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看病贵难题,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药品定价及供应体系,解决药价虚高问题。近几年我国整体药价较之前有所降低,但临床所用急救药品类药物的价格却飞速上涨,同时存在急救药品短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对完善药品定价机制、保证临床用药,减轻病人就医负担等有所参考。
关键词:急救药品价格;上涨原因;对策
急救药品作为小品种特殊药品,在诊疗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量相对较小但却是急、重患者挽救生命的必需药品,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意味着救命药,保证其临床的应用尤为重要。作为救命药物其价格更应该得到控制,降低其虚高价格,保证患者不会因为药品价格贵而得不到应有的及时救治。国家明确规定急救抢救药品实行直接挂网采购,通过市场机制定价,由医疗机构和企业直接进行议价后确定实际交易价格。我国通过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加成政策、集中招标模式及药品零差价补贴、" 两票制 "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药品定价及供应体系,进而实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促药价回归。整体药价较之前有所降低,但对于急救药品价格却呈现出不降反增,同时临床还存在急救药品短缺的现象。分析急救药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短缺现状
急救药物是患者在危机时刻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挽留患者生命、帮助恢复患者生命机制的药品,急救药缺货让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救治,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急救药的药价急速上涨则让患者需要承担的治疗费用不断上涨,出现用不起药的情况,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因病返贫或是放弃治疗。近几年我国整体药品价格有下降的趋势,但部分急救药品的供应价格短期内却飞速上涨,如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从不到5元 / 支上涨至近50元 / 支;阿托品注射液从不足1元 / 支上涨至近6元/ 支,硝酸甘油片从5元 / 瓶上涨至55元 / 瓶。即使如此市场上还出现相关药品短缺的现象。从这些药物近几年价格走势中,可以发现2013年之前这些药物价格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后逐渐出现药物价格小幅上升;2018年起藥物价格呈现飙升趋势,上涨幅度基本在10倍以上甚至达到70倍。
二、原因分析
1. 原料药供应方面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原料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高,部分原材料药生产掌握在少数的生产企业手中,很多生产企业为了谋求市场的最大利益,甚至将分销渠道也进行企业控制,这样就会容易产生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由此可见,我国原料药的供应出现明显不足问题,原料药集中在极少数生产企业手里,而“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原则使得原料药的价格居高不下,自然导致了药品价格的上涨。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影响,我国原料药存在着能耗大,污染重,原料提取利用率偏低,药品原料合格率偏低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我国药品质量标准提高,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部分生产企业无法及时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改进;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环保处理流程措施落实不到位如废弃物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企业需要投入资源进行管理及改进,降低原料药的生产效率;或因此造成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停产,短时间内原料供应缺乏。而没有资金投入整改的小企业则直接被淘汰,致使原料生产企业减少。
原料药的批准文号少,使得部分原料药生产经营企业凭借手中的批准文号资源不断提高原料药价格,最终导致下游成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的增加。虽然有环保要求提高、人工成本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让药企生产成本增加的客观原因,但究其原料药价格飞涨的根本仍是垄断暴利的诱惑。原料成本上升加重了成品药生产企业的经营负担,利润难以保证,企业被迫放弃生产该种药品。
2. 生产企业方面
急救药品与其它基础药品相比较而言,属于临床用量小的药品,所以医疗机构单位的需求量比较少,医药生产企业所接收的订单也比较少,难以维持稳定的生产规模,因此急救药品的注册生产厂家数量极少。例如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查询到: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注册生产厂家3家,氯解磷定生产厂家13家,去甲肾上腺素生产厂家12家等。
急救药品的生产企业由于原料药价格上涨、组织生产不经济、生产利润低等原因致使其生产积极性不高。部分药企由于原料药短缺、部分药品价格偏离正常供应价格、厂家无法获得比较稳定的利润甚至要考虑产品积压和产品货损的问题,所以往往直接放弃该品种生产,甚至直接申请取消挂网。由此造成此类药物品种供应量不足或暂时短缺,影响了药物的正常供应和临床使用,价格也自然而然随之上涨。
一种新型药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厂家对产品的研发和实验、生产都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并且还要考虑到生产新型药品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许多医药生产企业自主研发新药能力差、投入资金不足、资金链紧张、没有太大的风险承受力,许多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往往生产同类药品,生产仿制药,继而获取短期利润。急救药品临床用量相对较小,需求量也不如基础类药品大,厂家获取不了太多利润,因此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更加不高,一些厂家甚至考虑到部分急救药品存在临床必需、缺少替代的状况,从而易出现 " 以缺逼涨" 的态势。
3. 流通企业方面
