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体现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美育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而语文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具有“审美移情”的性质。尤其是汉语,重意义、重意象、重意境的特点也强调语文教学中“沉浸”、“品味”、“感悟”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美育。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下几点体现:
  首先,语文课程的设置体现美育
  
  一、语文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了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作用,确立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也一改从前“知识”加“能力”的直线模式,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多元化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都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从《大纲》的“语文能力”到《新课标》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提升和语文培养目标的全面深化。“语文素养”毋庸置疑地包含“审美素养”,即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味等的训练与修养。
  
  二、语文教材编制体现审美价值取向
  
  随着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的提出,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突出美育方面,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兼顾传统与时代特点。
  历来“文质兼美”都是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标准,新课标教材在这一方面不仅有所传承而且更加精益求精。在中华几千年浩如烟淼、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中,编者们精心挑选、反复斟酌,新教材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拿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来说,教材中不仅保留了经典的名家名篇而且增加了传统文化、古典经籍的内容,例如:《论语》、《诗经》、俗语谚语等等。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提高人文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大量收纳了题材新颖、语言清新、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特色的新人新作及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体现了新教材既注重传统有兼顾时代,既立足于民族又面向世界的新理念。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作品入选实际上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入,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角,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作品入选也正符合美的多样性原则的要求。新教材选文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趣味性”。低段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高段的则通常是融故事性、哲理性于一炉的作品,饶有趣味而又富于人生启迪,避免成人化倾向。另外,新教材在内容安排、练习设计、遣词用语甚至是配图装帧上都匠心独运,处处体现人文色彩和审美倾向。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新教材的美育特色。
  其次,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美育
  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松林老师曾说过:“课堂是一篇散文,教师是一首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没有什么课能像语文课这样,洋溢着灵动的诗性、充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绽放出这么绚烂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本文将以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为例来说明语文教学中蕴含着美育。
  语文教学之美育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体验、感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读、品、悟来实现的。以散文为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侃侃而谈,看似散漫实则皆以“情意”而贯之。散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沿着或朴质、或华丽、或激昂、或抑郁的文字线索去寻找作者深挚的情感脉络,去体味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的过程——在《桂林山水》的明丽中感受阳朔风景的秀美清静;在《梅花魂》的质朴中感受“外祖父”的拳拳赤子心;在《故都的秋》的西风秋鸣中感受郁达夫的寂然索寞;在《背影》的低婉深沉中感受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学生受到作品情绪的感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丰富了人生体验,获得了审美乐趣。同时,对语言文字之美、艺术情境之美的感受又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歌是最具抒情性的文体,也最能集中体现文学作品美的规律——韵律美、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下面以《致橡树》为例说明诗歌教学中的美育。诗中两句一韵,通篇押韵,句式简短,节奏紧凑,朗读起来语调要温柔而坚决,舒缓而深切,加上贯注其中的深挚热切的情感、独立坚韧的抒情形象,使得整首诗韵律和谐、明快,仅仅是诵读一遍就可获得无限美感。语言虽浅白、质朴,却不失诗之含蓄、高雅、凝练。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只此两句便把比肩而立、心灵相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朴素而伟大的爱情,描绘得那样的真实可感。所以,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读、听、想、悟等各种手段带领学生去充分感受这种朴素凝练的语言美,纯净含蓄的意境美,明快流畅的韵律美。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非常必要的。作文是一个人知、情、意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审美创造的过程。现代写作教学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个性体验和个性表达。但不少学生怕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觉得无话可说,即使东拼西凑勉强成篇,读之也味同嚼蜡。我想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根源在于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否。罗丹说:“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学生没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没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灵,没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又怎么会有表达生活之美的能力呢?
  朱德熙先生说:“作文和说话是一回事,口里说的是话,写下来就是‘文’。文章不过是书面的说话。”学生口里没话,笔下自然无文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看来,要想使学生有话说,想要说,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而这情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对他们周围事物的感知。李吉林老师开创和构建了“情境教学”理论体系和“情境教学”基本模式,其中作文情境教学理论与方法极其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中,李老师为了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情境,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美的世界里——去寻找秋天的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观察夜空的繁星、甚或跟踪观察老校长的一天……孩子因为处在一个真实形象的情境中,感染了饱满的情绪,触发了丰富的想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激发了强烈的兴趣,自然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相反,如果只将学生“囚”在四壁之中,照本宣科,机械死板、气氛沉闷,学生就只有说“大话”、“空话”,甚至“无话可说”了。
  语文是美的。那一串串文字不止是单调的符号,它还蕴含着丰满的血肉——情感、思想、文化,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流动着动人的诗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培养学生敏锐的知觉,让学生拥有能感受音乐美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强烈的美育意识。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其他文献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近些年来,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点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这方面的尝试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艺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与以往的音乐、美术课程相比,在学科的价值定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下面就以我在短暂的艺术教学实践中谈几点体会。    一、综合化的艺术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艺术课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各科
期刊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
期刊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主观能动性 学习动机     农村中学的学生水平差别很大,在教学中我觉得要让大部分学生动起来,提高教学成绩,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
期刊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受过去传统教育影响,主宰教学全过程的状况依然存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基本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观点:    一、 精选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
期刊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
期刊
传统教育评价制度以出卷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有力指挥棒。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家长也只认得考试,于是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标准。  考试这样一张卷子定成败的评价形式,不可能对学生较长时期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所以就出现了评价的片面性和偶然性,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是弊大于利,所谓对学生的“减负”也只能是空谈。  传统教
期刊
摘 要 21世纪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控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人才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实训实践。如何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如何带好实训工作,值得探讨。  关键词 数控技术,实训,人才,操作能力    数字控制是一种借助数字、字符或其它符号对某一工作过程(如加工、测量、装配等)进行可编程控制的自动化方法。数控机床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类机床,是数控技术典型应用
期刊
所谓误区:是指由于不当的教学理念与不当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散乱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这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其他因素外,课堂管理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许多教师深知这一点,因而他们非常注重历史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