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托物言志”想到的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由《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借物传情。诗人于谦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冕则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自甘淡泊的思想感情。
  本以为学生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讲解古诗的写作特色对小学生来说是高深莫测的,谁知一句简单的总结语竟使后面的课堂精彩纷呈。
  【案例】
  师:学习了这两首古诗,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这两首诗表面上是在写“石灰”、“墨梅”,其实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
  生:而且我发现“石灰”拥有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正是于谦具有的高尚品质;“墨梅”所具有的“斗霜傲寒、高洁清雅”特性,也正是诗人王冕的精神气质。
  师:对。我们的古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和理想寄托在自然事物之间。(我并不打算把“托物言志”这一“高深的理论”告诉他们,谁知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
  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师:(我顺应学生的思维,把“托物言志”这个词写在了黑
  
  板上。)那么,你们还想起了哪些作品是采用了这种写法呢?
  生:我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岩石缝中的翠竹勇敢顽强地同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正是郑板桥同官僚、恶势力抗争的真实写照。
  生:陈毅爷爷的《青松》也是这样的写法吧:“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爷爷非常佩服青松面对困难不低头、不屈不挠的品质,其实,陈毅爷爷也是一个像青松一样的伟大人物。
  生:我预习过练习 6中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看起来在写马,实际上是把自己热切期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寄托在马的身上。
  师:看来,同学们已真正弄懂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其实,这种写法不仅表现在古诗词、绘画中,在现代的一些作品中,甚至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
  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我想起了上学期的一篇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陈忠实赞颂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的强大生命力,联系陈忠实的生平,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正是他本人的影子,因为陈忠实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他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也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生:我还读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主人公保尔就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韧劲。生:我的爷爷特别喜欢菊花,也爱养菊花,爷爷说,菊花能傲寒斗霜。我想,这也寄托了爷爷做人的情趣。生:我还有个小小的发现,本单元的课文有《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都是吟颂、赞美“物”的,是不是可以
  把这一单元归为“咏物篇”呢? ……师:由此看来,“物”中寄托了人的志向,“物”中包含了
  人的理想和情感。托物言志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呀!让我们再次体会这两首诗中深刻的内涵吧!(师生一起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思考】
  一、备课须了解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学生无人知晓;有时教师认为高深莫测的知识,学生却谈得头头是道。本节课中,教师本来是想用一句总结语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并没有打算探究这种写作手法,没想到学生对此是兴趣盎然,津津乐道。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我们一直在讲“以学生为本”,但是我们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 却了解甚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学生”也是备课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须前后联系
  本片段中,学生发现两首诗的共同点后,教师作了总结:“我们的古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和理想寄托在自然事物之间。 ”把学生的发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当学生讲出了教师并没预设的答案时,教师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将当前知识与已学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联系、比较,深入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思维空间得到扩张,思想认识得到推进。学生通过将《石灰吟》、《墨梅》这两首古诗和《竹石》、《青松》、《马诗》等具有相似性的古诗进行对比体悟,当他们只将内容停留在“古诗”这一体裁上时,教师作了适当的点拨:“其实,这种写法不仅表现在古诗词、绘画中,在现代的一些作品中,甚至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此时,学生将联系的内容扩展到以前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外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去,加深了对“托物言志”的体会。再如,《昀后的姿势》中出现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姥姥的剪纸》中也出现了这一方法,教学时可以前后联系,强调这一方法,还可以针对这一方法设计小练笔,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练习写作,真正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三、课标须时时渗透
  苏教版的许多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小学高年级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托物言志”是这一课昀明显的写作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一写法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自主感悟、自由体会的基础上,教者要总结写法、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因为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对这些知识有一些了解,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习到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并不是“超纲”,而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单位: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
  