随着 " 两票制 " 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传统药品供应链的结构和操作流程,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压缩了该环节的中间费用,从而达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但两票制使生产企业需要加大渠道建设投入,经销商等渠道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激增。由于终端客户是医院等医疗机构,其药品的回款时间较长,作为一级代理商的流通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资金链压力增大。急救药品需求量少,价格可以由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协商定价,流通企业利润低,流通企业往往按需购买不会垫付大量资金购买此类药物。 对于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急救药品用药往往难以保证,因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就诊量少,往往出现危重症的患者也会快速转入上级医院寻求更有效的救治,单一品种的急救药品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较少。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一般会选择药品需求量较大的医疗机构作为目标客户,而用药量较小的基层医疗机构因为分布区域过于分散、运输成本高以及产品总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其市场会被流通企业直接舍弃。故偏远地区、基层医院往往会出现药品短缺的现象,当出现一些紧急危重症需要采用特殊急救药品救治时,因为需求量的相对增大进而加大急救药品价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药品传统流通销售模式依然是目前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除了向医院等医疗机构供货,目前诸多药品生产企业的依靠大、中、小型流通企业通过遍布全国城镇的销售和物流网络,向基层药房、药店供货。而急救药品由于其及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及用量小、用时急等特点,无法通过此渠道进行补充供应。
4. 医疗机构方面
我國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且呈现出明显地域分布不明的特点,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医疗差别明显。为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尽可能的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国家实行了分级医疗制度,建立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但由于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尚需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病人往往为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就出现了病人少、药品种类不全的问题。急救药品作为医疗机构必备药品,个体医疗机构需求少,但从总体来看,其需求量还是比较多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药品利用率普遍偏低,急救药品也有一定的生产和使用年限,许多急救药品因为没有被应用最终因失效报废,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从而出现“过多的浪费、过少的涨价”这类情况。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在资金、交通、存储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下,无法实现定期采购周期循环,无法及时的补充短缺的药品,由此导致有些急救药品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
医疗机构中药品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药库与药房管理上出现脱节,导致部分库存药品最终因接近有效期或过期而被作为医疗废物处理,短时间医疗结构会出现药品短缺。由于急救药品常用但用量少、价格低、储存条件严格,为保证临床用药,医疗机构不得不重新订购此类药物,继而加大药品市场需求量。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需要自负盈亏,药品价格往往高于劳动服务价格,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医院和医生收入一度主要依赖于药品提成收入,从而间接推升了高价药品使用量,进一步压缩了低价药的市场需求。
三、对策
1. 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从而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建立健全急救药品等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有效供给能力,实现急救药品紧急需求与急救药品及时供给之间的良性平衡。
2. 支持原料药生产供应
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原料药生产供应商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保证原料药的供应。鼓励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环保安全管理要求,提高原料药生产水平,增加原料药生产量。同时对于有能力提供合格原料药的企业,适当放宽原料药市场准入资质审批,还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奖励政策,不断提高原料药生产申报积极性,在合理必要管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原料药生产供应量。
3. 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
加强原料药垄断违法行为的跨地区协同调查,进一步落实原料药市场监管。通过加大对于垄断原料药生产、流通企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一经查实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数倍高额罚金,情节严重时直接吊销其生产资格许可证直至入刑。药品的质量是保证药品发挥疗效的保证,特别对于紧急的急救药品来说,稍有不慎,失去的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要规范原料药生产及流通,从根本上保证原料药的供应,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安全。
4. 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对于急救药品这类临床必需但用量小的药物,通过建立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等模式实现集中生产和储备,保证生产企业达到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生产积极性,确保急救药品这类药物的正常供应。适当放开药品价格管制,使药品生产企业有利润,企业的生产需要“利润”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只有让企业获利,其生产积极性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管理监控机制,保证药品价格运营在合理区,对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要严加管制。
5. 鼓励药品创新研发
