动中的断续的记忆。
四
普鲁斯特作为传统意识流系统化、理论化的第一人,其小说的回忆是流动式的;而意识流文学的创新代表人物之一——莫迪亚诺,其小说的回忆是断片式的。传统与创新就此碰撞出火花。正如前文所述,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是传统的,流动的;莫迪亚诺的意识流手法则是创新的,断续的。基于哲学领域对意识流的定义:意识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于飘忽不定的运动之中,并且不受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的约束,但这种“运动”并不一定是指平静的流动。普鲁斯特从视、听、嗅、味等感官角度出发,使得各种感觉产生火花,与回忆相融,继而将记忆中的元素汇成一条涓流,平静地流淌。按照普鲁斯特的方式,人们定义了意识流概念,于是就有了意識流的传统架构和经典模式。而莫迪亚诺并未完全照搬旧有模式,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尊重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借助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将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流动状态描写到极致。但同时,他又不甘于像普鲁斯特那样,只是塑造一种平静的流动。在他的笔下,“流”是断裂的、片段的,与其说是水流,倒不如说是水滴。他将看似可以联系的事物之间切断,又将似乎分离的两者之间编织上一张无形的网。或许今后,除了断片的“流”,还会出现旋转的“流”、上升的“流”、滚动的“流”。莫迪亚诺的作品为法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他尊重传统意识流文学的特点,又加入了现代小说中的新元素,以自己特有的片段式叙述方式,为当代法国及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M].北京: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2期
2.柳鸣九.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柳鸣九.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