  2012.01
  
  (上接第47页)习句型模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句型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学生不必绞尽脑汁地去编对话。在教学单词 cousin时,A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们一般称堂表兄弟姐妹为兄弟姐妹。他们以为堂表兄弟姐妹用英文就是brother或sister.所以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都回答Yes.该教师显然很着急,她原以为会说No.以便她问下一句Do you have a cousin?同时引出单词cousin。而B教师却巧妙地运用画面,运用学生所学过的单词,一下子就把 cousin的意思给阐明了,显得水到渠成。 B教师紧紧抓住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昀近发展区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样,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出现不同结果
  [Teacher A 教学片断]
  在对话之后,教师安排两个巩固练习,第一个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第二个是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由于没有用投影仪大屏幕,因此学生口答,教师判断并纠正错误。少数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虽然知道自己出错,由于没有范例,很多单词或句型写错了,也不会订正。少数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教学效果未达到理想状弁。
  [Teacher B 教学片断]
  在教完对话之后,教师也安排两个巩固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对话内容回答问题,并通过投影仪大屏幕,把正确答案写在了屏幕上,有错误的学生纷纷订正,第二个练习是给体育明星刘翔写一位封E-mail,介绍自己的cousin。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 E-mail采用填空的方式,要填的部分均是今天所要掌握的句型和单词,学生的兴致很好,也很快地填好了,教师集体订正。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该节课的内容,教学效果明显。
  [反思]
  A教师的巩固练习形式单一,且学生没有正确答案的依据,少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忽略,因为他们拼写单词有困难。因此,结果便是有的学生答案全对,有的学生错误连篇,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B教师巩固练习的形式很独特,用写一封E-mail给刘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均能顺利完成任务,少数人书写单词有困难,在集体订正后,有了大屏幕上的答案作参考,正确率也提高了许多。B教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两节课上完之后,我们组织教师交流讨论,对他们的课做了公正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B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备到了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她不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同时,她善于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A教师教学方法不太灵活,未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同课异构的活动,对参与活动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乌石希望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得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还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要加强阅读积累的指导,使阅读积累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  阅读积累可以分为“阅读积累 —体验内化—运用活化”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彼此联系、互为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
期刊
课堂中对于文本细读这一部分,教师已经转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为以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但在生字教学这一部分,很多教师还是沿用逐字逐字的教,一个个生词的抄—默—抄,这样机械的死记硬背,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机械的教与识中,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些本来就学习有负担的,这样反复的抄默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就更容易产生懒惰情绪。基于以上的现象,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改变生字教学,以更好的激发学
期刊
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解决问题 不显得突兀,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创设必要的   的策略”,是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 情境,让学生发现情境中呈现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   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 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列表格整理条   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 件是合理的、必要的
期刊
小学英语的预习应立足于积累新出现的单词和句型,能正确朗读对话和语篇,并能简单的表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能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等。  在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这样针对性较强,预习效率较高。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预习难度应适中,注意贴切性   1. 教师可以根据“读”
期刊
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更简单的提法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智力因素,但也离不开作为学习动力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因素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例,把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这里我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练习课的
期刊
笔者是一所农村小学英语,在全校5名英语教师中,仅有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把名师请进家门:让名师和本校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方式,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们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邀请了市级学科带头人( Teacher B)来我校送教,和我校另一位老师( Teacher A)开设同一教学内容(课外的一篇对话课)下面是他们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师生问候,尽显不同
期刊
小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教学楼高 6千米”、    “二年级学生有 38.5人”、“铅笔长 20米”、“我的体重是 35克”等明显错误。原因是教师缺乏一种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感,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数感缺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培养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使数感培养落到实处。  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
期刊
近几年,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原则,在 更好,让他们在模拟的价值中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学生在生   教学中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 动的生活情景中运用他们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再创造,熟练   经验出发,让美术与生活联袂,探索将美术“溶解 ”在学生 结合本单元的图书封面设计和内容制作,让学生明白书籍装   的生活实践之中,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的 桢的设计也不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由茹志鹃的《樟树赞》改编而来的。它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开念之情。课文以樟树来象征宋庆龄,并没有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赞美宋庆龄,但我们又无处不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深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