提高创新药、专利药毛利率标准,鼓励医药生产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适当给予创新资金和政策支持。生产基础药物是保证民生需求,在病种不断变化的医疗时代,很多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一些新病种又开始出现,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拥有自主创新的药物是医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国家医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未来、立足于世界医疗之林。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药的审核标准,避免出现换规格、换包装的现象。
6. 支持流通渠道的建设及优化
鼓励实力强的药品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不断完善优化销售流通渠道,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同时针对于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需求,支持小型流通企业发展以提高药品提升配送能力及供应覆盖区域。 7. 加强短缺药品数据平台监控
依托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及其短缺急救药品上报系统,加强短急救药品等缺药品信息监测,实现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同时医疗机构自身管理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对于药库药房进行严格监管,保证临床一线的用药的同时,避免药品的不必要损失,降低药品成本。同时依据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快速调度,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
四、结束语
急救药品是医疗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挽留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救命药”。当前我国因诸多原因导致急救药品紧缺引起的急救药品价格上涨问题明显,需要国家、政府、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给予重视,从多方面进行政策优化和创新,给予急救药品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小东,邵蓉.保障短缺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政策分析——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3):11-15
[2] 李君丽,刘聪.关于中国药品价格治理困境的改进建议[J].食品药品安全与医药前沿.2018(4):277
[3] 周振,馮国忠.从生产者角度分析药品临床供应短缺的原因[J]中国药事.2017(6):596-599
[4] 李勇,盛亚楠,赵梦蕊.供应链视角下我国药品短缺原因及供应保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6):55-59
[5] 崔兆涵,吕兰婷.我国药品流通领域 - 两票制 - 的实施效果、风险预测及政策建议[J].中国药房.2018.29
[6] 薛礼浚,邵蓉.国外药品价格规则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55-56
[7] 许军,夏聪,杨枭楠.基于药品价值的定价、调价机制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7(7):50-51
[8] 陈文.从政府控制转向市场主导_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新转变[J].中国卫生资源.2015(7):237-238
关键词:急救药品价格;上涨原因;对策
急救药品作为小品种特殊药品,在诊疗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量相对较小但却是急、重患者挽救生命的必需药品,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意味着救命药,保证其临床的应用尤为重要。作为救命药物其价格更应该得到控制,降低其虚高价格,保证患者不会因为药品价格贵而得不到应有的及时救治。国家明确规定急救抢救药品实行直接挂网采购,通过市场机制定价,由医疗机构和企业直接进行议价后确定实际交易价格。我国通过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加成政策、集中招标模式及药品零差价补贴、" 两票制 "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药品定价及供应体系,进而实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促药价回归。整体药价较之前有所降低,但对于急救药品价格却呈现出不降反增,同时临床还存在急救药品短缺的现象。分析急救药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短缺现状
急救药物是患者在危机时刻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挽留患者生命、帮助恢复患者生命机制的药品,急救药缺货让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救治,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急救药的药价急速上涨则让患者需要承担的治疗费用不断上涨,出现用不起药的情况,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因病返贫或是放弃治疗。近几年我国整体药品价格有下降的趋势,但部分急救药品的供应价格短期内却飞速上涨,如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从不到5元 / 支上涨至近50元 / 支;阿托品注射液从不足1元 / 支上涨至近6元/ 支,硝酸甘油片从5元 / 瓶上涨至55元 / 瓶。即使如此市场上还出现相关药品短缺的现象。从这些药物近几年价格走势中,可以发现2013年之前这些药物价格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后逐渐出现药物价格小幅上升;2018年起藥物价格呈现飙升趋势,上涨幅度基本在10倍以上甚至达到70倍。
二、原因分析
1. 原料药供应方面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原料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高,部分原材料药生产掌握在少数的生产企业手中,很多生产企业为了谋求市场的最大利益,甚至将分销渠道也进行企业控制,这样就会容易产生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由此可见,我国原料药的供应出现明显不足问题,原料药集中在极少数生产企业手里,而“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原则使得原料药的价格居高不下,自然导致了药品价格的上涨。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影响,我国原料药存在着能耗大,污染重,原料提取利用率偏低,药品原料合格率偏低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我国药品质量标准提高,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部分生产企业无法及时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改进;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环保处理流程措施落实不到位如废弃物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企业需要投入资源进行管理及改进,降低原料药的生产效率;或因此造成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停产,短时间内原料供应缺乏。而没有资金投入整改的小企业则直接被淘汰,致使原料生产企业减少。
