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稻生面积不断扩大,而且稻瘟病的逐步增加。水稻受稻瘟病危害后一般减产10%~30%,高的可减产50%以上。了解稻瘟的病症、发生防治技术,对水稻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稻瘟病的发生
1.1稻瘟病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1.1.1苗瘟
發生在秧苗3叶期前,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1.1.2叶瘟
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①慢性型;②急性;③白点型;④褐点型。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急性型病斑。
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2)慢性型病斑。
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1.1.3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1.3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量偏高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既有品种间的差异性,又有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种植水平、管理措施不同,其稻瘟病的感病程度也不同。我镇今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我镇水稻生育期严重拖后,使水稻苗期生长细弱,不发苗、分蘖少,稻农为了抢农时促进水稻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帮苗助长,使得水稻茎叶生长茂盛,茎叶柔嫩、细胞壁变薄,极易感病。从今年发病情况看,6月末7月初正是水稻进行排水晒田的时期,今年由于这个时期正是阴雨天气,使水稻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晒田和预防稻瘟病,促成了今年稻瘟病的流行与发生。
2.如何抓好预防稻瘟病
2.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用肥料
推广旱育壮秧、稀插、配方施肥、浅水灌溉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减轻稻瘟病的放生。通过旱育壮秧、稀插,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在施肥上,搞好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条件的实行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晚施、多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盘锦稻区以偏盐碱田块为主,在施肥中要进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改善土壤的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病害发生。栽培上实行浅水灌溉为主,做到浅、干、湿相结合,为水稻后期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2.2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稻瘟病发生的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的流行程度,但与稻瘟病能否流行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而致病生理小种的存在及其比倒上升,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关键。据权威机构检测,到目前为止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已多达20多种,随着新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生理小种还可能增加。有些品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每年都发生稻瘟病,但不造成太大的危害,这样的品种称做水平抗性品种。另一些品种则一般的年份表现出高度抗病,但有时突然之间因稻瘟病几乎绝产,这样的品种叫垂直抗性品种。品种表现的抗病性是相对的,一个品种如果连续种植,连片种植时,适合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就会发生和发展,总有一天对该品种造成致命的危害。一般一个新的杂交稻优良品种最多只能种植7年,至第8年后稻瘟病即流行成灾。因此,更换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技术措施。
2.3种子处理
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2.4种子消毒
(1)稻种预浸12小时后,用300-400倍强氯精液浸种12小时。
(2)使用50%多菌灵100克兑水50千克,浸种30千克,浸48-60小时。
2.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控制苗瘟,挑治叶瘟,狠治穗瘟”的办法。稻瘟病常发区应在秧苗三、四叶期勤检查,查到发病中心后及时施药防治,每亩用40%硫环唑悬浮剂150 -200千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100千克兑水喷雾;及时控制本田叶瘟:水稻返青后勤查,当叶瘟病株率达3%时喷药保护,每亩用40%硫环唑悬浮剂150-200克或50%异稻瘟净乳油100克兑水喷雾,以后视病情发展和天气变化隔6-7天再喷药一次,叶瘟的防治应着眼于保护易感染的分蘖盛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时)施第一次,齐穗期时施第二次。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100克或40%硫环唑悬浮剂150-200克喷雾防治。
1.稻瘟病的发生
1.1稻瘟病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1.1.1苗瘟
發生在秧苗3叶期前,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1.1.2叶瘟
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①慢性型;②急性;③白点型;④褐点型。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急性型病斑。
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2)慢性型病斑。
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1.1.3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1.3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量偏高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既有品种间的差异性,又有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种植水平、管理措施不同,其稻瘟病的感病程度也不同。我镇今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我镇水稻生育期严重拖后,使水稻苗期生长细弱,不发苗、分蘖少,稻农为了抢农时促进水稻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帮苗助长,使得水稻茎叶生长茂盛,茎叶柔嫩、细胞壁变薄,极易感病。从今年发病情况看,6月末7月初正是水稻进行排水晒田的时期,今年由于这个时期正是阴雨天气,使水稻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晒田和预防稻瘟病,促成了今年稻瘟病的流行与发生。
2.如何抓好预防稻瘟病
2.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用肥料
推广旱育壮秧、稀插、配方施肥、浅水灌溉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减轻稻瘟病的放生。通过旱育壮秧、稀插,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在施肥上,搞好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条件的实行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晚施、多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盘锦稻区以偏盐碱田块为主,在施肥中要进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改善土壤的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病害发生。栽培上实行浅水灌溉为主,做到浅、干、湿相结合,为水稻后期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2.2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稻瘟病发生的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的流行程度,但与稻瘟病能否流行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而致病生理小种的存在及其比倒上升,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关键。据权威机构检测,到目前为止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已多达20多种,随着新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生理小种还可能增加。有些品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每年都发生稻瘟病,但不造成太大的危害,这样的品种称做水平抗性品种。另一些品种则一般的年份表现出高度抗病,但有时突然之间因稻瘟病几乎绝产,这样的品种叫垂直抗性品种。品种表现的抗病性是相对的,一个品种如果连续种植,连片种植时,适合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就会发生和发展,总有一天对该品种造成致命的危害。一般一个新的杂交稻优良品种最多只能种植7年,至第8年后稻瘟病即流行成灾。因此,更换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技术措施。
2.3种子处理
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2.4种子消毒
(1)稻种预浸12小时后,用300-400倍强氯精液浸种12小时。
(2)使用50%多菌灵100克兑水50千克,浸种30千克,浸48-60小时。
2.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控制苗瘟,挑治叶瘟,狠治穗瘟”的办法。稻瘟病常发区应在秧苗三、四叶期勤检查,查到发病中心后及时施药防治,每亩用40%硫环唑悬浮剂150 -200千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100千克兑水喷雾;及时控制本田叶瘟:水稻返青后勤查,当叶瘟病株率达3%时喷药保护,每亩用40%硫环唑悬浮剂150-200克或50%异稻瘟净乳油100克兑水喷雾,以后视病情发展和天气变化隔6-7天再喷药一次,叶瘟的防治应着眼于保护易感染的分蘖盛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时)施第一次,齐穗期时施第二次。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100克或40%硫环唑悬浮剂150-200克喷雾防治。