原料药的批准文号少,使得部分原料药生产经营企业凭借手中的批准文号资源不断提高原料药价格,最终导致下游成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的增加。虽然有环保要求提高、人工成本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让药企生产成本增加的客观原因,但究其原料药价格飞涨的根本仍是垄断暴利的诱惑。原料成本上升加重了成品药生产企业的经营负担,利润难以保证,企业被迫放弃生产该种药品。
2. 生产企业方面
急救药品与其它基础药品相比较而言,属于临床用量小的药品,所以医疗机构单位的需求量比较少,医药生产企业所接收的订单也比较少,难以维持稳定的生产规模,因此急救药品的注册生产厂家数量极少。例如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查询到: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注册生产厂家3家,氯解磷定生产厂家13家,去甲肾上腺素生产厂家12家等。
急救药品的生产企业由于原料药价格上涨、组织生产不经济、生产利润低等原因致使其生产积极性不高。部分药企由于原料药短缺、部分药品价格偏离正常供应价格、厂家无法获得比较稳定的利润甚至要考虑产品积压和产品货损的问题,所以往往直接放弃该品种生产,甚至直接申请取消挂网。由此造成此类药物品种供应量不足或暂时短缺,影响了药物的正常供应和临床使用,价格也自然而然随之上涨。
一种新型药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厂家对产品的研发和实验、生产都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并且还要考虑到生产新型药品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许多医药生产企业自主研发新药能力差、投入资金不足、资金链紧张、没有太大的风险承受力,许多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往往生产同类药品,生产仿制药,继而获取短期利润。急救药品临床用量相对较小,需求量也不如基础类药品大,厂家获取不了太多利润,因此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更加不高,一些厂家甚至考虑到部分急救药品存在临床必需、缺少替代的状况,从而易出现 " 以缺逼涨" 的态势。
3. 流通企业方面
随着 " 两票制 " 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传统药品供应链的结构和操作流程,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压缩了该环节的中间费用,从而达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但两票制使生产企业需要加大渠道建设投入,经销商等渠道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激增。由于终端客户是医院等医疗机构,其药品的回款时间较长,作为一级代理商的流通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资金链压力增大。急救药品需求量少,价格可以由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协商定价,流通企业利润低,流通企业往往按需购买不会垫付大量资金购买此类药物。 对于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急救药品用药往往难以保证,因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就诊量少,往往出现危重症的患者也会快速转入上级医院寻求更有效的救治,单一品种的急救药品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较少。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一般会选择药品需求量较大的医疗机构作为目标客户,而用药量较小的基层医疗机构因为分布区域过于分散、运输成本高以及产品总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其市场会被流通企业直接舍弃。故偏远地区、基层医院往往会出现药品短缺的现象,当出现一些紧急危重症需要采用特殊急救药品救治时,因为需求量的相对增大进而加大急救药品价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药品传统流通销售模式依然是目前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除了向医院等医疗机构供货,目前诸多药品生产企业的依靠大、中、小型流通企业通过遍布全国城镇的销售和物流网络,向基层药房、药店供货。而急救药品由于其及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及用量小、用时急等特点,无法通过此渠道进行补充供应。
4. 医疗机构方面
我國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且呈现出明显地域分布不明的特点,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医疗差别明显。为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尽可能的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国家实行了分级医疗制度,建立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但由于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尚需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病人往往为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就出现了病人少、药品种类不全的问题。急救药品作为医疗机构必备药品,个体医疗机构需求少,但从总体来看,其需求量还是比较多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药品利用率普遍偏低,急救药品也有一定的生产和使用年限,许多急救药品因为没有被应用最终因失效报废,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从而出现“过多的浪费、过少的涨价”这类情况。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在资金、交通、存储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下,无法实现定期采购周期循环,无法及时的补充短缺的药品,由此导致有些急救药品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
医疗机构中药品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药库与药房管理上出现脱节,导致部分库存药品最终因接近有效期或过期而被作为医疗废物处理,短时间医疗结构会出现药品短缺。由于急救药品常用但用量少、价格低、储存条件严格,为保证临床用药,医疗机构不得不重新订购此类药物,继而加大药品市场需求量。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需要自负盈亏,药品价格往往高于劳动服务价格,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医院和医生收入一度主要依赖于药品提成收入,从而间接推升了高价药品使用量,进一步压缩了低价药的市场需求。
三、对策
1. 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从而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建立健全急救药品等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有效供给能力,实现急救药品紧急需求与急救药品及时供给之间的良性平衡。
2. 支持原料药生产供应
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原料药生产供应商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保证原料药的供应。鼓励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环保安全管理要求,提高原料药生产水平,增加原料药生产量。同时对于有能力提供合格原料药的企业,适当放宽原料药市场准入资质审批,还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奖励政策,不断提高原料药生产申报积极性,在合理必要管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原料药生产供应量。
3. 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
加强原料药垄断违法行为的跨地区协同调查,进一步落实原料药市场监管。通过加大对于垄断原料药生产、流通企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一经查实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数倍高额罚金,情节严重时直接吊销其生产资格许可证直至入刑。药品的质量是保证药品发挥疗效的保证,特别对于紧急的急救药品来说,稍有不慎,失去的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要规范原料药生产及流通,从根本上保证原料药的供应,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安全。
4. 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对于急救药品这类临床必需但用量小的药物,通过建立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等模式实现集中生产和储备,保证生产企业达到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生产积极性,确保急救药品这类药物的正常供应。适当放开药品价格管制,使药品生产企业有利润,企业的生产需要“利润”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只有让企业获利,其生产积极性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管理监控机制,保证药品价格运营在合理区,对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要严加管制。
5. 鼓励药品创新研发
提高创新药、专利药毛利率标准,鼓励医药生产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适当给予创新资金和政策支持。生产基础药物是保证民生需求,在病种不断变化的医疗时代,很多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一些新病种又开始出现,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拥有自主创新的药物是医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国家医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未来、立足于世界医疗之林。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药的审核标准,避免出现换规格、换包装的现象。
6. 支持流通渠道的建设及优化
鼓励实力强的药品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不断完善优化销售流通渠道,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同时针对于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需求,支持小型流通企业发展以提高药品提升配送能力及供应覆盖区域。 7. 加强短缺药品数据平台监控
依托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及其短缺急救药品上报系统,加强短急救药品等缺药品信息监测,实现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同时医疗机构自身管理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对于药库药房进行严格监管,保证临床一线的用药的同时,避免药品的不必要损失,降低药品成本。同时依据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快速调度,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
四、结束语
急救药品是医疗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挽留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救命药”。当前我国因诸多原因导致急救药品紧缺引起的急救药品价格上涨问题明显,需要国家、政府、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给予重视,从多方面进行政策优化和创新,给予急救药品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小东,邵蓉.保障短缺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政策分析——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3):11-15
[2] 李君丽,刘聪.关于中国药品价格治理困境的改进建议[J].食品药品安全与医药前沿.2018(4):277
[3] 周振,馮国忠.从生产者角度分析药品临床供应短缺的原因[J]中国药事.2017(6):596-599
[4] 李勇,盛亚楠,赵梦蕊.供应链视角下我国药品短缺原因及供应保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6):55-59
[5] 崔兆涵,吕兰婷.我国药品流通领域 - 两票制 - 的实施效果、风险预测及政策建议[J].中国药房.2018.29
[6] 薛礼浚,邵蓉.国外药品价格规则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55-56
[7] 许军,夏聪,杨枭楠.基于药品价值的定价、调价机制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7(7):50-51
[8] 陈文.从政府控制转向市场主导_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新转变[J].中国卫生资源.2015(7):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